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性分配失衡

搜索文档
德地立人:“失去的三十年”是日本的沉痛教训
环球时报· 2025-05-19 06:52
中美经贸关系现状 - 中美经贸关系已接近"临界点",若继续维持高关税和趋近"脱钩"的贸易状态,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2] - 中美在日内瓦会谈中同意大幅降低双边关税水平,成果超出预期,但结构性悬而未决问题仍存 [2] - 汽车与钢铝产品等"战略性物资"的关税尚未实质性变化,美国与中国等国之间的关税摩擦远未结束 [2] 日美贸易战历史回顾 - 二战后日本经济在美国扶持下重建,依赖对美出口,早期美国容忍日本纺织品出口,但随着日本汽车和半导体产品大举进入美国市场,贸易摩擦加剧 [2] - 美国对日施压要求增加对美进口、限制对美出口,并要求日本企业赴美建厂 [2] - 1985年"广场协议"促使日元对美元急剧升值,对日本出口导向型经济造成深远冲击,成为"失去的三十年"重要诱因 [3] 中美与日美贸易摩擦异同 - 日本作为美国盟友在安全上高度依赖美方,不得不在关键问题上让步,而中国在对外战略上具有更强独立性 [3] - 中国有能力且应坚持按本国经济基本面稳定管理人民币汇率,只要汇率未严重偏离国内实际便不构成系统性风险 [3] - 中国在2018年贸易摩擦中已积累应对经验,政府对美国关税施压的应对成功,展现出清晰坚定立场 [3] 美国贸易战的深层原因 - 美国面临的核心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性分配失衡,全球化红利高度集中在少数精英阶层手中 [4][5] - "铁锈带"工人、低收入群体及受非法移民冲击的基层民众被系统性排除在外,深层结构性矛盾无法通过关税战解决 [5] - 美国声称代表中产阶层和普通工人,但几十年来底层困境未真正缓解 [5] 关税摩擦未来走向 - 违背经济规律、缺乏合理性的政策不可能持久,"对等关税"不可能长期维持 [5] - 其他国家可通过加强与除美国以外各国的经贸合作及转口贸易适应美国关税政策,最终受伤害最大的还是美国 [5] - 美国可能将"小院高墙"政策扩展成"中院围墙",在半导体、钢铝、汽车等领域维护本土关键产业 [6] 日美贸易谈判现状 - 日本当前策略为"拖"和"磨",在汽车和大米等关键领域几乎不可能轻易妥协 [7] - 日本通过加大在美投资(如软银在AI领域投入)释放合作意愿,但美国政策前后不一 [7] - 与20世纪80年代不同,美国此次不能简单迫使日本让步,自民党面临参议院选举压力 [7] 被加征关税国家的合作空间 - 中、日、韩及东南亚国家完全"合作无间"不太现实,但存在合作空间 [7] - 中国采取冷静务实态度,为与邻国或欧洲合作创造条件,中欧关系已有缓和迹象 [7] - 日本正努力扩大CPTPP,希望吸纳欧洲、韩国等更多经济体加入,在美国之外构建更高标准贸易投资框架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