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职业倦怠
icon
搜索文档
领导说要注意休息,但你不要当真
36氪· 2025-08-16 07:09
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脱离悖论 - 管理者既提倡工作生活平衡又惩罚实际执行脱离行为的员工 研究发现设置自动回复或假期不回复邮件的员工会被认为缺乏工作热情且晋升潜力较低[3] - 研究显示即使管理者认为休息后效率更高 仍会对脱离工作的员工给予更严厉评价 这种偏见程度不亚于年龄种族性别等因素[3][4] - 实验数据表明 在休假期间采取小措施脱离工作的员工被经理普遍视为投入度降低43%且晋升可能性下降[4] 员工休假现状与问题 - 调查显示66%美国员工在度假时难以切断工作联系 超过50%因此与亲人发生冲突 仅4%能真正放松[5] - 数字化工作环境导致员工心理脱离困难 休假期间仍受工作信息轰炸 引发内疚焦虑失眠等职业倦怠症状[5][6] - 休假期间保持心理距离是决定幸福感提升85%的关键因素 效果可持续约43天[6] 休假对企业的双向价值 - 元分析表明休假带来的效益被低估 员工完全脱离工作可使企业获得士气提升31% 医疗成本降低等综合收益[7] - 管理者短期工作需求与长期绩效存在矛盾 持续干扰员工休息将导致健康与工作表现随时间递减27%[7] - 传统将休假视为奢侈的观念需要改变 心理脱离程度与假期后工作表现呈显著正相关[6][7]
83%的美国Z世代遭遇职业倦怠
36氪· 2025-07-25 18:01
Z世代职业倦怠现状 - 83%的Z世代员工承受最高强度工作压力,54%表示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个人生活[1] - Z世代倦怠率显著高于前几代人,42%招聘主管在筛选简历时考虑年龄因素[3] - 42%美国员工因工作不确定性承受高压,其中68%已出现生产力显著下降[4] 倦怠成因分析 - 74%管理者认为Z世代"难搞",70%将其视为问题员工,导致职场自证压力[2] - 代际偏见迫使Z世代超负荷工作,40%招聘主管直言对Z世代抱有偏见[3] - 全球性事件导致70%员工工作效率受影响,近半数因世界大事持续焦虑[5] - 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脱节,Z世代陷入财务困境与职业迷茫[4] 管理改善方案 - 微反馈机制:通过轻量级沟通(调查/表情符号/点赞按钮)识别压力源[7] - 领导示范作用:管理者主动承认不足可提升团队心理安全感[8] - 透明晋升体系:提供清晰薪资上升通道使Z世代确信努力有回报[9] 潜在改善效果 - 实施三项措施可使Z世代员工压力水平降低40%[6][10] - 优化管理方式有望打造更快乐、积极且松弛的团队[10]
自我忽视的隐性代价:为什么优秀女性容易心累?
36氪· 2025-07-16 07:09
职业倦怠现象 - 职业倦怠被定义为一种伴随严重情感后果的慢性压力状态,特征包括极度疲惫、冷漠或疏离感以及无力感[5] - 高风险职位女性经历职业倦怠是多年过度消耗的累积结果,表现为疲劳、精力动力和信心的崩溃[5] - 高级女性领导者中许多人表示"身心俱疲",即使生病也坚持工作[5] 身份认同问题 - 高成就女性可能逐渐与内在情感世界失去联系,导致疲惫、麻木和身份侵蚀[7] - 职业身份可能吞噬自我定义,工作中的失误被视为个人失败,最终无法看到自身价值[7] - 身份侵蚀会破坏人际关系,削弱养育子女的喜悦,并引发对曾经自我的持久悲伤[7] 自我调节困境 - 社会期望和内在心态使女性难以放慢脚步,从幼年起就被教导成为照顾者和调解者[8] - 高管职位要求长时间工作和随时待命,同时女性在家中承担不成比例的"第二班次"责任[8] - 缺乏健全支持系统使许多女性感到无人可依,义务与期望的迷宫让自我照顾成为最先被牺牲的事项[8] 解决方案策略 - 每天10分钟正念练习可训练大脑更冷静处理压力,打破持续"战斗或逃跑"状态[12] - 设定明确时间界限能提升生产力和创造力,"神圣"个人时间对保持韧性至关重要[12] - 实践自我关怀可减轻内疚与羞耻感,寻求外部支持是战略性力量的体现而非软弱[12]
这6个科学小窍门,能让你的幸福感直线飙升
36氪· 2025-07-14 09:18
文章核心观点 - 员工的幸福感是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的综合问题 受工作量 工作灵活性 上级和团队文化等多因素影响 个人可通过基于科学依据的简单日常练习提升情绪健康和幸福感 [1][3] - 情绪健康被定义为与自己 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及他人建立更具支持性关系的能力 提升情绪健康水平可更从容应对情绪挑战 减少挣扎 压力和焦虑 [3] 情绪健康练习方法 - 每天自我审视:通过询问"我今天过得怎么样"和"我感觉如何"进行情绪觉察 不评判或立即修正感受 研究显示练习情绪觉察的人更可能感受更高幸福感 觉察负面情绪可减轻情绪强度并提供采取行动的机会 [3][4] - 白天进行高质量短暂休息:每90到120分钟进行5到10分钟休息 避免刷社交媒体或处理待办事项 微软大规模研究发现会议间隙休息可显著减轻累积压力和焦虑并提高注意力 户外散步能提升情绪 注意力和动力 [5] - 练习接纳并专注可控事项:包括清晰认识现状和确定减少压力的前进步骤 有助于打破消极思维循环 采取微小富有成效行动产生进步感并激励进一步行动 在领导力课程中被证实有助于团队集中注意力和缓解压力 [6][7] - 优先与同事建立微连接时刻:真诚热情问候同事 在视频会议中分享本周好事 主动联系而不聚焦工作 研究表明确社会支持和归属感改善心理健康并减轻压力和焦虑 每日创造连接时刻可精神振奋并减少孤独感 [9] - 练习感恩对抗负面偏好:每天写下三件感激之事 培养感恩心态在不确定性时代尤其有益 促使大脑关注积极有意义事情 提醒困难非生活全部 提高韧性和积极适应能力 [10] - 工作之余进行积极休息:投入时间到爱好或创造性活动如绘画写作 研究显示下班后主动休息如培养爱好或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护士更少出现职业倦怠 积极休息是对长期全身心投入工作能力的投资 [11] 作者背景 - 娜塔莉·科根是情绪健康领域顶尖专家和国际主题演讲者 曾进行数百场关于情绪健康和职业倦怠的演讲研讨会 作品刊登于《纽约时报》《快公司》《哈佛商业评论》等媒体 著有《此刻更幸福》和《卓越人类计划》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