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物理学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杨振宁逝世:用赤子情怀谱写一曲科学与家国之歌
新京报· 2025-10-18 15:51
逝世信息与生平概述 -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2] -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其一生与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成就之一紧密相连,并贯穿于中国科技事业的腾飞历程中 [2] - 他不仅是在理论物理领域开辟新境的科学家,更是以赤子之心为中国科研教育事业播撒希望、培基育才的归国学者 [2] 早期教育与学术生涯 - 杨振宁1945年考取庚款留美公费生,师从著名物理学家费米和"氢弹之父"泰勒 [3] - 1949年,他进入由奥本海默担任院长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并在那里度过了学术的黄金17年 [3] 主要科学成就与贡献 - 杨振宁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包括1954年提出的杨-米尔斯理论和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 [3] - 杨-米尔斯理论是20世纪下半叶极其重要的物理突破,为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奠定了基础,是继爱因斯坦相对论后的又一里程碑 [4] - 宇称不守恒定律颠覆了物理学中宇称守恒的传统认知,为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研究开辟了新道路,并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3][4]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温伯格评价李政道和杨振宁扭转了从爱因斯坦开始的物理学家认为对称性是不言而喻原理的倾向 [4] 归国后对中国科研教育的贡献 -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正式回国定居清华大学,主导创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使其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6] - 他积极推动学术交流,每年举办数十场国际研讨会,让中国学者得以直接对话诺奖级科学家 [6] - 在2018年全国科技大会上,他建议将基础研究经费占比从5%提升至15%,并推动设立"国家基础科学奖" [7] - 通过走访科技部、教育部并提供严谨分析,他推动国内基础研究经费占比逐步提升至10%,"强基计划"的推行也离不开其早年的推动 [7] - 为纠正国内物理人才培养"重应用轻理论"的倾向,他坚持在清华开设《普通物理》《理论物理前沿》等课程,即便年过八旬仍亲自授课 [7] - 他积极推动"清华-伯克利联合培养项目",帮助数百名中国学生赴海外深造,并强调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带着知识回来让中国的物理研究真正站起来 [7] 学术精神与研究方法 - 杨振宁的科学贡献源于持续思考与积累,其学术日记记载早在1947年就已开始"探索核力对称性"的思考 [4] - 他习惯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思考碎片,曾在机场登机牌背面演算规范场论的推导细节,体现了科学探索中偶然与必然的结合 [5] - 他具有文理交融的特质,书房中既有爱因斯坦手稿复印件也有《杜工部集》,演讲中既能精准推导方程也能随口引用诗词 [7]
科普书单·新书|从建造金字塔到探索无穷大
新浪财经· 2025-09-24 11:08
科学方法论与思想史 - 假说法在17世纪并非主流方法论,直到19世纪才发生根本性转变,并成为20世纪科学探索的核心工具[2] - 著作通过考察不同历史阶段与人物,剖析关键节点与思想模式,为理解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演变提供思考路径[2] - 著作以17世纪荷兰科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为核心,展现其在天文学、光学、力学、数学等领域的突破性贡献及与牛顿等同时代科学家的交流竞争[4] - 著作呈现了一种以数学探究为基础来理解数学哲学的独特风格,在数学语境中探讨了柏拉图主义、实在论等多种哲学立场[8] 数学与物理科学普及 - 著作对人类历史上重大科学发现进行有趣探究,分为仰望宇宙、俯视地球、内观生命三部分,以平易近人方式解读科学本质问题[6] - 著作展示了矢量与张量如何为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提供表达事物在时空行为的新语言,并应用于四维时空及搜索引擎、GPS等数字领域[11] - 著作从数字起源讲起,围绕数字性质、计量、几何、微积分等展开,介绍了从金字塔建造到牛顿、高斯等数学发展进程中的相关知识与人物[13][14] - 著作由东京大学"头脑王"撰写,旨在让文科生与理科生均能领略数学之美趣用并获得有效应试技巧[16] - 著作整理自1959年演讲稿,按历史顺序叙述粒子物理学早期重要发现过程,并着重介绍宇称守恒问题[18] 地球科学与自然探索 - 著作截取地球科学史的18个经典剖面,结合历史人文与传奇故事,介绍构造学、岩石学、地震学等分支的发展史[20][21] - 著作认为全球化时代地理位置仍极大制约人们发展,通过语言、宗教、健康状况等对比说明世界仍崎岖不平[23] - 著作是英国探险家的回忆录,描述其在苏格兰西高地独居十年与自然相处的经历,以及与水獭等动物互动的细节[27] - 著作是ICU医生所著,通过走访全球展现动物给人类健康提供的启示,如青蛙呼吸方式、袋鼠构造对生育难题的攻克等[29] - 著作通过跨学科梳理构建全景式海洋科学图鉴,阐明极地海域与热带珊瑚礁等生态系统的精妙平衡[31] 生命科学、食品系统与科技人文 - 著作分析18世纪末英国工业化如何导致饮食模式转向动物蛋白与精致谷物,这种能量密集型饮食虽强健体格但也带来肥胖等新型健康问题[33] - 著作从哲学角度创造性阐释植物生命意涵,将无限小与无限大结合,重新定义人类在生命领域中的位置[35] - 著作以兰花为镜寻迹西方文化演变,探讨其从古希腊到20世纪在科学、商业、艺术等领域积淀的文化意象如何影响人类认知[37] - 著作以跨学科视野剖析数字时代认知革命,揭示计算机如何重构文学基因与人类意识,探讨技术在算法世界中定义人类文化的作用[40] - 著作基于ReCODE法结合亚洲生活习惯,提出通过日常饮食策略预防阿尔茨海默病,重点在于阻止β淀粉样蛋白长达20余年的积累[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