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

搜索文档
海拔4800米的守望
人民日报· 2025-07-06 06:02
安多气象站概况 - 安多气象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气象站,位于西藏那曲市唐古拉山脉南麓,海拔4800米,被誉为"天下第一气象站" [2] - 该站由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陈金水于1965年创建,最初仅有两顶帐篷,现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站点 [2] 极端环境条件 - 安多地区具有"三多"特征:风多(年8级以上大风140多天)、雪多(年降雪109天)、寒冷多(年平均温度-2.8℃,最低-43.2℃) [3] - 年雷暴日数超过90天,冰雹日数超过70天,均为全国之最 [3] - 工作人员长期面临高寒缺氧环境,普遍存在头痛、胸闷、失眠等症状,易引发高原疾病 [4] 工作条件改善 - 近年新增集中供暖(2023年)、制氧机、深水井等设施,水质和供氧问题得到改善 [4] - 建立人员流转机制,工作满5年可调换地点 [4] - 现有9名职工(6名为女性),承担观测、巡检、设备维护等全方位工作 [7] 设备维护挑战 - 负责28个自动气象站(2018年仅3个)的维护,分布范围达10万平方公里,最远站点距离500公里 [5][6][9] - 维护需穿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口和无人区,冬季温度低至-30℃ [6] - 永波湖生态气象观测站维护需等湖面结冰才能横跨,2021年首次巡检时发现40公里无路面、300公里无信号 [6] 气象服务成效 - 在青藏公路109国道沿线建立4套交通气象站,有效支撑唐古拉山口的交通疏导 [8] - 2025年6月成功预警雷暴冰雹天气,帮助109国道改造项目避免损失 [8] - 持续扩建监测网络(2025年新建站点中),提升预报准确性以支持当地发展 [9] 团队荣誉与传承 - 2021年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7] - 新一代职工在"金水井"精神感召下坚守岗位,持续记录青藏高原气候变化数据 [9]
第四期全球名校“Z世代”领袖连线活动举办 中外青年共话AI技术应用
环球网资讯· 2025-07-02 11:25
上海交通大学的华小文从教育技术的演变出发,回顾了在线教育从"电话授课"到"线上平台",再 到"VR+脑电波传感器"教学的飞跃。她强调,技术不应替代教师,而应强化学习者的个性表达与多元智 能的发展。她提及,芬兰等国家已在中小学引入AI课程,鼓励学生用所学知识参与全球议题,如可持 续发展目标(SDGs)与全球气候变化。此外,她也警示了"技术成瘾"现象,呼吁推动"正向上瘾"型教 育应用的开发,如语言学习应用多邻国。华小文总结道:"技术应该服务于创造力、合作与批判思维, 而不是制造懒惰与分裂。" 6月30日,第四期全球名校"Z世代"领袖连线活动顺利举行。此次活动汇聚了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 学,以及伦敦大学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墨尔本大学、奥克兰大学、悉尼大学等15所世界知名高 校的40余名青年代表,与相关领域的专家相聚云端,围绕"AI技术与未来应用"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青年对话环节,与会的"Z世代"代表们以跨界视角展开思维碰撞,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前沿与社会发展等 话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人工智能与多语言大模型领域的青年学者、前阿里巴巴通义团队核心研究员杨建以"人人可编程"为主题 进行分享,深度解析了代码智能技 ...
2025年气温又“爆表”,中国气象局答21记者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7 17:10
2025年或成最暖年份之一,全球气温持续升高。 "初步判断,2025年大概率将成为有观测记录以来三个最暖年份之一,且目前不能排除其超过2024年全 球平均温度纪录的可能性。"在中国气象局2025年7月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回答21世 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 肖潺介绍,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全球年至十年气候最新通报》指出,未来五年(2025— 2029年)全球平均温度将"居高不下",有80%概率将出现有记录以来"最暖年份",即这五年中至少有一 年的全球平均温度将超过2024年刚创下的纪录。 "中国气象局全球表面温度数据集分析表明,2025年1月至5月,全球平均温度仅略低于2024年同期,为 1850年以来同期第二高值。"肖潺指出,今年前5个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已从拉尼娜状态逐步回 暖转为中性略偏冷状态,预计未来3—6个月该区域海温将维持中性状态。由于热带海温异常变化对全球 温度影响较大,后续的海温波动会使2025年全球平均温度呈现一定的不确定性。 肖潺介绍,6月全国平均气温21.1℃,较常年同期偏高0.9℃,与2022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 一。全国有102个国家气象站 ...
研究报告:全球控温1.5摄氏度目标不易实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19 17:25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6月18日, 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一项由全球数十名顶尖科学家参与的研究预计,到2028年初,人类活动释放的二 氧化碳可能导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1.5摄氏度,难以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控温目 标。 《地球系统科学数据》杂志19日刊载的《全球气候变化指数》报告指出,按2024年一年产生420亿吨二 氧化碳的速度,2028年2月左右,有50%的可能性达到1.5摄氏度的升温水平。 日在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拍摄的用于降温的风扇。新华社发(阿萨德摄) 这是6月18 按照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 对,到本世纪末,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力争控制在1.5摄氏 度以内。 据美联社报道,温室气体产生的速度要比去年由同一支研究团队预测的情况更快。参与研究的美国伯克 利地球研究所专家齐克·豪斯法瑟承认:"情况不只是变得更糟,而且是更快地变糟。" 报告第一作者、英国利兹大学教授皮尔斯·福斯特说,地球吸收热量多于释放热量的不平衡正在加剧, 情况"令人担忧"。 在日本东京,行人在街头行走。新华社记者贾浩成摄 ...
专家共议极地野外站联网建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9 10:21
极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年度会议 - 北极黄河野外站、南极中山野外站、南极长城野外站召开2024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研讨极地野外站联网建设、科研创新、国际合作等议题 [1] - 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审议并通过2024年度工作总结、2025年度工作方案及开放基金评审结果 [1] - 各站学委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穆穆、吕达仁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领衔,委员对2024年工作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1] 极地科研发展方向与建议 - 学委会建议聚焦极地生态环境演变、冰盖物质平衡、空间天气效应等关键科学问题,构建多维度长时序观测体系 [2] - 提出优化传感器网络布局,加强跨学科数据融合,打造国际认可的高精度极地数据库 [2] - 推动数据资源与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互联互通,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 [2] - 建议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主导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以提升全球话语权 [2]
「经济发展」白重恩:如何切实提升民营企业信心
搜狐财经· 2025-06-18 22:38
白重恩:如何切实提升民营企业信心 经济发展 ★★★★★ 提振信心,改善预期,重要性就不说了。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纲举目张,这就是纲,要 抓住这个。为什么我们还要花这么多时间讨论这样的问题呢?分享几个方面的想法。 一、没有民营经济就不可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非常大,这是信心的重要基础。尽管我们潜在的增长速度不会像以前那么 快,不会再有两位数的增长,我们人口结构和总趋势的变化,会给增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即使没有 两位数的增长,即使是5%、4%左右的增长,也仍然是快于发达国家的,只要实现我们的增长潜力,我 们和发达国家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 这个潜力来自很多方面:中国人民勤奋;中国人民创新精神也很强,一个新的产品出现,中国的老百姓 一定抢先尝试;中国人民是智慧的,特别是那些在价值创造中起重要作用的群体。 我们有大市场,在数字智能时代,大市场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优势。大家看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数字智能企 业,基本上都来自于大市场。 在未来一些重要方向上,我们有了良好的起步:影响未来的几个大方向,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消费互 联网方面,我们有非常好的起步,创新活动也非常活跃,未来有望继续活跃。 ...
攀上地球之巅 探寻自然奥秘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06 19:49
在地球漫长的演化历史长河中,曾经发生过多次大洋关闭以及大陆碰撞,而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所 引起的地表隆起最为显著,塑造了高耸而广阔的喜马拉雅山脉。其中,海拔8848.86米的世界第一高峰 ——珠穆朗玛峰,就耸立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中尼边境上。 古往今来,无数登山爱好者和科研工作者探寻于此。在时光之中,世界"第三极"的神秘面纱被缓缓揭开 ——不只是珠峰的"身高",还有人们对地球演化、生态变迁与人类发展的新认知。 分析结果显示,喜马拉雅山脉北侧青藏高原各站点全部呈上升趋势。从长期来看,青藏高原保持着整体 隆升的趋势,总体隆升趋势为每年3毫米~5毫米。 党亚民表示,对比2020珠峰高程测量与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形变监测网 GNSS重合点解算结果,再次证 明珠峰地区地壳整体隆升是该区域地壳长期垂直形变趋势。 冰川探测:解译全球气候变化 在青藏高原辽阔的土地上,冰川是最为壮丽和神秘的奇观之一。 高程测量:揭秘地壳运动 从1975年用金属测量觇标首次测得8848.13米,到2005年用传统大地测量与卫星测量结合测得8844.43 米,再到2020年依托北斗卫星、雪深雷达与重力测量等技术锁定"新身高"8848.86米, ...
王毅:团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新浪财经· 2025-05-28 22:54
2025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厦门同基里巴斯总统兼外长马茂共同主持第三 次中国—太平洋岛国外长会。会后,王毅同马茂共同会见记者并答问。有记者问及中方应对气候变化的 具体举措,王毅表示,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人类社会必须团结应对。个别大国退出《巴黎协定》,我们 对此深表遗憾。无论形势如何变化,中方支持和参与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决心不会变,积极落实气候变 化南南合作的行动不会变。王毅指出,中国对岛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特殊处境感同身受,多年来在 南南合作框架内,为帮助岛国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做了大量实事。中方向太平洋岛国援助了大量节能 空调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培训岛国应对气变人才,为岛国增强气候韧性提供了有效支撑。王毅 说,中方将发表深化同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倡议,承诺投入新的资金,扩大同岛国在可持续发 展领域合作。中方将在未来3年面向太平洋岛国实施100个应对气候变化"小而美"项目。中方支持岛国保 护海洋生态,应对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海洋灾害,愿分享早期预警技术,助力岛国防灾减灾。中方 将继续发挥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中心、防灾减灾中心、应急物资储备库等合作机制作用,为 岛 ...
冰川要“拍照存档”:60年7000条消失
南方都市报· 2025-05-07 07:10
西藏,是我国海洋性冰川主要分布地之一。为了摸清这些冰川的"家底",5月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 调查局在西藏昌都正式开展我国首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测,以掌握海洋性冰川发育规律和消融变化,为 自然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首次探测点位选在仁龙巴冰川 距离西藏昌都八宿县的然乌镇30公里的仁龙巴冰川,是此次海洋性冰川航空探测的首个调查点。 仁龙巴冰川,作为西藏著名的海洋性冰川,是地球上少有的中低纬度海洋性现代山岳冰川。不仅至今仍 然保持着原始状态,是生态研究和地质勘察的宝贵资源。而且这块冰川容易接近,和其他冰川多数只能 远看不同,这块冰川允许我们能爬到冰舌上。 随着调查启动,调查人员将在仁龙巴冰川工作多天。5月6日主要是地面作业,之后,直升机将依据天气 状况择机起飞进行工作。 构建星空地一体化的调查监测技术体系 此次调查,针对冰川区海拔高、气温低、面积大等特点,构建了星空地一体化的调查监测技术体系,就 是用卫星遥感、直升机航空物探以及地面综合调查等方法,来获取冰川的范围、厚度等信息,从而掌握 我国冰川资源的状况。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首席科学家熊盛青介绍,这次调查执行的是一项国家地质调查任务,对 海洋性冰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