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演唱会
搜索文档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网红对演唱会的向往
36氪· 2025-08-11 18:17
行业趋势:网红演唱会热度持续 - 尽管有何秋亊、旺仔小乔等千万粉丝大网红演唱会翻车的案例,但网红试水演唱会的热情并未熄灭,不断有演唱会主办方寻求与网红合作[1] - 网红开演唱会并非全为提升咖位,更多是源于对掉队的恐惧,是行业流量见顶、商务减少、粉丝供养力降低背景下的转型尝试[6] - 市场对网红开演唱会行情判断乐观,并催生大量新公司专门承接网红线下演出业务,例如负责何秋亊演唱会的举办方“西红柿世界”关联公司成立时间不到两年[7] 商业模式与收入结构 - 网红演唱会的收入模式主要为“秀费”(固定出场费)和分成,例如何秋亊只能得到固定出场费,内场最高1314元的票价由第三方制定[10] - 若采取分成模式,网红的收入约占演唱会总收入的三成,定价过低可能导致收入不如一场直播[11] - 票价制定需综合考量舞台成本、音乐团队、场地租赁费及观演体验差异,例如旺仔小乔演唱会分区定价为看台最低268元、内场最高968元,那艺娜全国巡演因成本低且场地多为livehouse,合拍票定价666元[11] 运营风险与危机管理 - 网红演唱会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内容风险,如陷入抄袭风波会引发大众负面舆论,而缺乏独立公关团队的网红及其公司危机公关能力是一大考验[14] - 应对危机的策略影响结果,如何秋亊通过立刻直播道歉获得粉丝谅解,而旺仔小乔因拼命较劲并与汪苏泷、张碧晨扯出新恩怨导致局面失控[14] - 合作方专业度参差不齐,部分主办方运营随性,如何秋亊演唱会举办方“西红柿世界”通过在小红书宣传海报直接贴电话号码进行招商[7] 行业竞争格局与网红生存现状 - 网红直播打赏收入显著下滑,某MCN机构人气最高的网红以前单场直播收入突破10万很轻松,现在稳定做到3万都费劲,扣除平台抽成等成本后所剩无几[15] - 广告投放环境恶化,广告主投放意愿缩减且更倾向于现象级新网红,五年积累百万粉丝的大网红吸引力可能不敌五天积累十万粉丝的小网红[17] - 新兴的团播模式对传统大网红形成冲击,团播主播通过高互动性抢走大量散客,预计2025年全行业团播直播间数量将达到5000-7000个[17] 网红转型策略与探索 - 网红积极拓展副业,除演唱会外,也曾尝试在密室逃脱、游乐场NPC等热门领域露面,核心动机是害怕被别家抢风头而非确信能成功[20] - 运营小号是常见转型思路,采用“垂类+生活”模式将核心粉丝引流至新号,并重新规划价格投放体系以避免冲击主号价值[20] - 部分成熟创作者尝试“个人成长”剧本(如“迅猛龙特蕾莎”考上复旦大学研究生)实现转型,但此路径风险高且为“窄门”,更稳妥的方式是网红抱团通过生日、婚礼等活动刷存在感[22]
掉粉400万,今年最大的翻车闹剧出现了
36氪· 2025-08-04 16:21
网红演唱会争议事件 - 网红@旺仔小乔因举办“蒙面”演唱会引发争议,包括对表演者身份真实性和假唱可能性的质疑[8] 演唱会票价定为看台268元至内场968元,与部分知名歌手票价相当[9] 演唱会曲目共30首,其中仅7首为原创,15首为翻唱[9] - 争议进一步扩大至该网红过往言论,如声称张碧晨为《年轮》“唯一原唱”,导致汪苏泷工作室声明收回歌曲授权,张碧晨方坚持“唯一原唱”身份[1] 该网红还曾因未标注翻唱原唱(如鞠婧祎《恋爱告急》)和现场演唱疑似假唱而受批评[10] - 事件导致@旺仔小乔社交媒体粉丝减少424万,账号被禁言,演唱会延期并开启退票[1][10] 此前其抖音粉丝数超2000万,部分视频点赞量超百万,与韩红合作视频点赞量达千万[4] 网红演唱会行业现象 - 2025年网红演唱会行业频发争议,如何秋亊演唱会票价看台410元、内场1314元,且被指服装造型、舞台设计涉嫌抄袭多名艺人[11] 该演唱会亦陷假唱争议,导致达人无限期停播,单日最高掉粉超77万[11] - 行业参与者多样化,MCN机构如遥望科技主办《新白娘子传奇》30周年演唱会,但被批评“消费情怀”[13] 演唱会收入渠道包括门票、赞助、周边销售等,艺人与主办方分成比例均约40%[14] - 网红演唱会热度仍存,@旺仔小乔演唱会在延期前获大麦平台超5万人标记“想看”,票务售罄,并登上上海演唱会热销榜第二[15] 但行业面临假唱、内容质量不足等问题,消耗达人IP价值[17] 网红经济与行业趋势 - 网红开演唱会被视为流量变现的新模式,体现粉丝经济活力[15] 部分达人通过跨界(如出演网剧、参与真人秀)试图提升影响力,但缺乏硬实力支撑[14] - 历史成功案例包括冯提莫、刘宇宁等实现价值跃迁的达人,但当前达人“升咖”更为艰难[15] 行业需完善制作标准与监督机制,保障消费者权益[17] - 未来网红演唱会市场可能经历“挤泡沫”,具备现场实力、尊重舞台的网红艺人将更具优势,平台与主办方将更审慎评估项目风险[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