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剂

搜索文档
破“银”济世,握手新生
凤凰网· 2025-08-01 11:21
银屑病治疗现状 - 银屑病是由遗传及多种环境因素诱发、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 目前尚无法根治[2] - 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在四十岁前发病 疾病高发于青壮年群体[2] - 传统疗法效果有限且副作用多 皮损完全清除几乎不可能[3] 生物制剂治疗突破 - 2019年后随着生物制剂上市 皮损清除率可达90%甚至完全清除[3] - 患者案例显示生物制剂治疗后皮损显著消退 多年银屑病甲明显改善[3] - 部分患者仍迷信"祖传秘方"等非科学疗法 导致病情恶化案例存在[3] 疾病管理理念 - 长期综合管理是降低复发的关键 需关注共病筛查和治疗[4] - 管理措施包括药物、饮食结构调整、充足睡眠、精神愉悦等行为干预[4] - 治疗策略需个体化定制 病情稳定后可调整用药 需坚持定期复查[4] 社会支持与创新 - 强生创新制药2024年发起"此地无银"公益项目 聚焦患者学业职业公平发展[5] - 强生借力AI与医生共创患者学业职业肖像 推动科学认知[5] - 医学创新与社会认知结合有助于患者重拾自信[5]
链博会上的“舌尖革命”:科技重构田间到餐桌价值链
证券时报· 2025-07-19 01:11
科技赋能农业绿色转型 - 全球农业面临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挑战,发展绿色低碳可持续农业成为共识,生物制剂作为替代化学农药的重要手段市场潜力巨大 [2] - 先正达集团从挪威泡叶藻中提取天然活性成分开发生物制剂,可提高作物光合作用速率、平衡激素水平和促花结果,实现增产和品质提升,相关产品在中国已推广超过1200万亩次 [2] - 先正达集团在全球建立16个生物制剂工厂,随着中国全球植保创新中心落成,产品线将进一步拓展 [2] - 华润集团通过玻璃瓶轻量化技术实现减碳,新型330ml轻量瓶减轻40g/瓶,若全面切换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46万吨/年 [2] 科技增强农业供应链韧性 - 全球地缘冲突、极端天气和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粮食供应链脆弱性,中国提出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企业通过科技赋能种业攻关和智慧农场建设保障安全 [3] - 中国啤酒大麦超90%依赖进口,华润集团实施"国麦振兴"战略,协同科研机构和企业实现育种、种植、制麦、酿造全链闭环,推动国产大麦在啤酒酿造中广泛应用 [3] - 华润集团展示全链条国产化啤酒获消费者认可,验证国产原料酿造品质可媲美进口产品 [4] 农业产业链开放合作 - 中国农产品进口额居全球第一,出口额第五,与220多个国家开展农业经贸往来,签署125个机制性合作协议,农业对外投资覆盖117个国家和地区 [6] - 麦当劳携11家产业链供应商参展,包括泰森、凯爱瑞等国际企业及首农等本土企业,凯爱瑞在华业务年均增长5% [6] - 中国政府通过政策支持粮食稳产保供,建议共筑贸易规则体系、强化产业链韧性和科技融合,打造稳定供应链 [6]
首届拜耳中国“共创·新药”大赛正式启动!
生物世界· 2025-07-08 08:01
拜耳中国"共创·新药"大赛启动 - 公司作为深度融入中国创新生态的跨国药企龙头企业,持续加大对中国创新的资源投入,旨在发掘中国下一个"重磅创新"[1] - 大赛面向中国创新者及生物技术公司,征集具有突破潜力的研发管线、在研药物分子或新型技术[1] 目标治疗领域 - 精准实体肿瘤治疗(Precision Oncology)[2] - 精准心肾疾病治疗(Precision Cardiorenal Diseases)[2] - 免疫学及炎症(Immunology & Inflammation)[2] 研发管线阶段要求 - 覆盖从早期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re-PCC)到临床概念验证(clinical PoC)的全阶段项目[2] 药物分子形式范围 - 生物制剂(Biologics)与小分子(SMOL)[3] - 偶联药物(XDC)、基因药物(genetic medicine)、小核酸药物(siRNA)[3] - 分子胶(molecular glue)及其他平台技术(platform technology)[3] 评审机制 - 由拜耳中国及全球研发与BD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4] - 评估维度包括创新水平、关键数据、推进速度及与拜耳研发战略契合度[4]
可持续农业潜力无限 先正达如何挖掘北极海藻里的绿色农业奥秘
新浪财经· 2025-07-01 20:15
挪威冷水海藻的生物制剂应用 - 挪威北极峡湾的冷水海藻(泡叶藻)通过科技手段从传统饲料升级为农业生物制剂核心成分,其提取物可增强农作物抗逆性和水分利用效率[1][6] - 泡叶藻生长环境极端(寒冷水温、潮汐、极昼极夜),进化出独特抗压特性,经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提取的活性物质对作物生长促进效果显著[6] - Algea公司采用可持续采收方式(仅收割头部,保留基部),每小时可处理5吨,完整采收周期需5年覆盖10万公里海岸线[4] Algea公司运营与先正达整合 - Algea成立于1937年,原为挪威家族企业,现为先正达集团旗下公司,专业从事海藻采收与加工[3] - 生产工艺从传统烘干研磨升级为溶解提取活性素,每日可处理数百吨海藻,产出液态/固态可溶性肥料[6] - 产品作为核心原料供应先正达全球四大洲生产基地,最终应用于各地农场[7] 生物制剂市场发展 - 全球植保市场2024年规模约700亿美元(生物制剂占120亿美元),预计2030年生物制剂达200亿美元占比20%,年复合增长率10%[11] - 欧洲/美洲田间试验显示含挪威海藻提取物的生物制剂使玉米抗旱增产12%,普遍作物增产15%[9] - 驱动因素包括气候变化挑战、基础学科突破(合成生物学/AI分析)、各国可持续农业政策支持[9][11] 中国市场的战略布局 - 先正达在上海金山新建全球植保创新中心,强化生物制剂/土壤健康研发,与瑞士/英国研发中心形成全球技术网络[12] - 中国生物制剂市场增速高于全球,公司通过GEAPOWER平台推动产品组合创新,结合中科院合作开发盐碱地改良等项目[15] - 政策层面中国"十四五"规划将生物技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农业农村部重点推广生物肥料技术[16]
彭州市“蓉会共享家”首场活动举办 供需对接助力“好药成都造”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30 22:51
行业活动 - 成都彭州市举办"好药成都造"医药企业供需对接活动 聚焦行业供需对接 促进医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精准匹配 [1] - 活动是彭州市探索"党建+行业"服务模式的创新尝试 旨在助力"成都造"彭州优质医药健康企业拓展市场和转型升级 [1] - 活动为医药企业搭建高效对接桥梁 下一步将推动更多行业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1] 参与企业 - 四川光大制药有限公司 四川维奥制药有限公司 成都第一制药有限公司等医药生产企业及零售连锁企业百余名代表参与 [1] - 济生堂 光大制药 欣福源中药等知名药企携中成药 生物制剂等拳头产品进行现场推介 [1] - 健尔堂 龙一 全亿健康等连锁药店代表从市场需求角度探讨产品合作及渠道优化方案 [1] 产业背景 - 彭州作为成都医药产业重要承载地 拥有完整的医药健康产业链和优质营商环境 [1] - 活动旨在让更多"成都造"好药走进千家万户 为彭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 组织机构 - 活动由成都市市场监管局 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指导 [2] - 彭州市委组织部 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 彭州经开区等主办 [2] - 成都企业联合会 成都市医药商会 成都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联盟承办 [2]
鼻窦炎伴鼻息肉易复发,专家称规范治疗与长期管理是关键
贝壳财经· 2025-06-26 12:34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流行病学数据 - 我国慢性鼻窦炎患病率约8%,对应患者规模约1亿人[1] - 其中20%-30%(2000万-3000万)患者伴有鼻息肉[1] - 鼻息肉患者常合并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共病[1][2] 疾病临床特征与治疗挑战 - 鼻息肉通过阻塞鼻腔通道引发脓涕、嗅觉障碍等症状,形成恶性循环[2] - 嗜酸粒细胞型患者5年复发率达100%,是临床治疗难点[3] - 传统手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存在局限性,需长期疾病管理[1][3] 生物制剂治疗突破 - 靶向白介素4/5/13的生物制剂可阻断2型炎症通路[5] - 单抗类生物制剂通过延长半衰期实现持续血药浓度[5] - 新疗法对鼻窦炎伴鼻息肉及共病(哮喘、皮炎等)均有协同疗效[5] 患者诊疗行为分析 - 68%患者因严重鼻塞影响睡眠/学习效率后才就医[2] - 早期干预关键指标:长期鼻堵+嗅觉障碍+药物无效[2] - 术后需定期复查,嗜酸型患者需终身管理[3] 行业治疗趋势 - 治疗模式从手术/激素转向靶向生物制剂[4] - 企业正研发半衰期更长的生物制剂提升疗效[5] - 精准治疗可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和生活质量[1][5]
和元生物收盘下跌3.39%,最新市净率2.39,总市值38.81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5-28 19:24
公司财务表现 - 5月28日收盘价5 98元 下跌3 39% 市净率2 39 总市值38 81亿元 [1] - 2025年一季报营业收入5284 77万元 同比下滑11 29% 净利润亏损5947 73万元 同比扩大41 04% 销售毛利率为负36 44% [1] - 机构持仓方面 7家机构合计持股8347 35万股 持股市值4 59亿元 其中基金2家 其他机构5家 [1] 行业对比数据 - 公司PE(TTM)为负11 45 静态PE负12 06 显著低于行业平均PE38 04(动态)/43 74(静态)及中值42 05/51 60 [2] - 公司市净率2 39低于行业平均3 33但接近中值2 64 总市值38 81亿元低于行业平均150 75亿元 [2] - 可比公司中润达医疗市净率2 48 国际医学3 17 金域医学1 91 显示公司估值处于行业中游水平 [2] 业务概况 - 公司为基因治疗领域生物科技企业 主营业务包括基因治疗CRO/CDMO服务 生物制剂及试剂 [1] - 核心服务涵盖基因治疗载体研制 IND-CMC药学研究 临床样品GMP生产等全产业链环节 [1]
润丰股份(301035):汇兑拖累全年业绩 渠道建设持续推进
新浪财经· 2025-05-22 14:40
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96亿元,同比增长15.77%,归母净利润4.50亿元,同比下降41.63% [2] - 2024年四季度营业收入35.11亿元,同比增长18.38%,环比下降14.44%,归母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增长119.23%,环比下降32.08% [2]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26.86亿元,同比下降0.26%,环比下降23.49%,归母净利润2.57亿元,同比增长67.98%,环比增长136.59% [2] 业务结构 - 2024年TO C业务营收占比由2023年的33.82%上升至37.65%,毛利率28.99%,同比上升0.09% [3] - 欧盟、北美业务占比由2023年的5.69%上升至9.75% [3] - 杀虫、杀菌剂业务营收占比由2023年的25.41%上升至25.71% [3] 业务拓展 - 公司成立全球生物制品团队,首年全球生物制品销售额达成约1000万美金目标 [3] - 2024年度新获得农药登记1000余项,截至2024年底共拥有境内外农药登记证7700余项 [3] - 首次在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16个国家获得农药登记 [3] 未来展望 - 预计2025-2027年公司EPS分别为3.65、4.83、5.95元 [2] -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7.98%奠定良好开局 [1] - 看好2025-2026年欧美业务发力带来的盈利弹性 [2]
世界狼疮日丨专家:保护器官是狼疮治疗的重要目标和核心
贝壳财经· 2025-05-10 10:38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疾病概述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肾脏、心血管、肺等多器官损伤,显著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1] - 中国SLE患者数量已超过100万,主要集中于育龄女性群体 [1] - 疾病命名源于皮肤病变特征(狼咬状糜烂),但实际累及全身器官 [2] 发病机制与高危因素 - 雌激素是主要发病因素,男女发病率比例达1:12,青春期(15岁)和育龄期(30-45岁)为两个发病高峰 [2] - 紫外线暴露可诱导DNA变性,触发自身免疫反应,食物、重金属、污染物等环境因素也是诱因 [2] 疾病识别与诊断 - 典型症状包括蝶形红斑、反复口腔溃疡、光过敏、关节肿痛、脱发及甲嵴凹陷 [3] - 无症状者需定期筛查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和抗核抗体(ANA) [3] - 重症患者死亡率极高,需早期诊断干预以避免不可逆器官损伤 [3] 治疗目标与策略 - 治疗核心目标是器官保护,通过个体化治疗实现早期控制、达标和长期稳定 [4][5] - 短期目标为控制疾病活动度,远期目标需减少药物副作用及器官损伤 [5] - 传统激素治疗存在肥胖、高血压等副作用,生物制剂可精准抑制免疫通路并减少激素依赖 [5] 治疗风险与规范管理 - 药物存在"双刃剑"效应,过度治疗可能导致感染(首位非疾病致死因素) [5] - 需在专业医学中心进行诊疗,推动治疗同质化建设以降低感染和死亡风险 [5]
《过敏科学》出版中国专刊,生物制剂将成过敏患者新希望
新京报· 2025-05-07 12:18
行业研究 - 《过敏科学》中国主题专刊发布32篇中国学者文章 聚焦生物制剂在过敏性疾病中的突破性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1] - 生物制剂在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哮喘 特应性皮炎等领域展现临床潜力 国内外研究活跃度显著提升 [2] - 中国学者首次在学术顶刊发表生物制剂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中国意见书 系统规范患者选择 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估标准 [2] 学术影响力 - 《过敏科学》2023年影响因子达12.6分 连续5年集中呈现中国过敏科学领域研究成果 正刊全球发行 [1] - 北京同仁医院张罗教授担任期刊副主编后 推动中国学者在环境污染与哮喘机制 肠道菌群失调 药物过敏等领域的创新成果获得国际认可 [1][2] - 期刊主编Cezmi Akdis教授高度评价中国学者对全球过敏科学领域的贡献 专刊收录中国学者在鼻科学 呼吸病学 皮肤病学的32篇前沿研究 [1][2] 临床进展 - 传统鼻喷药物和口服药对过敏症状控制有效 但生物制剂因长期疗效优势成为行业重点发展方向 [2] - 中国临床数据研究显示 生物制剂对难治性 重症过敏患者具有显著临床收益 相关治疗方案标准化进程加速 [2] - 专刊发布中国学者在哮喘发病机制 过敏微生物组学等领域的突破性发现 为全球学科发展提供新理论依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