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icon
搜索文档
世界湾区的中国答案:从阅尽四海到心归此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5 08:14
全球湾区经济发展格局 - 科技和金融是近四百年来交替驱动全球进步的两股核心力量 [1] - 蒸汽机技术推动伦敦湾区成为世界重要枢纽,金融成就纽约湾区,科技创新塑造旧金山湾区 [1] -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4.79万亿元,与东京湾区并列全球经济规模第一梯队 [1] - 全球60%的经济总量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 [4] 湾区经济的核心特征 - 湾区经济具备高度开放的经济结构、发达交通基础设施、要素集聚与外溢高地、宜居宜业环境等基本要素 [4] - 湾区产业结构演变发端于实体经济和贸易经济,并向全球产业链高端攀升 [4] - 贸易规模扩大和清算结算需求强化催生对强大金融产业的配套需求 [5] - 基础设施一体化、要素流动自由化、产业分工协同化、营商环境包容化是国际湾区成功的基本要素 [5]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优势 - 大湾区构建了"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体系,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强化金融支撑实现自我强化 [8] - 深圳已挂牌成立13家诺贝尔奖(图灵奖)科学家实验室 [7] - 2024年外资企业广东行活动吸引超百名外资企业代表,2024年6月日本企业广东行达成签约项目68个,总金额超1100亿元 [7] - 2020年大湾区独角兽企业34家,2025年翻倍增长至72家 [7] -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跃居首位 [9] 大湾区产业与供应链地位 - 全球人形机器人约38%供应链企业在中国,其中57%集聚大湾区 [10] - 全球40%的智能手机、70%的消费级无人机产自广东 [10] - 全国1/3的工业机器人、1/4的新能源汽车、1/5的集成电路产品出自广东 [10] - 广州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季华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支撑大湾区创新"脊梁" [9] 珠金琶"黄金三角"的核心价值 - 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聚集超3.6万家数字企业、16万名数字人才,阿里、腾讯、小米、唯品会等科技巨头扎堆 [14] - 蚂蚁集团华南数字运营中心、万里汇跨境贸易运营中心落户琶洲,抖音集团以12.14亿元拿下琶洲地块建设华南总部 [14] - 珠江新城在1平方公里土地上建起10余栋"亿元楼宇",聚集广州76%金融机构,每平方米写字楼GDP高达2.6亿元 [14] - 国际金融城引进广发银行、农业银行、中国人寿等17家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吸引中旭未来、酷狗音乐、BP新能源等企业入驻 [15] - 保利以117.6亿元竞得临江大道地块,项目占据珠金琶几何中心,规划6栋超150米住宅,定位为湾区核心引擎 [15][16][18]
世界湾区的中国答案:从阅尽四海到心归此湾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5 00:16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地位与规模 -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4.79万亿元,与东京湾区并列全球经济规模第一梯队[1] - 全球60%的经济总量来自港口海湾地带及其直接腹地[3] 湾区经济的成功要素 - 湾区经济具备高度开放的经济结构、发达交通基础设施、要素集聚与外溢高地、宜居宜业城市环境等基本要素[4] - 成功路径依赖于基础设施一体化、要素流动自由化、产业分工协同化、营商环境包容化[6] - 产业结构兼具高端制造和现代金融双重优势,主导产业持续向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5] 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与优势 - 构建起“科技—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优势,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并强化金融支撑[8] - 全球人形机器人约38%供应链企业在中国,其中57%集聚大湾区;全球40%的智能手机、70%的消费级无人机和全国1/3的工业机器人、1/4的新能源汽车、1/5的集成电路等产品出自广东[12] -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跃居首位[9] 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撑 - 大湾区汇聚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实验等大科学装置,以及广州实验室、鹏城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9] - 广州国际金融城、广东金融高新区、深圳前海等金融平台加快构建环珠江口“黄金内湾”国际金融走廊[10] - 科技创新需要高投入且周期长,必须依靠金融体系强有力支持[10] 核心区域的价值与集聚效应 - 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聚集超3.6万家数字企业、16万名数字人才,吸引阿里、腾讯、小米、唯品会等科技巨头落户[14] - 珠江新城在1平方公里左右土地上建起10余栋“亿元楼宇”,聚集广州76%的金融机构,每万平方米写字楼GDP高达2.6亿元[14] - 国际金融城已引进广发银行、农业银行等17家金融机构区域总部,以及中旭未来、酷狗音乐等数字服务与电商平台[15] - 保利以117.6亿元总价拿下广州临江大道地块,该项目占据珠金琶“黄金三角”几何中心,被视为链接全球的核心引擎[16][17]
(经济观察)中国加码为科技型企业引入金融“活水”
中国新闻网· 2025-07-25 17:01
制造业金融支持 - 截至6月末中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 [1] -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增至8000亿元 [1] - 上半年新上市51家企业中46家为制造业企业占比超90% [1] 产融合作机制 -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累计入库企业超39万家入驻金融机构3000多家助企融资突破1.2万亿元 [2] - 2022年以来"科产金一体化"路演支持124个项目股权融资累计超113亿元 [2] - 产融试点城市每年通过路演活动为重点企业融资授信超1万亿元 [2] 金融机构创新 - 中国银行设立科技型企业专门机构并推出算力、知识产权、专精特新等专属产品 [2] - 金融机构信贷资源向"轻资产、重智产"科技型企业倾斜 [2] 新型金融产品 - 大会发布15款"支持新型工业化创新金融产品矩阵" [3] - 中国银行与中国人保联合推出"中试保融通"方案聚焦科技成果转化 [3] - 四川省发布全国首个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信息系统 [3] 科技产业机遇 - 商业航天等前沿领域受益于多层次科创金融体系 [5] - 产融联动将推动"太空科创时代"发展 [5] - 资本正转向被"忽视"的领域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3]
券商全链条赋能“科技—产业—金融”循环
证券日报· 2025-05-27 00:46
科技金融政策与市场动态 - 科技创新债券一揽子配套政策于5月7日出台,债券市场"科技板"于5月9日正式启航,旨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1] - 政策明确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纳入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主体范围,拓宽了发行主体 [2] - 自5月7日至5月26日,共有140余只科技创新债券启动发行,募集总额逾3000亿元,其中券商发行金额突破210亿元 [2] 券商科技创新债券发行情况 - 首批券商科技创新债券发行规模差异较大,招商证券以50亿元居首,中信证券、国泰海通各发行20亿元,最低为国元证券2亿元 [2] - 券商债券受到市场热捧,国联民生和东方证券的债券全场认购倍数分别超5倍和8倍 [3] - 首批券商科技创新债券平均票面利率为1.69%,最高2.1%,最低1.67%,显示融资成本较低 [3] 券商在科技创新债券市场的角色 - 券商通过"股债基联动"方式专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引导资金流向硬科技企业 [3] - 中金公司协助8家银行发行9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参与全市场90%的银行科技创新债券发行 [7] - 中信证券为190余只科技创新债券提供做市报价,有效提升市场流动性 [7] 科技创新债券市场现状 - 截至5月26日,科技创新债券存量为2071只,余额合计2.24万亿元,其中公司债占比最高,余额达1.24万亿元 [6] - 券商承销金额呈现"头部集中、多元参与"格局,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国泰海通均超400亿元,中金公司等9家券商超100亿元 [6] 券商创新服务模式 - 中国银河采用"一级投资+二级做市"模式,参与银行间科技创新债券全品种做市 [8] - 东方证券推出"东方证券国开科技创新债券篮子",满足境内外投资者需求 [8] - 券商服务从单一融资向全生态链条延伸,强化承销、投资、做市等专业能力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