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苦菜
icon
搜索文档
大暑:湿热交蒸,消暑祛湿(节气与健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4 09:23
大暑养生要点 -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时段的到来,具有"炎热之极"的特点,此时阳光猛烈且高温高湿交织[2] - 中医认为暑热湿邪易侵袭人体,可能导致中暑、消化道疾病及皮肤病,需注重消暑热、祛脾湿[2] - 大暑正值"三伏天"初伏,自然界阳气旺盛,是调理冬季慢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风湿痹证等)的最佳时机[2] 起居调整建议 - 建议顺应夏季昼夜变化适当晚睡(不超过23点)早起,中午高温时段可午睡或闭目养神以缓解疲劳[2] 饮食调理方法 -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蔬菜水果,避免肥腻辛辣食物[3] - 室外工作者需及时补水,体质寒者应以热饮为主,推荐绿豆、薏米、赤小豆等药粥补气清暑[3] - 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荞麦)可清热健脾,预防湿热引发的皮肤病[3] 运动与情绪管理 - 户外运动应避开正午高温,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太极拳、慢跑等温和项目,运动后补充电解质饮品[3] - 需戒躁戒怒,通过听舒缓音乐等方式预防"情绪中暑"[3]
小满吃的什么“苦”?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1 21:00
野菜文化溯源 - 《西游记》第八十六回记载39种野菜宴菜单,源自明代王磐《野菜谱》[1] - 鲁迅少年时期曾手抄并影描《野菜谱》60幅插图,显示其文化价值[2] - 小满节气传统食苦习俗可追溯至《礼记》"孟夏苦菜秀"记载[2] 苦菜考据与分类 - 明清学者普遍认定苦菜即苦荬菜,剪刀股、苦麻台为其别称[2][10] - 清代王夫之《诗经稗疏》列举6类古籍记载的苦菜,包括败酱草、龙葵等[10] - 李时珍《本草纲目》明确苦菜为苦荬,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区分野生苦荬与园植苦苣[11] 苦味文化内涵 - 汉字"味"源于草木生长,"苦"与"咸"同源,甲骨文"未"字含滋味之意[5] - 《周礼》将苦味与夏季关联,形成"春酸夏苦秋辛冬咸"的调味体系[5] - 植物苦味成分包括生物碱、糖苷类等,人体必需氨基酸中5种带苦味[6] 野菜与祭祀传统 - "菜"字古通"采",甲骨文记载"大采""少采"时段与采集活动相关[7] - 《诗经》多篇描述采野菜场景,《左传》记载野菜可用于祭祀鬼神[8] - 宋代释菜礼使用芹、藻等野菜祭祀先师,《泮水》记载贵族入学仪式[8] 文学中的苦味意象 - "荼"字在《诗经》出现9次,兼具苦菜、枯草、茅秀三重含义[12][13][14] - 陆羽《茶经》记载"荼"为茶别称,唐玄宗时期简化为"茶"字[14] - 杨万里提出"诗如荼说",以苦菜先苦后甘比喻诗歌审美体验[14] 宋代文人饮食风尚 - 陆游开发苦笋配青梅、桧蜜煎食等创新吃法[17][18] - 苏轼记录食用杞菊全株(春苗夏叶秋实冬根)[19] - 黄庭坚推崇余甘子"苦中真味晚方回",开发汤品配方[20] 苦味社会隐喻 - 北宋刘彝宴集必食苦荬,狄青以苦菜宴反制其刁难[21] - 清代俗谚"今年吃苦菜,来年中状元"反映苦尽甘来观念[22] - 顾景星《野菜赞》记载饥民称苦菜为"甜菜"的社会现象[22]
“小满见三鲜” 寒凉食物需适度 夏天宜“睡好两觉”
央视新闻· 2025-05-21 09:27
时令节气与健康饮食 - 天气炎热时人体易出现燥热上火症状 建议适度食用寒凉食物消暑降温 [1] - 小满时节推荐食用清热解暑的应季蔬菜如苦菜、苦瓜、苦菊 以及养阴润燥食材如冬瓜、西瓜、荸荠、藕、绿豆、银耳汤等 [2] - 过量摄入寒凉食物会损伤脾阳 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 引发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老人、儿童及体质虚弱者需特别注意 [2] 夏季作息建议 - 夏季宜遵循"夜卧早起"原则 建议子时(23点)前入睡 6点左右起床活动以助阳气升发 [3] - "睡好两觉"指夜间睡眠与午间小憩 午睡时间建议控制在20分钟以内 避免影响夜间睡眠质量 [4] - 提高睡眠质量需保持规律作息、营造安静遮光环境、避免睡前过饱或过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