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青藏科考
搜索文档
青藏高原地区树线每10年爬升1.7米
中国新闻网· 2025-11-20 16:12
青藏高原地区树线每10年爬升1.7米 中新网拉萨11月20日电 (记者 江飞波)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综合集成应用发布会19日至20日在拉萨市举 行。发布会介绍,过去120年间青藏高原地区树线爬升平均速率为1.7米/10年,预测树线爬升将导致高 寒特有物种自然生境压缩20%至70%,增加高海拔特有物种丧失风险。 第二次青藏科考发现,被称为"亚洲水塔"的青藏高原的变化是链式响应过程变化。亚洲水塔区在变暖、 变湿、变绿的同时,也在变暗。主要特征是在变暖驱动下,冰川、积雪面积减小和植被变绿共同导致地 表反照率减小,从而引起地表变暗。变暗将引起地球系统过程重大变化,不但引发亚洲季风环流调整, 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将驱动跨南北半球的水分循环交换,加强青藏高原热力效应对全球气 候变化的调制作用。 发布会还介绍,第二次青藏科考构建了基于遥感技术与地面调查结合的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分类体系,完 成了青藏高原1:50万草地植被图和1:50万土壤图;绘制了绵延2400千米的喜马拉雅山脉高山树线分布 图;揭示了过去15年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变化规律和整体趋好的态势:优良等级草地和森林面积比例分别 提高了6%和12%;水源涵养、土壤保 ...
中国科学家:青藏高原隆升影响全球热量分配
中国新闻网· 2025-11-20 12:07
他解释说,青藏高原(第三极)隆升通过加强高原冰冻圈、侵蚀风化与干旱化和粉尘营养元素输送,增强 了太平洋生物活动和有机碳埋藏,导致全球变冷和两极冰盖扩展;通过强化西风急流及季风,影响温盐 环流和水热分配,进而影响低纬和两极气候变化。青藏高原北部的强烈隆升,与北极冰盖发育、西风和 冬季风强化、亚洲强烈干旱化和温盐环流形成同步,"三极联动"就此形成。 他说,下一步的工作是要精确重建这一过程,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三极联动"形成演化假说,这对于理 解当前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地球系统的响应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为2024年11月13日,从出藏航班上俯瞰青藏高原,画面左上角远处是青藏高原主要山脉之一念青 唐古拉山脉主峰。中新社记者 江飞波 摄 据方小敏介绍,第二次青藏科考,科研人员精细刻画了青藏高原从大洋俯冲、板块拼贴到陆陆碰撞和高 原隆升的全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框架。他说,青藏高原中南部在4000万年前至3000万年前快速隆起 到现代高度,高原主体形成;而高原北部至东北部隆升较晚,是从1200万年前至800万年前以来才开始 强烈隆起。 第二次青藏科考还建立了青藏高原主体隆升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响应模型 ...
【新华社】探秘第三极!第二次青藏科考新成果发布
新华社· 2025-11-20 09:21
发布"十大应用成果" 全过程科学支撑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 l. 2. 建成地球系统综合观测与预警平台 3. 提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与自然保 护地体系优化方案 评估青藏高原重大生态工程正向成效 4. 提出川藏铁路生态保护和灾害避险优选 5. 方案 创新多年冻土区灾害防控技术 6. 评估雅江流域冰-水-沙灾害风险 7. 实现锂钾、油气等矿产资源新突破 8. 建立青藏高原温室气体科考监测网和 9. "贡嘎"系统 10. 提出强边固边兴边发展新模式 2025年11月19日 第二次青藏科考 成果综合集成应用发布会 EE WP 召开 11 月 19 日,与会嘉宾在参观第二次青藏科考 " 十大应用成果 " 展。新华社记者姜帆摄 青藏高原,地球第三极,蕴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无穷奥秘。 规避川藏交通廊道沿线97%以上的山地灾害、6次成功预警冰崩堵江等自然灾害……11月19日,第 二次青藏科考综合集成"十大应用成果"在拉萨发布,向世界展示中国青藏高原科考的系列成果。 第二次青藏科考有哪些"应用成果"? 11 月 19 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姚檀栋(左一)在发布会前向与会嘉宾介绍第二次 青藏科考 " 十大应用成 ...
新华鲜报|探秘第三极!第二次青藏科考新成果发布
新华社· 2025-11-19 22:27
科考规模与总体成果 - 自2017年8月启动以来,共组织3000多个科考分队次、30000多人次进行青藏高原全域科考 [2] - 发布综合集成十大应用成果,涵盖生态保护、灾害防控、资源能源调查、碳收支核算等关键领域 [2] - 成果转化的重要衡量标准包括是否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为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做贡献 [2] 灾害监测与防控技术应用 - 建成地球系统综合观测与预警平台,包括雅江色东普冰崩堵江、中尼边境次仁玛错冰湖溃决、拉萨河保护修复治理等监测预警平台 [2] - 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成功实现6次预警 [2] - 绘制川藏交通廊道沿线断裂分布图,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体系,评估52个控制性灾点风险,规避97%以上的山地灾害,优化廊道线路400公里以上 [3] 亚洲水塔与气候变化新认知 - 发现青藏高原呈现变暖、变湿、变绿、变暗趋势,此变化已持续数十年并将延续至21世纪中后期 [4] - 过去40年,亚洲水塔供水能力显著增强,长江源、澜沧江源等主要流域径流持续增加,预估本世纪末外流区径流量增幅最高可达49% [4] - 揭示亚洲水塔“冰-水-气”剧变及冰冻圈灾害链式风险,预计未来冰崩和冰湖溃决洪水风险将达到当前的3倍 [4] 青藏高原环境转型 - 研究系统阐述青藏高原经历了三次重要环境转型,分别由山海翻转与差异隆升、北部隆升与现代高原形成、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驱动 [4] - 新环境转型带来新机遇,包括亚洲水塔供水能力增强支撑国家水安全、碳汇能力增强助力双碳目标、生物多样性服务人类潜力增强 [5] 生物多样性新发现 - 发现回声定位哺乳动物新类群猪尾鼠,打破了仅有蝙蝠和海豚等少数动物具有此能力的认知边界 [7] - 发现鸟类迁徙路线可通过遗传记忆传递,为理解生物行为与地质演变关系提供新视角 [7] - 发现大量生物新种及新纪录,如曾被认为灭绝的墨脱百合、贡山绿绒蒿等植物重现,雪豹、云豹等珍稀动物频繁出现 [7] - 这些发现揭示了青藏高原作为“生物多样性博物馆”和“北半球物种摇篮”的独特地位 [7]
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综合集成应用发布
央视网· 2025-11-19 20:51
第二次青藏科考于2017年8月启动,此次公布的十大应用成果,涵盖生态保护、灾害防控、边疆发展等关键领域,包括全过程科学支撑青藏高原生态保 护立法、建成地球系统综合观测与预警平台、提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与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方案等。 发布会还系统阐述了第二次青藏科考关于青藏高原环境转型的新认识。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目前正处于第三次环境转型,暖湿化和暗绿化为青藏高原绿 色宜居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生物多样性方向,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次实现了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数字化、网格化及精准调查,构建了全息综合可视的数据 库,已发表新物种超过3000个。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11月19日,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综合集成应用发布会在拉萨举行,系统发布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应用成果。 ...
新华社权威快报|第二次青藏科考发布“十大应用成果”
新华社· 2025-11-19 10:36
2025年11月19日 第二次青藏科考 成果综合集成应用发布会 在拉萨合开 发布"十大应用成果" 全过程科学支撑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 J. 2. 建成地球系统综合观测与预警平台 提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与自然保 3. 护地体系优化方案 评估青藏高原重大生态工程正向成效 4. 提出川藏铁路生态保护和灾害避险优选 5. 方案 创新多年冻土区灾害防控技术 6. 评估雅江流域冰-水-沙灾害风险 7. 实现锂钾、油气等矿产资源新突破 8. 建立青藏高原温室气体科考监测网和 9. "贡嘎"系统 10. 提出强边固边兴边发展新模式 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综合集成应用发布会11月19日在拉萨召开,系统发布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应用成 果"。 此次公布的第二次青藏科考综合集成十大应用成果,涵盖生态保护、灾害防控、资源能源调查、碳收支 核算、交通安全保障、边疆发展等关键领域。其中包括:全过程科学支撑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建成 地球系统综合观测与预警平台、提出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与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方案等。 发布会还系统阐述了第二次青藏科考关于青藏高原环境转型的新认识。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经历了三次 重要环境转型:山海翻转与差异隆升驱 ...
【科技日报】第二次青藏科考获四项成果
科技日报· 2025-03-31 08:33
第四是联合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方案和智慧。科考团队在UNEP平 台全球发布评估报告,出版NREE青藏高原特刊,在国际上引起重大反响;同时,团队研发的"贡嘎模 型"大气碳收支反演系统首获"全球碳计划"认证,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姚檀栋表示,本次青藏科考工作在取得多项重大成果的同时,也让科考团队进一步关注到了气候变 化对环喜马拉雅地区的影响。目前,团队正积极与海内外专家学者合作,不断地推进环喜马拉雅生态保 护和绿色发展。 3月28日,2025中关村论坛"环喜马拉雅地球科学国际合作"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会上公布了第二 次青藏科考工作所取得的积极进展。 第二次青藏科考队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指出,第二次青藏科考工作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协同 发展作出了多项重大贡献,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是阐释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和特殊性,全过程科学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 态保护法》立法。青藏高原地理位置特殊,生态保护地位高,立法意义重大。科考团队全程参与了全国 人大组织的立法启动、立法起草、立法调研、立法论证、立法定稿等工作,将科考成果融入法律制定过 程当中,为立法提供了核心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