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经学
icon
搜索文档
经学今古文之争的实质:起于西汉的经学被系统性混入伪学、伪史
搜狐财经· 2025-07-14 11:17
今古文之争的起源与演变 - 今古文之争的根本问题源于两汉时期经学体系的系统性矛盾,这一矛盾在清朝考据学盛行后才充分暴露[1] - 西汉初期五经尚未完全文字化,主要依赖口耳相传的"师法"制度确立权威性,文字化过程在西汉末期基本完成[6] - 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文献整理工作,学术权威判断标准从师法转向文献证据,为考据学诞生创造条件[8] 晚清学者的关键贡献 - 廖平首次系统总结今古文矛盾并提出"刘歆伪造古文经"的阴谋论解释,其《今古学考》被康有为扩展为《新学伪经考》[1] - 康有为未经授权大幅改编廖平理论并出版《新学伪经考》,导致"伪经说"广泛传播并与甲午战败形成共振效应[1] - 蒙文通继承廖平研究提出"文化三系说",将矛盾归因于儒家/法家/道家文化体系差异,该理论与现代考古学发现吻合[2][4] 历史各时期的处理方式 - 东汉郑玄尝试统一经学但未能根本解决矛盾,类似表面统一军阀的模式[9] - 魏晋至宋明时期佛教兴起导致经学衰退,理学成为主流后经学矛盾被忽视[9] - 清代学者为反对理学空谈重建经学,专注两汉文献研究形成"汉学",意外揭露郑玄掩盖的矛盾[10] 矛盾本质的理论发展 - 蒙文通理论将经学矛盾转化为文化冲突问题,认为中国文明是多元文化融合产物[2][4] - 现代观点结合考据学证据提出西方文化冲击可能是矛盾根本原因,将问题提升至中西文化冲突层面[10] - 五经体系矛盾至今未获明确解释,但考古学进展为传统文化复兴提供新基础[6][10]
大脑的认知骗局:人类如何"驯化"神经回路学会阅读?
36氪· 2025-06-24 07:09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阅读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大脑后天习得的认知魔法。本文从文字演化史切入,揭示人类如何"劫持"大脑模式识别系统,将符号转化为跨 越时空的思想载体。文章来自编译。 这幅楔形文字石碑创作于公元前486-465年波斯薛西斯一世统治时期,上面包含了埃兰语、古波斯语和巴比伦语三种文字。 我们总是把读写能力视为理所当然。 无论是使用智能手机还是观看带字幕的电影,多数人从童年便开始阅读。尽管读写能力需要系统学习,但截至2022年全球约87%人口已被认定为具备读写能 力(数据来源)。 但这个看似普遍的能力,实际上并不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自然产物——至少不是直接演化而来的。 相反,人脑发明了一种通过符号传递信息的方式,令知识可跨越空间的阻隔乃至于穿透时间的屏障。 那么,我们的大脑是怎么做的呢? 举个例子:单词之间要隔开在现代人眼中理所当然,但在古代文本(从古典拉丁语到吠陀梵语)其实并不常见。这种被称为"连续书写"的惯例,要求读者必 须出声朗读才能确定词语分界。 直到公元7-8世纪,某些爱尔兰和盎格鲁-撒克逊的圣 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