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稀土价值重估
icon
搜索文档
单日“吸金”超6亿元,稀土ETF嘉实(516150)盘中最高涨超3%,成分股京运通、安泰科技10cm涨停
搜狐财经· 2025-10-14 10:31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中证稀土产业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分别为北方稀土、卧龙电驱、领益智造、中国稀土、盛和资源、格林美、金风科技、包钢 股份、厦门钨业、中国铝业,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1.96%。 中信证券研究回顾了2011年以来我国稀土相关的政策风向,认为稀土资源安全已上升至国家安全体系的核心维度,稀土产业链有望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并称稀土价值重估正当时。 截至2025年10月14日 10:05,中证稀土产业指数强势上涨1.59%,成分股京运通、安泰科技10cm涨停,包钢股份上涨9.32%,银河磁体、金风科技等个股跟 涨。稀土ETF嘉实(516150)上涨0.82%,盘中最高涨超3%。拉长时间看,截至2025年10月13日,稀土ETF嘉实近2周累计上涨13.29%。 流动性方面,稀土ETF嘉实盘中换手4.05%,成交3.69亿元。规模方面,稀土ETF嘉实最新规模达89.07亿元,创成立以来新高,位居可比基金第一。份额方 面,稀土ETF嘉实近2周份额增长2.48亿份,实现显著增长。资金流入方面,稀土ETF嘉实最新资金净流入6.13亿元。 截至10月13日,稀土ETF嘉实近1年净值上涨106.16% ...
稀土股价值重估正当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07:40
10月13日,Wind稀土板块涨幅达9.49%,位列所有热门概念板块首位,其中包钢股份、北方稀土和中国 稀土等多只成分股涨停。 有卖方机构表示,"需求端稀土传统旺季渐行渐近,供需格局或持续向好,稀土价格或稳中有进,持续 推荐稀土产业链战略配置价值。" 经过今年9月的集体回调,稀土板块节后再度爆发。 今年受稀土产品战略价值提升的刺激,上述样本公司此前已经积累了非常可观的涨幅,并获得二级市场 的估值溢价。 以北方稀土为例。截至13日收盘,该公司年内涨幅超过170%,如果按照全年28亿元的卖方盈利预期值 估算,公司当前估值已经达到75倍,而估值超过百倍的稀土股亦不罕见。 反超2021年周期高点 与火热的二级市场相比,稀土行业层面表现相对理性。 根据SMM调研,10月13日,从稀土精矿、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到钕铁硼毛坯等多稀土产品出现下 行,仅氧化镝价格因头部企业的采购活动增多而出现小幅上调。 就上述几家企业经营趋势来看,虽然今年整体迎来业绩拐点,但受自身营收结构、业务模式等因素影 响,盈利弹性较为一般。 比如包钢股份,公司拥有全球最大的稀土原料基地,以及每年45万吨稀土精矿生产能力,但其稀土产品 很难对公司业绩起到 ...
稀土股全线爆发 价值重估正当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3 22:09
稀土板块近期市场表现 - 10月13日稀土板块涨幅达9.49%,位列所有热门概念板块首位,多只成分股如包钢股份、北方稀土和中国稀土涨停 [1] - 10月9日以来稀土指数上涨约14% [17] - 北方稀土下半年股价涨幅达131.85%,截至10月13日收盘,其年内涨幅超过170% [1][19] 稀土公司估值水平 - 北方稀土当前估值达到75倍,卖方对其全年盈利预期为28亿元 [1] - 中国稀土、广晟有色、盛和资源的年化估值分别约为177倍、83倍和52倍 [22] - 部分稀土股估值超过百倍,显著高于黄金、铜等基础原材料行业约30倍的估值天花板 [1][22] 稀土公司盈利状况 - 北方稀土预计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5.1亿元至15.7亿元,同比增加272.54%到287.34% [5] - 北方稀土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呈逐季度放大趋势,分别为4.3亿元、5亿元、5.8亿元至6.4亿元 [6] - 包钢股份上半年归母利润为1.5亿元,同比增长40%,但其稀土产品营收占比小,钢材产品营收占比达77% [3] 稀土价格与供需 - 10月13日多数稀土产品价格下行,仅氧化镝因头部企业采购增多而小幅上调 [2] - 需求端稀土传统旺季渐近,供需格局或持续向好,稀土价格或稳中有进 [1] 政策影响与行业趋势 - 10月9日商务部对含有中国成分的部分境外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覆盖稀土全产业链并首次涉及半导体及人工智能领域 [16] - 4月已对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稀土供给刚性或进一步加强 [15][16] - 国内出口政策变化和稀土战略价值提升是今年左右稀土板块运行的最主要变量 [18] 股价与历史周期对比 - 北方稀土最新股价57.73元,接近2021年历史高点60.58元,今年8月末高点为58.83元 [11][12] - 中国稀土和广晟有色股价在8月末至9月初期间已反超2021年周期高点 [13] - 北方稀土2021年和2022年归母利润均超过50亿元,当前盈利水平未回到周期高点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