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休息

搜索文档
这6个科学小窍门,能让你的幸福感直线飙升
36氪· 2025-07-14 09:18
文章核心观点 - 员工的幸福感是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综合问题 受工作量 工作灵活性 上级和团队文化等多因素影响 个人可通过基于科学依据的简单日常练习提升情绪健康和幸福感 [1][3] - 情绪健康被定义为与自己 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及他人建立更具支持性关系的能力 提升情绪健康水平可更从容应对情绪挑战 减少挣扎 压力和焦虑 [3] 情绪健康练习方法 - 每天自我审视:通过询问"我今天过得怎么样"和"我感觉如何"进行情绪觉察 不评判或立即修正感受 研究显示练习情绪觉察的人更可能感受更高幸福感 觉察负面情绪可减轻情绪强度并提供采取行动的机会 [3][4] - 白天进行高质量短暂休息:每90到120分钟进行5到10分钟休息 避免刷社交媒体或处理待办事项 微软大规模研究发现会议间隙休息可显著减轻累积压力和焦虑并提高注意力 户外散步能提升情绪 注意力和动力 [5] - 练习接纳并专注可控事项:包括清晰认识现状和确定减少压力的前进步骤 有助于打破消极思维循环 采取微小富有成效行动产生进步感并激励进一步行动 在领导力课程中被证实有助于团队集中注意力和缓解压力 [6][7] - 优先与同事建立微连接时刻:真诚热情问候同事 在视频会议中分享本周好事 主动联系而不聚焦工作 研究表明确社会支持和归属感改善心理健康并减轻压力和焦虑 每日创造连接时刻可精神振奋并减少孤独感 [9] - 练习感恩对抗负面偏好:每天写下三件感激之事 培养感恩心态在不确定性时代尤其有益 促使大脑关注积极有意义事情 提醒困难非生活全部 提高韧性和积极适应能力 [10] - 工作之余进行积极休息:投入时间到爱好或创造性活动如绘画写作 研究显示下班后主动休息如培养爱好或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护士更少出现职业倦怠 积极休息是对长期全身心投入工作能力的投资 [11] 作者背景 - 娜塔莉·科根是情绪健康领域顶尖专家和国际主题演讲者 曾进行数百场关于情绪健康和职业倦怠的演讲研讨会 作品刊登于《纽约时报》《快公司》《哈佛商业评论》等媒体 著有《此刻更幸福》和《卓越人类计划》 [3][12]
6个能帮你极大增强行动力的微习惯
虎嗅· 2025-06-27 07:54
核心观点 - 文章提出6个微习惯策略,旨在通过简单易行的行为改变提升个人行动力与生活充实感 [3][4][5] 微习惯策略 每日渐进推进 - 通过拆分重要任务为最小可执行单元(如查术语/问问题),降低心理阻力并实现每日推进 [6][9][10] - 以撰写万字文章为例,建议通过每日积累知识点/案例等碎片化内容实现质变 [12] - 持续行动可减少最终执行压力并可能触发良性循环 [13][14] 流程化重复事务 - 建立"流程库"存储标准化核对清单,将重复性工作(如活动筹备/项目执行)转化为自动化流程 [16] - 通过模板化高频使用资料(如问答模板/引用信息)减少认知资源消耗 [17] - 两次以上重复任务建议设计免思考操作流程以释放心智空间 [18] 积极休息机制 - 大脑疲劳源于情绪/信息/决策过载等非体力因素,需通过场景切换实现刷新 [19][20] - 推荐替代性活动:知识输出(解答问题/写短文)、沉浸式创作(小说/漫画)、环境观察(散步摄影)等 [21][22][23] - 长期项目持续投入可通过多巴胺分泌提供动力奖励 [24] 甜点清单应用 - 用预设的简单任务清单(如文件整理/观影记录)替代无意识拖延行为(刷网页/社交媒体) [25][28][29] - 实测可回收每日2-3小时碎片时间并提升后续任务执行动力 [26][30] 决策优化方法 - 选择困难症源于对决策失败的过度恐惧,需认知到结果受多维不可控因素影响 [31][33][36] - 确立决策原则:在信息充分思考后立即行动,避免过度纠结细节 [35][37] 即时行动捕捉 - 建议将灵感火花(技能学习/方法优化)转化为可执行的长期课题,定期推进以保持行业敏感度 [38][41][42] - 通过支线任务(考证/创作/新领域探索)打破生活惯性,建立动态平衡 [39][43][44]
养成这个微习惯,让生活质量产生飞跃
36氪· 2025-05-16 08:33
休息方式研究 传统休息方式的局限性 - 传统休息方式如睡觉、刷剧等被动活动仅适用于身体疲劳场景 对大脑疲劳无效[5] - 被动休息易导致杂念堆积 反而加剧心理压力[9] - 典型表现为拖延症加重 持续疲惫感 生活枯燥感[2] 大脑疲劳的三大根源 - 注意力切换:任务/信息频繁切换消耗认知资源[7] - 外界压力:被迫满足外部需求导致情绪过载[7] - 重复劳动:单一行为引发脑区厌烦反应[7] 积极休息机制 - 核心要素:专注度(需进入心流状态) 自驱力(兴趣驱动) 差异性(激活不同脑区)[8] - 生理基础:通过成就反馈刺激多巴胺分泌 提升20%大脑能耗效率[9][10] - 实施要点:单次时长控制在30分钟内 难度适中[11] 实践案例分类 知识型活动 - 撰写问答社区短篇回复(300-500字)[12] - 主题式碎片学习(解决1个积累问题/次)[12] - 课程视频深度学习(掌握单个知识点)[12] 创作型活动 - 推进长期创作项目(小说/漫画日更500字)[13] - 灵感笔记开发(完善1个现存创意点)[12] - 影视作品短评写作(300字以内分析)[14] 体验型活动 - 植物养护(15分钟修剪/浇水)[14] - 手工制作(折纸/咖啡冲泡等)[14] - 心理旅行(照片回忆/未来场景构建)[17] 价值论证 - 短期效益:快速恢复工作精力(30分钟见效)[11] - 长期价值:构建心理抗压系统("心灵花园"效应)[18] - 神经科学依据:维持大脑多巴胺基准水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