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

搜索文档
跨越五千年 从这里看见“礼仪之邦”的文化自信
央视网· 2025-06-27 07:43
牛河梁遗址考古发现 - 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最重要的遗址,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确认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最新考古发现证实其早在五千多年前已形成系统的祭祀礼仪体系 [1] - 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和凌源市交界处,距今约5800—5000年,保护区范围近60平方公里,包含51处遗址点,为红山文化已知规模最大的遗址群 [1] - 考古人员在第一地点台基建筑群发现多处焚烧物遗迹及埋有器物的祭祀坑,与后世文献记载的燎祭和祼礼现象高度相似 [1] 祭祀礼仪体系 - 燎祭遗迹中发现果核和残玉料,推测与祭天行为相关,陶器组合则可能与祼礼相关,印证了文献中祭天祭祖的记载 [1] - 第二地点发现的三重圆坛体现"天圆地方"宇宙观,标志着中国这一理念的起源 [2] - 积石冢出土的玉器组合形成等级用玉制度,开创中国玉礼器制度的先河 [2] 红山文化历史意义 - 新出土证据将红山文化的精神信仰和祭祀礼仪串联成完整体系,显示其中期开始的信仰体系为后世礼制奠定基础 [1][2] - 红山文化通过敬天、礼地、法祖的祭祀活动,搭建起中国礼仪之邦的文化基础 [3]
文化中国行|跨越五千年 从这里看见“礼仪之邦”的文化自信
央视网· 2025-06-23 15:09
红山文化考古发现 - 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最重要的遗址 确证为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 保护区范围近60平方公里 遗址点数量51处 是红山文化已知规模最大的遗址群 [1] - 遗址距今约5800—5000年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祭祀礼仪体系 在台基建筑群发现多处焚烧物和祭祀坑 与后世文献记载的燎祭和祼礼现象类似 [1][3] 祭祀礼仪体系 - 考古发现燎祭遗迹 包含果核和残玉料 可能与祭天行为相关 另发现一组陶器组合 与文献记载的祼礼相似 [3] - 三重圆坛的发现 体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是中国人天圆地方理念的早期证据 [5] - 红山文化积石冢用不同玉器组合形成用玉制度 表明墓主人身份地位等级 开启中国玉礼器和玉礼制的先河 [7] 文化意义 - 新出土证据将红山文化的精神信仰和祭祀礼仪形成完整体系 [5] - 红山文化中期开始的信仰体系为后世礼制奠定基础 祭祀活动敬天、礼地、法祖 搭建中国礼仪之邦的基础 [7][9]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洞见· 2025-05-31 02:27
家国·纪念 - 端午节吃粽子源于纪念屈原 百姓用粽子投江保护屈原尸身不被鱼虾啃食 [15][16] - 文天祥在端午写诗明志 表达追随屈原以身殉国的决心 [6][9][10] - 端午节承载家国情怀 象征民族脊梁与人间正气 [17][18][21] 祭祀·感恩 - 粽子最初是祭祀龙神的贡品 粽叶象征龙鳞祈求风调雨顺 [31][33] - 端午祭祀源于农忙需求 北方祈麦收顺利南方求插秧适宜 [28][29][30] - 端午节是感恩节日 通过龙舟赛酬谢龙祖恩德 [38][42][44] 辟邪·祝福 - 古人端午食用龟粽寓意"吃掉阴气" 芦叶具清热利湿药效 [47][51][53][54] - 端午习俗围绕驱虫防病 挂艾草制香囊射柳赠扇子 [57][58] - 端午节核心主题是辟邪与祈愿 三角粽象征健康祝愿与家国情怀 [62][63]
小满吃的什么“苦”?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1 21:00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但见那:嫩焯黄花菜,酸虀白鼓丁。浮蔷马齿苋,江荠雁肠英。燕子不来香且嫩,芽儿拳小脆还青。 烂煮马蓝头,白熝狗脚迹。猫耳朵,野落荜,灰条熟烂能中吃;剪刀股,牛塘利,倒灌窝螺操帚荠。碎 米荠,莴菜荠,几品青香又滑腻。油炒乌英花,菱科甚可夸;蒲根菜并茭儿菜,四般近水实清华。看麦 娘,娇且佳;破破纳,不穿他,苦麻台下藩篱架。雀儿绵单,猢狲脚迹,油灼灼煎来只好吃。斜蒿青蒿 抱娘蒿,灯娥儿飞上板荞荞。羊耳秃,枸杞头,加上乌蓝不用油。" 《西游记》第八十六回,唐僧师徒在隐雾山战胜南山大王,救出了一名樵夫。樵夫母子为表答谢,操办 了一桌野菜宴。书中这段野菜版的"报菜名",林林总总共有39种野菜,名目却全是抄来的,来自明代王 磐《野菜谱》。 王磐,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高邮民间有歇后语:"王西楼嫁女儿——话(画)多银子少", 《野菜谱》图文并茂,据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回忆,鲁迅少年时,曾手抄《野菜谱》,其本是附 刻在家中所藏徐光启《农政全书》的最末一册中。鲁迅又将书中六十幅插图影描,装订成册。据周作人 揣测,"这未必有什么大的理由,实在是对于《野菜谱》特别的喜欢,所以要描写出来,比附载在书末 ...
三星堆器物坑这样形成
人民日报· 2025-05-13 06:21
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器物坑一直备受瞩目。除了坑中出土的珍贵文物,器物坑的堆积形成过程同样值得 关注。各类遗迹现象以及器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对于我们判断器物坑形成时的人群行为至关重要。 让我们站在古人的角度去理解这些祭祀坑的挖掘和填埋过程。 此外,还存在对小型器物有意识收纳的现象,收纳行为可分为盛装、叠摞、串连、堆拢、包裹等多种方 式。比如,尊、罍、瓿等青铜容器内基本上都盛装有玉器或海贝。一些铜容器应是以直立状态放入坑 内,在后续的填埋活动中歪倒,导致所盛装的海贝、铜箔等器物撒在器口附近。不少玉珠、象牙珠出土 时聚集在一起,很可能它们在入坑时是串连在一起的。在一些铜器、玉器表面观察到纺织品痕迹,也反 映出可能还存在包裹或捆扎的情况。 从发掘所见来看,器物的填埋顺序是预先设定的,古人总是先放入相对完整的器物,而后再依次填入象 牙、焚烧灰烬和纯净填土。这也导致各坑内都出现了较为清晰的分层现象。填埋器物时,古人并非随意 抛掷。如在铜器数量过千、象牙数量近400根的八号坑中,象牙和大中型铜器都较为平整地铺满了整个 器物坑,没有出现聚集在一角的堆状堆积现象。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 人民日报 》( 202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