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纳斯达克上市
icon
搜索文档
纳斯达克为何能接受“另类公司”?不看人数看潜力,亏损不是上市阻碍!
搜狐财经· 2025-08-27 09:53
公司案例 - Monkey Tree Investment向美国SEC提交招股书计划登陆纳斯达克 公司仅3名全职员工[2] - 一亩田2023年营收1.88亿元 净亏损1.06亿元 2024年营收1.61亿元 净亏损0.35亿元 于2025年8月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2][3] - MIBEE Aviation Technology Holding Limited仅15名员工 拟以1.80-2.00美元发行价发行90万股 预计募资170万美元[4] - 新骏羊绒仅4名员工 于2025年7月成功登陆纳斯达克[4] 上市规则 - 纳斯达克资本市场财务要求三选一:最近财年净利润≥75万美元/公众持股市值≥500万美元/股东权益≥400万美元 或经营满2年/公众持股市值≥1,500万美元/股东权益≥500万美元(允许未盈利) 或上市证券市值≥5,000万美元/公众持股市值≥1,500万美元/股东权益≥400万美元(允许未盈利)[5][8] - 流动性要求:公众持股≥100万股 公众股市值≥15万美元(直接上市需≥30万美元) 做市商≥3家 股东人数≥300人(持100股以上)[5] - 核心关注信息披露完整性与透明度 对企业盈利要求相对宽松 允许高速发展期未盈利创新型企业上市[6] 市场优势 - 纳斯达克为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企业提供差异化上市通道 企业规模并非上市门槛[2][5] - 更易获得较高估值 有利于股东利益最大化 提升企业市场价值[7] - 为未盈利但有高增长潜力企业提供融资机会 形成创新企业集聚效应[6][7] - 上市后有利于再融资和并购交易 降低融资难度与成本 增强议价能力[7] - 分层灵活的上市要求契合中国新兴企业发展特性 可提升全球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7]
企业到纳斯达克上市,是先发展强大后上市,还是先上市再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8-10 22:15
纳斯达克市场核心特点 - 包容性与高估值潜力: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更看重增长潜力、市场空间和技术壁垒,对科技创新企业给予更高估值溢价(如AI、云计算、生物医药等赛道)[1] - 投资者风险偏好高:机构投资者主导,愿意为长期增长故事支付溢价(如特斯拉、亚马逊早期案例)[1] - 监管与做空机制成熟:信息披露要求严格,诉讼风险高,做空机构活跃,基本面不扎实的企业易被狙击[2] - 中概股特殊挑战:地缘政治风险、审计监管要求(如《外国公司问责法》)、估值折价可能[3] "先上市再发展"的权衡分析 - 适用场景:资本密集型赛道(如自动驾驶、火箭发射、创新药研发)、窗口期紧迫的行业(如AI大模型、Web3基础设施)、拥有颠覆性技术护城河(如SpaceX若上市)[5] - 优势:抢占先机通过IPO募资加速技术商业化,利用美股流动性(纳斯达克资金池深,后续增发便利)[5] - 案例参考:Rivian上市时未量产,募资120亿美元后因产能问题股价跌超90%,Coinbase上市时加密货币周期正值高点后因行业动荡业绩波动剧烈[7] "先发展强大后上市"的权衡分析 - 适用场景:技术/产品已验证(核心产品已商业化,拥有可重复的收入模型)、盈利路径清晰(毛利率健康,单位经济模型正向)、行业非"赢家通吃"(如企业服务、医疗器械)[8] - 优势:更高估值(扎实的财务数据如LTV/CAC >3、毛利率>70%能获得美股投资者认可),降低破发风险(避免业绩未达预期遭遇做空或集体诉讼)[8] - 案例参考:Zoom上市前已盈利且毛利率超80%,上市后市值暴涨,药明生物在生物药CDMO领域确立领先地位后赴港/美上市估值稳固[10][11] 纳斯达克上市关键决策因素 - 业务数据是否支撑"增长叙事":美股投资者最关注收入增速(YoY >30%)、毛利率、客户留存率(NDR >120%)、市场占有率,若数据未达美股标杆建议暂缓上市[12][13] - 能否承受美股监管成本:年合规成本约200-500万美元(审计、法律、SOX内控),需确保营收规模可覆盖(如>1亿美元)[14] - 是否准备好应对做空机构:业务模式有瑕疵(如关联交易、客户集中度过高)或数据存疑的企业易成靶子[15] - 地缘政治备选方案:若中美审计监管未完全解决需同步规划香港/新加坡二次上市可能性[16] 分阶段匹配纳斯达克路径 - 早期(Pre-revenue):聚焦私募融资(美元 VC),用少量股权换取发展,暂不触碰公开市场[18] - 成长期(收入<1亿美元):优先选择美股IPO的"跳板"(如并购SPAC壳、纳斯达克私募市场融资),积累合规经验[18] - 扩张期(收入>1亿美元):若增长指标达标(增速>40%、NDR>130%)可IPO,否则继续优化基本面[18] - 成熟期(稳定盈利):上市估值更优,优先选择传统IPO而非SPAC[18] 中企赴美上市必须夯实的4大基础 - 财务系统:US GAAP财报能力 + 经四大审计的可追溯数据[19] - 公司治理:独立董事占比>50%、审计委员会符合SEC要求[19] - 风险隔离:VIE架构合规性、数据安全(如《中国数据安全法》与美披露要求的冲突)[19] - 投资者故事:用全球投资者能理解的逻辑讲清商业模式(避免"中国特色"术语)[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