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气候变化
icon
搜索文档
北欧国家加紧应对罕见热浪
人民日报· 2025-08-12 05:42
北欧极端高温天气 - 挪威2025年7月平均气温比往年均值高出2.8摄氏度 创1901年以来第三热月份 [1] - 北极圈内挪威气象站记录连续13天最高气温超过30摄氏度 创历史新高 [1] - 芬兰7月共有22天日最高气温突破30摄氏度 热浪持续时间比1961年最长纪录延长50% [1] 气象数据异常 - 瑞典哈帕兰达地区连续14天最高气温超过25摄氏度 约克莫克小镇高温持续15天 均打破当地百年气象纪录 [2] - 芬兰罗瓦涅米日最高气温达31摄氏度 挪威北部出现比夏季常年均值高出8至10摄氏度的极端高温 [1][2] - 北极变暖速度达全球平均值两倍以上 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 [2] 社会经济影响 - 瑞典北博滕省7月因高温引发30处森林火灾 累计烧毁森林面积360公顷 [3] - 挪威电子产品连锁店风扇和空调销量创历史新高 部分电商电风扇售罄 [3] - 芬兰北部医院急诊室挤满中暑患者 拉普兰地区驯鹿出现"热应激"反应 牧民报告动物死亡风险上升 [3] 应对措施 - 芬兰开放冰球馆、溜冰场和大型商场作为公共避暑中心 呼吁减少户外活动 [3] - 挪威强化北极圈气象站点监测与预警系统 增加高温预警能力 [3] - 瑞典加大消防资源调配 要求北部四省列车减速行驶以防铁轨高温变形 [3] 气候变化关联 - 北极地区冰雪快速融化削弱地球表面热量反射能力 加剧全球变暖趋势 [2] - 异常温暖海水和滞留高压系统共同驱动此轮热浪 形成气候变迁"恶性循环" [2] - 极端热浪被视为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的有力证据 [4]
明明太阳已经落山 为何体感更热?
新华网· 2025-07-30 11:40
气象现象分析 - 夜间高温现象主要由云层阻挡地面散热导致热量滞留引起,云层像"被子"一样减缓夜间降温速度[1] - 地表通过长波辐射向大气释放热量,不同大气条件导致热量释放速度差异是影响夜间温度的关键因素[3] - 城市建筑密集区域形成"储热池"效应,混凝土、沥青等材料增强夜间长波热量释放[3] 城市热环境 - 城市建筑密集和植被减少加剧热岛效应,夜间交通和空调散热等人类活动持续推高城市夜间温度[3] - 全球气候变化因素如温室气体增加和水汽增多进一步抑制夜间地表散热能力[3] 健康影响 - 夜间高温高湿环境易诱发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疾病,并加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症状[4] - 老年人群体因体温调节功能衰退成为夜间高温不适的高发人群,需特别注意饮水量控制和衣物调节[6] 应对措施 - 居家需通过空调或电风扇促进空气流动,高温时段可关闭窗户阻隔热空气[4] - 建议高温天气主动补充水分,体力活动后需补充电解质饮料预防紊乱[4] - 需警惕室内中暑风险,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并就医[4]
史上最热夏天,东北人也撑不住去抢空调了
后浪研究所· 2025-07-23 15:33
东北空调市场爆发 - 东北地区空调需求激增 辽吉黑三省每百户空调数量仅58.6台、17.7台和13.3台 远低于广东229.1台的水平 [1] - 海尔空调在东北销量大幅增长 吉林零售额同比增355% 黑龙江增333% 辽宁增幅达518% [11] - 美的空调在黑龙江和吉林销量激增356% 显示品牌空调在东北地区销售火爆 [11] 供应链与安装瓶颈 - 线上空调出现断货 知名品牌库存紧张 部分型号显示"所选地区无货" [7] - 线下2000元以下空调普遍缺货 仅剩3000元以上中高端机型有现货 [8] - 安装服务严重滞后 安装师傅需排队10天 单个师傅积压30多台待安装订单 [11][13] 厂商应急响应 - 小米从全国调派安装工程师支援东北及内蒙地区 [14] - 京东调配500名安装师傅驰援东北 首批已抵达黑龙江 [14] - 美的派遣150组售后工程师从石家庄、济南等地赶赴东北 [14] 消费行为变化 - 消费者从拒绝安装到被迫接受 部分用户经历"退货-回购"循环 [13] - 安装等待期间出现加价求安装现象 但师傅接单能力已达极限 [13] - 消费者对空调需求出现分歧 部分人考虑退货 另一部分坚持保留应对未来高温 [19]
第十二次中欧能源对话联合简报
国家能源局· 2025-07-15 19:37
中欧能源对话核心内容 - 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与欧盟能源与住房委员丹·约根森于2025年7月14日在北京共同主持第十二次中欧能源对话 [1][5] - 双方重申中欧能源合作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以应对气候变化 [1][6] 合作领域与参与方 - 双方同意在清洁能源转型的多个领域延续合作,包括加速转型、确保能源安全、实现转型效益及能源市场设计 [1][7] - 欧中能源合作平台(ECECP)和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平台(CEEI)参与了对话会议 [2][7]
第四期全球名校“Z世代”领袖连线活动举办 中外青年共话AI技术应用
环球网资讯· 2025-07-02 11:25
AI技术与未来应用 - 全球15所知名高校的40余名青年代表与专家围绕"AI技术与未来应用"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1] - 青年代表们以跨界视角讨论人工智能技术前沿与社会发展话题 [3] 编程技术变革 - 人工智能大模型使编程能力普及化,通过自然语言描述即可生成代码 [4] - 代码多智能体(如Devin、Manus)发展为能自主协作的"数字工程师团队",自动化完成编码、测试、部署全流程 [4] - 人类角色从"代码编写者"跃升为"智能体指挥官",专注于系统架构设计与伦理边界守护 [4] AIGC应用 - AIGC核心价值在于"人与算法的协同共创",而非取代人类创作 [5] - Google DeepMind的"MedGemma"模型和中国商汤科技的"大医"平台提升医疗诊断能力,使偏远地区医疗服务智能化 [5] - AIGC提升个性化教学效率与医疗诊断能力 [5] 教育技术发展 - 在线教育从"电话授课"发展到"VR+脑电波传感器"教学 [7] - 芬兰等国家在中小学引入AI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全球议题如可持续发展目标与气候变化 [7] - 技术应服务于创造力、合作与批判思维,而非制造懒惰与分裂 [7] 就业影响与技能发展 - 未来8500万个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同时创造更多新职业 [9] - AI难以复制的人类技能包括适应力、AI素养、创造性思维、语言能力、逻辑与数学技能、情商和人际沟通能力 [9][10] - 建议公众借助TensorFlow、GitHub、ChatGPT、Notion AI等工具进行自我赋能 [10] 数据价值与AI优化 - "脏数据有时比干净数据更有训练价值",尤其在金融欺诈检测中 [12] - 不规则数据能反映异常和可疑的金融模式,更具辨识潜力 [12] - 推动AI进步关键在于用聪明方式解读复杂性 [12]
2025年气温又“爆表”,中国气象局答21记者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7 17:10
全球气温趋势 - 2025年大概率将成为有观测记录以来三个最暖年份之一,且可能超过2024年全球平均温度纪录 [1] - 未来五年(2025—2029年)有80%概率出现"最暖年份",至少一年全球平均温度将超过2024年纪录 [1] - 2025年1月至5月全球平均温度为1850年以来同期第二高值,略低于2024年同期 [1] 中国气温与极端天气 - 6月全国平均气温21 1℃,较常年同期偏高0 9℃,与2022年并列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一 [2] - 全国102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6月历史极值,其中17站达到或超过40℃ [2] - 6月中东部地区出现区域性高温过程,多地日最高气温超过40℃ [2] 降水与气候变化影响 - 6月全国平均降水量85 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 4%,呈"东多西少"分布 [3] - 6月南方发生3次较强区域暴雨过程,其中一次为特强等级,导致多地河流超警洪水和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3]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海洋变暖、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显著加速,2024年为1850年以来最暖年份 [3] 温室气体浓度 - 2023年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分别为420 0ppm、1934ppb和336 9ppb,均达观测记录以来最高水平 [3] 监测与应对措施 - 国家气候中心将持续强化全球气候系统监测,及时发布监测信息,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4]
研究报告:全球控温1.5摄氏度目标不易实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19 17:25
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 预计到2028年初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摄氏度,有50%的可能性达到该升温水平 [1] - 2024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20亿吨,升温速度比去年预测更快 [1][3] - 地球吸收热量多于释放热量的不平衡正在加剧,情况令人担忧 [3] 《巴黎协定》控温目标 - 《巴黎协定》目标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力争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 [3] - 单个年份升温超过1.5摄氏度不意味着正式突破《巴黎协定》阈值 [7] 升温影响 - 突破1.5摄氏度升温幅度将导致极端天气更频繁、更严重 [5] - 平均气温每升高0.1摄氏度都会带来更糟糕的影响 [5] -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5摄氏度,打破2023年最高纪录 [7] 研究数据来源 - 数据来自《全球气候变化指数》报告,刊载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杂志 [1] - 世界气象组织年度气象报告显示2024年气温创新高 [7]
「经济发展」白重恩:如何切实提升民营企业信心
搜狐财经· 2025-06-18 22:38
经济发展潜力 - 中国经济增长潜力仍然非常大 尽管潜在增速不会像以前那样达到两位数 但即使5%或4%的增长也快于发达国家 有助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 - 增长潜力来自中国人民的勤奋 创新精神和智慧 特别是在价值创造中起重要作用的群体 [3] - 大市场在数字智能时代带来显著优势 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数字智能企业基本都来自大市场 [3] 重要发展方向 - 数字智能技术和消费互联网领域已有良好起步 创新活动活跃 未来有望继续保持 [4] - 新能源和汽车产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取得良好进展 有助于发挥全球比较优势 [4] - 制度优势需要进一步发挥 同时进行必要的改革以释放增长潜力 [4] 民营经济的重要性 - 没有民营经济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民营经济是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力量 [5] - 党中央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及时对不当言论表达态度 以增强民营企业家信心 [5] - 民营企业家面临个体风险 规避风险是影响信心的关键因素 [5] 科学精神与全民素质 - 科学精神是抵御乌托邦诱惑的重要工具 当前全社会平均科学精神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6] - 科学精神有助于理解美好追求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避免不切实际的目标 [6] - 批判性思维是教育中的重要基础素质 当前全民素质中这一方面较为缺乏 [7] 数据与逻辑分析能力 - 以偏概全和缺乏数据分析能力是影响科学决策的主要问题 需要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8] - 计量经济学中的因果推断强调区分相关性与因果关系 避免简单归因 [8] -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环境 增强民营企业家和全社会的信心 [8][9] 制度化与法制化 - 党中央强调将对民营经济的保护和鼓励制度化 法制化 确保不同类企业平等竞争 [10] - "特事特办"在过去发展阶段起到重要作用 但不可持续 需要让市场起更大作用 [10] - 制度化需要上升到较高层面 明确民营经济的长期重要性 以增强信心 [10] 决策机制与协调 - 国有企业决策机制清晰 但民营企业缺乏对应的发声机构 需要改善部门间协调 [10] - 经济中的"合成谬误"或"同频共振"问题可能导致大起大落 影响信心 [11] - 设立权威的协调领导小组可能有助于避免同频共振问题 增强信心 [11] 数字智能技术挑战 - 数字智能技术如chatGPT发展迅速 可能产生极大影响 但也带来监管和安全挑战 [12] - 数字技术边际成本为零 需要大规模才能高效率 但规模可能引发垄断和国家安全担忧 [12] - 需要理顺规模与发展 发展与安全 创新与监督之间的关系 以应对技术带来的挑战 [12]
攀上地球之巅 探寻自然奥秘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6 19:49
珠峰高程测量技术发展 - 1975年首次用金属测量觇标测得珠峰高度8848.13米,2005年结合传统大地与卫星测量结果为8844.43米,2020年通过北斗卫星、雪深雷达等技术精确锁定新高度8848.86米 [2] - 2020年测量采用多源立体观测技术,包括GNSS监测点、卫星/航空/地面重力数据及气象观测数据,形成综合测绘技术大会战 [2] - 定期测量珠峰高度可监测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持续隆升趋势,并为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研究提供长期数据支持 [2] 珠峰地壳运动特征 - 2020年测量显示珠峰每年向东北方向移动3厘米,垂直方向隆升4毫米,青藏高原整体隆升趋势为每年3-5毫米 [3] - GNSS形变监测网数据显示,2015年尼泊尔强震导致珠峰周边CORS站点同震位移,但青藏高原站点仍保持长期上升趋势 [3] - 对比2005年与2020年测量结果,珠峰地区地壳隆升是长期垂直形变的主要特征 [3] 冰川与气候变化研究 - 珠峰地区冰川是全球中低纬度最发育区域之一,2020年测量通过航空遥感和激光雷达获取近30年冰川流速场时空变化模型 [4] - 中国第二次青藏科考钻取324米冰芯,创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长记录,为研究气候历史提供关键样本 [4] - 2024-2025年开展西昆仑、藏东南等地冰川航空探测,首次实现区域性极大陆冰川和海洋性冰川厚度测量 [5] 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成果 - 1959-1960年首次珠峰科考覆盖7000平方公里区域,系统阐述自然面貌,后续6次大型科考聚焦冰川、大气、生态等变化 [6][7] - 2022年"巅峰使命"科考首次获取海拔6500-8848米冰雪样品,发现青藏高原变暖变湿趋势,"亚洲水塔"供水能力增强 [7] - 科考累计发现3000+新物种,提出青藏高原人类活动或追溯至19万年前,为生态与人类适应研究提供新证据 [7] 科研价值与应用 - 珠峰测量数据用于分析地球运动、生态环境变化,雪深、气象、冰川监测数据为自然资源保护提供一手资料 [6] - 海洋性冰川探测有助于解析全球水循环与气候调节机制,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5] - 科考从"摸家底"转向"看变化",推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西风-季风相互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 [7]
王毅:团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新浪财经· 2025-05-28 22:54
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气候合作 - 中方承诺在未来3年面向太平洋岛国实施100个应对气候变化"小而美"项目 [1] - 中方向太平洋岛国援助了大量节能空调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1] - 中方培训岛国应对气候变化人才 [1] - 中方支持岛国保护海洋生态,应对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海洋灾害 [1] - 中方愿分享早期预警技术,助力岛国防灾减灾 [1] - 中方将发表深化同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倡议 [1] - 中方承诺投入新的资金,扩大同岛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 [1] - 中方将继续发挥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中心、防灾减灾中心、应急物资储备库等合作机制作用 [1] 中国全球气候治理立场 - 中方支持和参与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决心不会变 [1] - 中方积极落实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行动不会变 [1] - 中方对个别大国退出《巴黎协定》深表遗憾 [1] - 中方作为国际社会的进步力量、建设力量,将坚定站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一边 [1] - 中方坚定做包括太平洋岛国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可信赖、能依靠、有温度的好朋友、好伙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