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结直肠癌早筛
icon
搜索文档
从基因检测到成功手术 华大基因早筛技术助股东击退早期肠癌
证券时报网· 2025-08-07 12:17
公司动态 - 华大基因股东韩先生通过公司年度股东回馈活动获得的华常康肠道健康检测产品,在无症状阶段成功检出早期结直肠癌,并及时干预避免了病情恶化[1] - 韩先生于2025年2月参与活动,5月完成检测后发现3个基因甲基化阳性,经肠镜确诊为乙状结肠粘膜内癌,7月成功手术切除[1] - 华常康作为非侵入性早筛工具,在本次事件中体现了其在结直肠癌早期发现中的重要价值[1] - 华大基因2025年度股东回馈活动面向持股时间满一年以上的股东,可免费领取华常康肠道健康检测礼盒[1] - 韩先生检测结果显示3个基因甲基化水平阳性,肠镜检查发现乙状结肠内一枚直径约2公分的肿瘤[1] - 由于发现及时,癌症未侵入基地、未扩散,韩先生术后恢复良好[1] 行业背景 - 结直肠癌位列我国第二大高发癌种,死亡率排名第四,城市地区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2] -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年)》指出应将有家族史、既往息肉或慢性肠病、长期久坐、肥胖、吸烟饮酒、高脂低纤饮食习惯等人群列为高风险人群[2] - 肠镜作为确诊"金标准"存在肠道准备复杂、侵入操作等缺点,导致筛查率偏低[2] - 《指南》推荐使用粪便DNA甲基化等非侵入性检测方式作为初筛补充,因其灵敏度高、操作简便[2] - 华大基因华常康粪便DNA甲基化检测产品通过分析肠道脱落细胞中特定基因甲基化变化,判断是否存在癌前病变或早期癌变信号[2] - 该方法已在多项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
科普|消化内镜医生:肠癌早筛需摒弃“有症状再查”错误观念
第一财经· 2025-05-29 22:39
结直肠癌早筛重要性 - 早期结直肠癌(局限于黏膜层)五年生存率超过90%,但出现症状时70%患者已为进展期癌,五年生存率不足30% [1][4] - 2022年中国新发结直肠癌病例51.71万例,死亡24.00万例,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列全部肿瘤第2位和第4位 [1] - 结直肠癌发展遵循"腺瘤—癌"序列,发病机制清晰,绝大部分可通过早期筛查避免 [1] 筛查误区与风险因素 - 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疾病(如肠息肉)可能无症状,不应以症状严重程度判断疾病风险 [2] - 年龄是重要参数,患癌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2] -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逐步演变为高级别时患癌风险大幅增高,早期切除可显著降低发生率 [4] 筛查技术与临床建议 - 国产内镜特殊光技术和AI辅助诊断可帮助发现隐匿病变,降低漏诊率 [4] - 早癌病灶肠镜下完整切除可避免开腹手术及化疗 [4] - 男性建议40岁起、女性45岁起首次肠镜筛查,有家族史者需提前10-20年 [4] 肠息肉复查策略 - 低风险(息肉≤3个、几毫米)每3-5年复诊,高风险(息肉≥1厘米或含绒毛状成分>25%)需1-2年复查 [5] - 国内建议无息肉正常个体每5年一次肠镜检查,50岁以上者更需重视 [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李晓波:首次肠镜筛查对于预防、治疗结直肠癌很重要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9 20:40
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现状 - 结直肠癌在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名第二 每年新发病例超过55万例 [1] - 2024年因结直肠癌死亡人数超过24万 [1] - 70%患者出现腹痛便血等症状时已属进展期癌 五年生存率不足30% [3] 早筛临床价值与经济效益 - 早期肠癌(局限于黏膜层)五年生存率超90% [3] - 进展期治疗费用超10万元(手术+化疗) 早期内镜切除费用低于千元 [3] -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阶段切除可使肠癌发生率大幅降低 [3] 筛查技术发展 - 国产内镜特殊光技术和AI辅助诊断可发现隐匿病变 降低漏诊率 [3] - 当前技术可切除2毫米肿瘤 保留器官功能 [5] - 国产消化内镜成本低且功能接近进口设备 推动基层筛查普及 [6] 筛查建议标准 - 普通男性建议40岁首次肠镜 女性45岁 有家族史者需提前10-20年 [1][4] - 50岁以上低风险人群建议每5年复查 [4] - 1厘米以上/绒毛状成分超25%/高级别瘤变息肉需1年复查 [4] 医疗培训体系 - 仁济医院建立三级培训体系(中心-省级-地市) 累计培训超2万名医生 [5] - 2023年该院消化内镜诊疗总量突破30万例 [5] 公众认知误区 - 肠道肿瘤标志物正常不能排除患病风险 [6] - 无痛肠镜采用静脉麻醉 不影响记忆力 [6] - 泻药口感与效果持续优化 减轻患者恐惧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