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学史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科协悼念杨振宁:家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以一生践行
新浪财经· 2025-10-18 17:17
杨振宁的科学贡献与学术领导 - 作为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对世界物理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荣获诺贝尔奖 [1][5] - 2003年回清华定居后,学术领导显著,物理研究不辍,培养出多名杰出青年物理学家,发表近30篇SCI论文,出版多本专著 [6][8] - 在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作题为《爱因斯坦:机遇与眼光》的学术报告,从科学史角度阐释科学发现的历程 [4] 推动国际科技交流与人才培养 - 1971年中美关系尚未解冻时,毅然决定成为首批回国访问的美籍科学家,架起中美科学家之间友谊与交流的桥梁,在科学界引起轰动和积极反响 [1] - 在美国积极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发展现状,成功推动中国物理学会与美国物理学会合作,协助一批中国优秀物理学者赴美交流与研究,其中大多数人学成归国后成为科研骨干 [1] - 向邓小平同志提出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的建议并获得支持,亲自推荐超过1200名年轻学者出国研修,并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为中国学者赴美提供系统支持 [5] 投身科学普及与期刊引进 - 十分重视科学普及工作,视其为科学家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1975年向周恩来总理建议加强科普工作并推荐引进1845年出版的国际知名期刊《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版权 [3] - 1979年在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下,《科学美国人》正式引入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本国际版权合作期刊,后更名为《环球科学》,杨振宁与周光召一同出任总顾问 [3] - 身体力行参与科普实践,多次通过中国科协等平台参与科普活动,坚持用通俗生动语言向公众阐释深奥科学原理,2007年在中国科技馆“大师讲科普”活动中系统回顾20世纪50年代物理学发展历程 [3][5] 支持科研机构与激励青年 - 1986年应数学家陈省身邀请,在南开数学所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在其指导下该研究室从零开始,不到十年时间就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6] - 推动设立“吴健雄物理奖”、“陈省身数学奖”和“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等多项奖项,激励一代代青年投身科学创新 [6] - 耄耋之年亲自为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并为其主导创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筹措科研经费,倾力吸引和培养世界级科学家 [6][8] 晚年归属与文献捐赠 - 2003年自纽约迁回北京清华园定居,将其寓所命为“归根居”,喻示落叶归根之愿 [6] - 2015年作出令人瞩目的决定——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开外国籍院士转为中国院士之先河 [8] - 2021年99岁高龄时将毕生积累的2000余件珍贵文献、手稿与艺术品捐赠予清华大学 [8]
科普书单·新书|从建造金字塔到探索无穷大
新浪财经· 2025-09-24 11:08
科学方法论与思想史 - 假说法在17世纪并非主流方法论,直到19世纪才发生根本性转变,并成为20世纪科学探索的核心工具[2] - 著作通过考察不同历史阶段与人物,剖析关键节点与思想模式,为理解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演变提供思考路径[2] - 著作以17世纪荷兰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为核心,展现其在天文学、光学、力学、数学等领域的突破性贡献及与牛顿等同时代科学家的交流竞争[4] - 著作呈现了一种以数学探究为基础来理解数学哲学的独特风格,在数学语境中探讨了柏拉图主义、实在论等多种哲学立场[8] 数学与物理科学普及 - 著作对人类历史上重大科学发现进行有趣探究,分为仰望宇宙、俯视地球、内观生命三部分,以平易近人方式解读科学本质问题[6] - 著作展示了矢量与张量如何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提供表达事物在时空行为的新语言,并应用于四维时空及搜索引擎、GPS等数字领域[11] - 著作从数字起源讲起,围绕数字性质、计量、几何、微积分等展开,介绍了从金字塔建造到牛顿、高斯等数学发展进程中的相关知识与人物[13][14] - 著作由东京大学"头脑王"撰写,旨在让文科生与理科生均能领略数学之美趣用并获得有效应试技巧[16] - 著作整理自1959年演讲稿,按历史顺序叙述粒子物理学早期重要发现过程,并着重介绍宇称守恒问题[18] 地球科学与自然探索 - 著作截取地球科学史的18个经典剖面,结合历史人文与传奇故事,介绍构造学、岩石学、地震学等分支的发展史[20][21] - 著作认为全球化时代地理位置仍极大制约人们发展,通过语言、宗教、健康状况等对比说明世界仍崎岖不平[23] - 著作是英国探险家的回忆录,描述其在苏格兰西高地独居十年与自然相处的经历,以及与水獭等动物互动的细节[27] - 著作是ICU医生所著,通过走访全球展现动物给人类健康提供的启示,如青蛙呼吸方式、袋鼠构造对生育难题的攻克等[29] - 著作通过跨学科梳理构建全景式海洋科学图鉴,阐明极地海域与热带珊瑚礁等生态系统的精妙平衡[31] 生命科学、食品系统与科技人文 - 著作分析18世纪末英国工业化如何导致饮食模式转向动物蛋白与精致谷物,这种能量密集型饮食虽强健体格但也带来肥胖等新型健康问题[33] - 著作从哲学角度创造性阐释植物生命意涵,将无限小与无限大结合,重新定义人类在生命领域中的位置[35] - 著作以兰花为镜寻迹西方文化演变,探讨其从古希腊到20世纪在科学、商业、艺术等领域积淀的文化意象如何影响人类认知[37] - 著作以跨学科视野剖析数字时代认知革命,揭示计算机如何重构文学基因与人类意识,探讨技术在算法世界中定义人类文化的作用[40] - 著作基于ReCODE法结合亚洲生活习惯,提出通过日常饮食策略预防阿尔茨海默病,重点在于阻止β淀粉样蛋白长达20余年的积累[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