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机器

搜索文档
从公寓创业到1600亿帝国:达利欧的周期致富密码
搜狐财经· 2025-08-15 21:02
经济机器框架 - 市场波动是因果关系的显化而非随机噪音 [2] - 经济由生产力增长、短期债务周期(5-8年)和长期债务周期(75-100年)三大引擎驱动 [3] - 债务增速超过收入增速将导致长期崩溃 例如2008年危机前美国家庭债务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达130% [3] - 通过回测百年危机案例(包括1929年大萧条和1990年日本泡沫)提前两年布局做空次贷资产 [3] - 全球债务/GDP超350%时放水救市会加剧长期风险 2020年预测与后续通胀高企吻合 [3] 透明组织系统 - 实施极度透明机制:所有会议录音、新人可反驳高管、每周可信度评分关联决策权重 [4] - 系统设计理念为"痛苦+反思=进步" 隐瞒会导致错误重复 [4] - 通过72小时连续视频会议实现跨国实时数据协调 2015年中国基金收益达8% [4] - 管理规模从零飙升至1600亿美元 依赖系统而非个人决策 [3][4] 全天候投资组合 - 组合配置:30%股票、40%长期债券、15%中期债券、7.5%黄金、7.5%大宗商品 [5] - 资产间存在负相关性 例如2022年美股跌19%时长期债券因利率上行收益兑现且黄金涨3% 组合仅跌3.4% [5] - 强调用数据计算相关性替代主观押注 7.5%黄金配置在危机时起关键作用 [6] - 以配置思维替代押注思维 避免单一业务或客户依赖风险 [6] 历史周期视角 - 研究历史案例包括魏玛共和国通胀、大萧条银行家日记和帝国兴衰史 [7] - 认为市场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例如2010年基于1920年代和1980年代QE后危机延迟发出债务周期拐点预警 [7] - 投资前研究地区50年债务违约记录和政治周期 2018年提前撤资规避土耳其里拉危机30%损失 [7] - 将历史作为决策顾问 区分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 [7] 系统化成功理念 - 建立可复制系统使普通人做出非凡决策 而非依赖个人天赋 [8] - 四大支柱为因果认知、透明组织、配置思维和历史视角 [8] - 拒绝追逐风口 强调通过系统化模型将偶然成功转化为必然结果 [8][9]
在一个生产力过剩的时代,为什么我们还要内卷
集思录· 2025-05-12 22:24
中国经济机器的形成与演变 - 中国自1980年改革开放后成为"经济机器",以GDP为核心考核指标,社会资源全面动员参与国内外竞争 [2] - 第一阶段(1980-2018年)聚焦进口替代,家电(海尔/格力)、汽车(比亚迪/吉利)、通信(华为/中兴)、工程机械(三一/中联)等行业与外资品牌直接竞争 [2] - 2018年后进入第二阶段,因美国战略打压转向解决"卡脖子"问题,通过《中国制造2025》在电动车、风光、芯片、锂电池等领域全国性内卷,培育全球竞争力企业 [3] 内卷的战略逻辑与产业动态 - 新兴产业采取"百进五存"策略,地方政府通过补贴扶持辖区企业,最终筛选出5%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如电动车、锂电池行业) [3] - 当前除芯片制造、航空发动机、生物医药外,多数产业已实现对美追赶或超越 [3] - 关键民生领域(石化/高铁/电力/通信)保持公有制垄断,避免内卷(两桶油/中车/国电南电/三大运营商) [4] 分配机制与社会治理 - 通过扶贫工程、农村社保、基建全覆盖(村村通/高铁网络)、电商下沉等政策实现分配公平,14亿人口中homeless比例极低 [4][5] - 对比美国跨国公司海外盈利与国内中产阶层降阶现象,中国分配制度更具包容性 [4] - 近年政策导向(扶贫/网红补税/金融去精英化)强化财富再分配,抑制资本无序扩张 [8] 历史比较与发展阶段 - 1980年代前物资极度匮乏(如尿素袋改裤子现象),当前过剩产能具有战略储备属性,应对"百年大变局" [6][9] - 参考日本发展轨迹(昭和-平成-令和阶段),经济转型需20-30年沉淀期 [10] - 核心竞争优势在于生产端的国家资本主义(效率)与分配端的社会主义(公平)结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