Workflow
碳约束政策
icon
搜索文档
水泥历史供给侧复盘
2025-08-06 22:45
行业与公司 - 水泥行业历史供给侧复盘[1] - 海螺水泥作为行业代表企业被提及[7] 核心观点与论据 技术升级与产能结构 - 2000-2015年水泥行业完成技术升级:新干法生产线占比从10%增至近100%,落后产能基本淘汰[1][3] - 当前行业差异主要在规模而非技术先进性[1][3] 盈利状况 - 2015-2024年行业整体盈利良好:2024年全行业利润超200亿元,2025年上半年部分企业增长20%-30%[1][4] - 行业债务压力较小(货币资金充裕、负债率低)[4] - 海螺水泥单季度吨净利曾超150元(能耗双控政策期间)[1][7] 环保限产与价格影响 - 环保限产政策(2017年底起)区域差异显著: - 华东地区旺季价格弹性更大(涨幅超100元 vs 河北90元)[1][5] - 北方冬季淡季影响较小(自发停产抵消限产)[5] - 全国实际设计产能维持17亿吨左右[1][6] 去产能措施 - 主要依赖环保限产而非直接淘汰:每年淘汰量<3,000万吨且多为置换(明减实增)[1][6] - 小型生产线在西南/西北/华北等需求密度低的区域仍具合理性[6] 政策影响 - 能耗双控政策(2021年起)导致价格大幅波动:供需拉锯下海螺水泥吨净利峰值超150元[1][7] - 未来碳约束政策或成关键因素(预计2027年后显现)[9] 当前周期特点 - 需求过剩40%+导致价格弹性仅10-20元[2][11] - 国企占比55%但竞争力不突出,政策出台存顾虑[8] - 超额治理推进中,但实质性超额企业占比不高[8] 历史对比 - 与上一周期差异: - 当前需求下降(vs 过去上升)[10] - 利润积累延长去产能周期[2][10] - 相同点:头部企业盈利、尾部亏损的底部特征[10] 其他重要内容 - 供给侧改革启示:历史未真正去产能,依赖协同限产(如2018年),导致当前过剩后果[12] - 行业未来更依赖企业自发协同反内卷[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