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搜索文档
Cell子刊:盛斌/戴荣平团队开发新型AI模型DeepSLE,从视网膜图像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
生物世界· 2025-06-27 11:38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概述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疾病,影响全球约340万人,其中女性患者约300万 [2] - 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发病高峰在15-45岁之间 [2] - SLE诊断标准复杂且公众认知不足,导致诊断延误普遍 [2] SLE筛查挑战 - 缺乏标准化、无创且经济有效的筛查工具,尤其是针对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人群 [3] - SLE相关并发症(如狼疮性视网膜病变和狼疮性肾炎)的筛查在初级保健和资源匮乏环境中未常规实施 [7] DeepSLE深度学习系统 - 上海交通大学盛斌教授团队与北京协和医院戴荣平团队合作开发了DeepSLE系统,通过视网膜图像检测SLE及其并发症 [4][5] - 系统基于Vision Transformer(ViT)技术,利用来自173346名参与者的666383张视网膜图像进行预训练 [9] - 在多民族验证数据集中(247718张图像),DeepSLE检测SL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2-0.969 [11] - 系统在性别、年龄、种族和经济状况分层的亚组中表现稳健 [11] 视网膜成像的应用潜力 - 视网膜变化与SLE活动期高度相关,可作为无创、即时且经济有效的生物标志物 [7] - 数字视网膜成像已在初级保健和社区环境中普及,成本低廉 [7] - DeepSLE在读者研究中表现出比初级保健医生更高的灵敏度 [11] 研究意义 - DeepSLE为SLE及其并发症的早期检测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具有巨大临床应用潜力 [12]
世界狼疮日丨专家:保护器官是狼疮治疗的重要目标和核心
贝壳财经· 2025-05-10 10:38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概述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肾脏、心血管、肺等多器官损伤,显著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1] - 中国SLE患者数量已超过100万,主要集中于育龄女性群体 [1] - 疾病命名源于皮肤病变特征(狼咬状糜烂),但实际累及全身器官 [2] 发病机制与高危因素 - 雌激素是主要发病因素,男女发病率比例达1:12,青春期(15岁)和育龄期(30-45岁)为两个发病高峰 [2] - 紫外线暴露可诱导DNA变性,触发自身免疫反应,食物、重金属、污染物等环境因素也是诱因 [2] 疾病识别与诊断 - 典型症状包括蝶形红斑、反复口腔溃疡、光过敏、关节肿痛、脱发及甲嵴凹陷 [3] - 无症状者需定期筛查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和抗核抗体(ANA) [3] - 重症患者死亡率极高,需早期诊断干预以避免不可逆器官损伤 [3] 治疗目标与策略 - 治疗核心目标是器官保护,通过个体化治疗实现早期控制、达标和长期稳定 [4][5] - 短期目标为控制疾病活动度,远期目标需减少药物副作用及器官损伤 [5] - 传统激素治疗存在肥胖、高血压等副作用,生物制剂可精准抑制免疫通路并减少激素依赖 [5] 治疗风险与规范管理 - 药物存在"双刃剑"效应,过度治疗可能导致感染(首位非疾病致死因素) [5] - 需在专业医学中心进行诊疗,推动治疗同质化建设以降低感染和死亡风险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