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生态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中国饭碗端得更稳
人民日报· 2025-09-24 06:18
粮食生产总体形势 - 中国粮食总产量在"十四五"以来始终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首次超过1.4万亿斤 [1] - 2024年夏粮创下历史第二高产纪录,早稻亩产首次突破400公斤,秋粮面积稳中有增且长势正常偏好 [1] - 2024年粮食总产量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31个省(区、市)中有26个省份实现增产 [3] 政策与基础设施支持 -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将粮食安全置于首要位置,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向防灾救灾和稳产领域 [3] - 全国累计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黄淮海等主产区加速布局"平急两用"区域农业应急救灾中心 [3] - 全国春灌累计供水570亿立方米,为夏粮丰收和早稻总产单产双增收提供水利保障,全国3.4亿亩冬小麦中八成以上具备水浇条件 [3] 科技创新与单产提升 - 2024年全国粮食亩产达到394.7公斤,比"十三五"末提高12.5公斤,单产提升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 [6] - 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2%,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与智能装备深度融合应用于农业生产 [6] - 优质高产水稻、优质专用小麦等重大品种育成,大喂入量谷物联合收割机等装备部署一线,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广泛应用 [6] 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 黑龙江省宝清县采用寒地水稻秸秆全量原位还田技术,帮助秸秆在70至90天内分解,实现亩均少施两成氮肥并节省成本20元左右 [4] - 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面积超过1.12亿亩,南方实施酸化耕地治理720多万亩次,治理后土壤pH值提高0.5,产能提升约10% [4] - 通过定制专用复合肥等技术,绿色生态大米每斤能多卖0.2元左右,实现生产生态一起抓 [4][5]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 中国已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900多万人次,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构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雁阵" [9] - 全国有110多万个经营性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覆盖粮食作物达17.1亿亩次 [9] - 新农人通过规模化育秧、对接优质收购渠道、打造生态稻田观光区等新模式,推动粮食产业向更高层次跃升 [7][9] 国际影响与责任 - 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全球每5斤谷物中就有1斤多产自中国 [10] - 在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支持下,中国已向30多个国家实施了50多个粮食援助项目,体现大国担当 [1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回望星火燎原处 南梁奔向振兴路
新华网· 2025-08-07 15:57
红色旅游发展 - 南梁镇依托50余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发展旅游 包括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列宁小学 阎洼子四十二烈士墓等保护完好的历史资源[2] - 旅游活动形式多样 包括红色党课 红军小路体验 农耕活动 革命老歌唱诵 吸引暑期研学团队和旺季游客[2] - 2023年8月1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南梁革命根据地核心展示园开园 当日吸引上千名群众参观 设有时光邮局 南梁星火馆等沉浸式体验项目[4] 文旅产业创新 - 非遗文化融入旅游体验 南梁说唱 剪纸 香包制作等展示展演项目丰富旅游内容[4] - 科技手段提升体验感 VR设备让游客沉浸式感受1934年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场景 AR眼镜使文物实现数字化讲解[4] - 窑洞经济成为特色增长点 老旧窑洞改造的红军民宿实现年收入超6万元 农家乐餐馆年均收入达20万元并带动就业[4] 农业产业升级 - 华池县推广种养菌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模式 实现种植业 养殖业 菌业的废弃物资源化双向循环利用[5] - 林镇乡食用菌产业园年产高品质香菇800余吨 年产值达1100万元 菌棒袋料经处理后转化为肥料和饲料[7] - 产业模式从传统农耕转向绿色循环 从靠天吃饭转向多元增收 形成乡村振兴新路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