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美国社会撕裂
icon
搜索文档
观察者网·观学院直播厅【思想者说】第13期(上):“悲剧”撕裂美国——查理·科克之死
观察者网· 2025-09-29 11:29
查理·柯克的政治背景与影响力 - 查理·柯克是青年右翼保守派的代表人物,30岁出头,未上过大学,高中时期便组织“美国转折点”组织,并迅速成为有威望的青年领袖[3] - 他在特朗普两次赢得大选的过程中,为争取青年选票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受到特朗普的特别看重[3] - 柯克早期政治倾向更接近共和党内的自由主义分支,主张小政府和自由市场经济,与当前MAGA派的主张存在冲突[4] - 他通过直接进入大学校园与立场相左的学生群体辩论,赢得了大量年轻白人男性的支持,其组织成功说服约10%的美国年轻人转而投票给共和党和特朗普[7][8] - 柯克与特朗普的儿子关系密切,并作为中间人将万斯介绍给特朗普圈子,对万斯成为副总统起到关键作用[8] 美国年轻选民政治倾向的变化 - 美国年轻选民中一直存在倾向于支持共和党和右翼的群体,并非全部支持民主党[9] - 经济全球化导致美国中西部“铁锈带”工厂倒闭和失业率上升,在此背景下成长的年轻人对民主党主张的全球化思潮产生抵制[11] - 福音派保守力量在美国主流社会中回潮,有组织地参与政治,影响了部分年轻人的政治取向[11] - 大学校园氛围偏左主要源于教职工群体亲民主党,柯克的进入激发了校园内倾向右翼的学生发声和组织[11] - 柯克的成功得益于其优秀的口才、形象和组织能力,以及右翼政治势力的资金支持[12] 美国政治极化和身份认同分裂 - 美国社会出现了国家认同的巨大分裂,一派认为美国应是白人基督徒主导的国家,另一派则认为美国是多元移民国家应由精英治理[16][17][18][20] - 政治竞选内容从政策取向转变为价值观冲突,如拥枪权、堕胎等议题,导致妥协变得困难[30][31] - 美国社会结构从橄榄型变为哑铃型,中间选民减少,政治策略转向激活基本盘而非争取中间派[29][30] - 特朗普和柯克等人通过重构事实和指责政治对手的策略,成功地动员了基本盘选民[21][22][29] - 两派美国人对政府角色的看法截然不同,一派主张小政府大社会,另一派认为政府应保障平等权利和合理分配[18][20] 美国政治暴力和阴谋论 - 美国历史上的政治刺杀多由右派人士实施,与拥枪文化密切相关,本次事件出现了施害者立场反转[33][34] - 特朗普阵营在无证据情况下将柯克遇刺指控为“左翼阴谋”,这种操作源于其长期依赖的话语策略和政治习惯[21][22][25] - 美国信息环境恶化,左右翼各自形成封闭的信息环境,尤其是右翼群体难以接触到中立客观信息[24] - 美国已进入“后真相”社会,政治人物更关注叙述的政治效益而非事实本身,如特朗普关于泰诺的言论[37] - 本次枪手罗宾逊出身保守家庭,大学后政治立场剧变,其行动可能受个人生活因素影响而非纯粹政治动机[25][26][35] 美国宪法和制度面临的挑战 - 美国宪法修正面临巨大困难,特别是第二修正案关于拥枪权的修改,在政治高度对立环境下几乎不可能实现[43][44][45] - 各州在枪支问题上的立法差距扩大,如纽约、加州控枪严格,而得州等州越来越宽松,加剧了社会撕裂[44] - 对宪法核心内容的分歧使宪法作为社会整合根本大法的功能受到挑战,两派互不认同对方对宪法的理解[44] - 美国体制仍展现出一定韧性,如吉米·坎摩尔的脱口秀在被停播后又因民众抗议而回归,南达科他大学教授被开除后复职[46][47] - 言论自由受到冲击,但仍有像泰德·克鲁兹这样的共和党人继续推进言论自由,体现了体系的自愈能力[47]
柯克之死进一步撕裂美国 意见不一就被解雇“开盒”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6 07:39
事件引发的企业及教育界反应 - 美国某办公用品零售商密歇根州门店一名员工因拒绝打印有关查理·柯克的海报而被解雇 [3] - 州立东田纳西大学的两名教职人员因发布不当言论被暂时停职 [3] - 达美航空的几名员工因发布不当言论被暂时停职 [3] 网络与社会的连锁反应 - 一个名为揭露杀害查理凶手的网站收集并公布涉嫌庆祝柯克之死的人士个人信息 [5] - 被该网站标记的人士中有些人仅提到柯克的拥枪立场或表示世界仍会继续运转 [5] - 个人信息在网上被广泛传播可能导致严重的网络骚扰和暴力事件 [5] 政界及政策层面的影响 - 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兰多表示外籍人士若在社交媒体上赞赏、辩解或对柯克之死轻描淡写将面临签证吊销、拒签或被驱逐出境 [7] - 兰多呼吁网民举报相关言论并承诺将即时撤销涉事者的签证 [7]
柯克遇刺后,美国网络涌现“人肉开盒”的报复热潮
观察者网· 2025-09-14 23:31
事件概述 - 美国保守派政治活动人士查理·柯克在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引发美国社会各派激烈冲突 [1] - 反对"MAGA"运动的人士认为事件是咎由自取,而支持柯克的极右翼群体则通过"人肉搜索"、"开盒"等手段进行报复 [1] 网络报复行为 - 一个名为"揭露查理的凶手"的网站收集并公布涉嫌"庆祝柯克之死"的人的个人信息,引发广泛关注 [1] - 该网站域名匿名注册,地址在冰岛,自称"不是一个人肉搜索网站",但已发布数十条个人信息 [1] - 网站计划转换为可搜索数据库,包含约3万份由柯克支持者提交的个人信息,允许按位置和职业筛选并保持更新 [1] - 极右翼网红劳拉·鲁默在枪击案后于X平台发帖,威胁要让庆祝死亡的人"出名"并毁掉其职业前景 [2] - 被网站标记的人士遭受一连串骚扰,担心成为暴力受害者,部分人仅提及柯克的拥枪立场或表示"世界仍会继续运转" [1] 受害者影响 - 加拿大独立记者蕾切尔·吉尔摩收到大量威胁,称过去48小时如"人间地狱",并对极右翼粉丝的报复行为感到恐惧,强调自己从未庆祝柯克之死 [2] - 前佛罗里达州新冠病毒数据科学家蕾贝卡·琼斯就收到的死亡威胁和"追杀名单"网站联系警方 [2] - 极端主义信息识别平台Open Measures首席执行官认为,网站名称暗示被公布信息者需对柯克之死负责,这助推了骚扰行为 [2] 职场影响与解雇事件 - 一些共和党官员在社交媒体上抨击庆祝柯克之死的人,导致部分反对者遭解雇 [4] - 田纳西州共和党籍联邦参议员玛莎·布莱克本认为,一名宣称对柯克之死"零同情"的大学员工应被解雇,该大学随后证实涉事人员已被解雇 [4] - 南卡罗来纳州共和党籍联邦众议员南希·梅斯要求解雇一名庆祝柯克之死的高中教师,当地学区很快证实该教师已被解雇 [4] - 社交平台X上,右翼人士发布集中帖,实时更新因涉及柯克言论而遭解雇的新闻报道 [4] - 微软全国广播公司解雇其高级政治分析师马修·多德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提及此事 [4] - 法律专家指出,社交媒体上的不当发言通常可成为私营企业解雇员工的理由,但对公共部门雇员问题较复杂,若言论严重到扰乱运营也可被解雇 [4] - 美国最高法院在1987年一起案件中裁定,一名政府官员对时任总统里根未被刺客杀死感到遗憾的言论属宪法保护的言论,不能成为解雇理由 [5] 社会影响与分析 - 美国右翼的"在线报复运动"表明,即使是关注者很少的账号或非公众人物的社交媒体帖文或私人信息,也可能被轻易挖掘和公开 [5] - 在"人肉搜索"变得更容易的情况下,用户个人信息很可能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 [5] - 柯克之死引发的冲突反映出美国社会撕裂的现状,高度紧张的政治局势正加剧民众情绪反应,产生必须采取行动的需求 [5] - 有观点认为,试图指责那些被认定庆祝柯克之死或仅批评过其生活和工作的人,实际上是在塑造敌人,可能将互不相关的群体视为保守派或整个美国的敌人 [6]
特朗普盟友被枪杀前一秒,身后男子不寻常动作被拍,多角度还原现场
新京报· 2025-09-11 16:51
事件概述 - 美国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于2025年9月10日在犹他山谷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终年31岁 [1][2] - 枪击发生时柯克正在邀请观众上台辩论政治理念,谈论枪支问题,枪手仅开一枪,表明其并非业余枪手 [1] - 事件发生前,柯克身后两名男子被拍到做出不寻常手势,一名男子抬了抬帽子,另一名穿黑衣的男子交叉手臂做出类似打棒球的手势后枪声响起 [1] 人物背景 - 查理·柯克是美国知名保守派活动人士,总统特朗普的政治盟友 [2] - 他是“美国转折点”联合创始人,特朗普“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支持者阵营最具影响力的“网红”之一 [2] - 其一直以“证明我错了”的辩论巡回演讲挑战自由派 [2] 社会政治背景 - 事件被视为美国社会矛盾激化和政治极化的极端表现 [3][6] - 美国社会保守主义与进步主义分歧加剧,双方不再试图理解彼此逻辑,而是将对方定义为“国家威胁” [3] - 理念交锋异化为意识形态对抗,理性沟通让位于情绪宣泄,辩论逐渐沦为贴标签、扣帽子的闹剧 [3] 全球类似事件 - 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演讲时遭枪击身亡 [5] - 2024年1月2日韩国当时最大在野党党首李在明在釜山出席活动时遇袭,被长刀刺伤颈部 [5] - 2024年7月13日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竞选集会遭遇枪击,子弹击中其右耳,造成2人死亡2人重伤 [6] - 2024年12月4日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首席执行官布莱恩·汤普森在纽约当街被枪杀 [6] 事件后续影响 - 特朗普总统连发3条帖文下令全国降半旗志哀,并发表全国演讲,称柯克为“真理与自由的殉道者” [8] - 特朗普将柯克死亡归咎于激进左翼“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以最恶毒卑劣的方式诋毁持不同意见者” [8] - 特朗普所代表的保守主义阵营选择不妥协,意味着美国内部的社会极化与撕裂不会停止,只会进一步加剧 [8]
执政半年多,特朗普政府加剧美国矛盾和分裂
新华社· 2025-08-01 06:40
政治环境 - 美国政治对立加剧 社会撕裂加深 成为特朗普政府执政半年多来的缩影 [1] - 特朗普政府政策举措及强推政策做法导致支持者阵营内部出现裂痕 [1] - 共和与民主两党猛烈攻讦 行政与司法激烈拉锯 [1] 治理状况 - 三重混乱进一步加剧美国极化对立与治理困境 [1]
新闻分析丨“阅兵秀”遭遇全国抗议折射美国巨大裂痕
新华社· 2025-06-16 07:49
美国阅兵与抗议活动 - 美国陆军建军250周年阅兵式在华盛顿举行,这是自1991年以来首次阅兵,出动坦克、战机和6000多名官兵[1] - 同日全美50个州爆发约2000场抗议活动,数百万人参与,口号涉及移民、卫生、教育等政策不满[1] - 阅兵与抗议形成鲜明对比,反映美国政治和社会巨大裂痕,《纽约时报》形容为"分屏式对抗"[1] 特朗普政府政策争议 - 特朗普政府被指利用军队提升形象推进政治目标,《华尔街日报》评论称引发民众担忧[2] - 联邦执法机构在洛杉矶县展开非法移民执法行动引发冲突,特朗普首次未经州长请求调动国民警卫队[2] - 国民警卫队与警方同民众冲突酿成骚乱,蔓延至其他移民聚集城市并引发全美抗议[2] 美国社会分裂加剧 - 洛杉矶骚乱体现两党和民众在制度观念、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深层分裂,《卫报》评论称这是政治极化的表现[2] - 从洛杉矶骚乱到阅兵日抗议,民众对白宫行政权力的意见分歧加剧,《新闻周刊》指出凸显对民主制度的担忧[3] - 美联社评论称阅兵与抗议划出"美国鲜明的断层线",华盛顿成为展示美式民主混乱的窗口[3] 历史背景与政治动机 - 美国历史上阅兵多发生在军事成果明确、国内团结时刻,如1991年海湾战争后[1] - 此次阅兵未能凝聚民心反而加剧撕裂,舆论认为阅兵是特朗普79岁生日的"权力秀"[1] - 白宫坚称阅兵日期是巧合,但抗议活动持续多日显示社会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深度分歧[1][2]
国际观察|“天使之城”的坠落
新华网· 2025-06-11 16:18
移民问题引发的社会动荡 - 洛杉矶因联邦执法机构针对非法移民的执法行动引发大规模抗议和骚乱 国民警卫队和警方与抗议民众发生激烈冲突 冲突导致公路封锁 汽车焚烧 执法人员使用催泪瓦斯和闪光弹 [1] - 特朗普总统下令派遣国民警卫队进入洛杉矶地区 这是1965年以来美国总统首次在未获州长请求的情况下调动州国民警卫队 约7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已完成动员 [2] - 骚乱从洛杉矶向纽约等其他移民聚居的大城市蔓延 社交媒体上传播着直升机 火光 浓烟和人们呼喊的画面 [1] 两党政治极化与移民议题 - 共和党与民主党在移民问题上立场尖锐对立 共和党主张驱逐非法移民 民主党倾向于宽松政策 两党将移民议题作为党争武器 [3] - 加州州长纽森与特朗普隔空交火 特朗普抨击民主党主政者"无能" 纽森称骚乱是"由华盛顿引发的混乱" 22名民主党州长联合谴责特朗普派遣国民警卫队 [2] - 媒体呈现党派倾向性叙事 福克斯新闻台将非法移民称为"最恶劣的犯罪分子" 民主党倾向媒体则聚焦执法粗暴细节 [3] 社会撕裂与暴力升级 - 美国社会正经历更深更广的撕裂 政治极化导致暴力性质加剧 洛杉矶骚乱反映出种族矛盾与贫富差距导致的社会矛盾难以弥合 [4] - 72%美国人认为政治文明程度正在恶化 预计未来几年政治暴力事件将不断增加 [5] - 从得州边境斗法到国会山骚乱 再到"史上最撕裂"的总统选举 "美国反对美国"成为政治社会常态 [5] 民众对两党政治的厌倦 - 埃隆·马斯克提议创立"美国党" 在线民调显示80.5%参与者支持组建第三党 24小时内超过550万人次投票 [6] - 60%美国人对国家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 认为美国"严重偏离正轨" [6] - 前总统吉米·卡特警告美国可能"面临真正的内战风险" [7]
特朗普为何不放过哈佛?MAGA与美国精英的对决,美国社会撕裂真相
搜狐财经· 2025-05-29 20:41
特朗普政府与哈佛大学的对抗 - 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1月冻结哈佛大学超过22亿美元的联邦拨款,并于2025年5月取消其国际学生招生资质,进一步升级对抗 [3] - 哈佛大学对特朗普政府的政策采取法律诉讼,导致联邦拨款被叫停,双方矛盾激化 [1][3] - 冲突本质是共和党与民主党党争的体现,哈佛作为民主党精英培养基地成为特朗普政府的打击目标 [3] 哈佛大学的精英教育传统 - 哈佛早期教育模式保守,以古典学科为主,排斥实用教育,直到查尔斯·艾略特上任后推动医学等领域改革,奠定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5][7] - 20世纪30年代哈佛开启全球学术扩张,建立海外研究中心,形成跨国精英网络 [9] - 高强度的学术训练(每年6门课程)和高昂费用将低收入群体排除在外,客观上成为社会分层筛选器 [9] 精英再生产与政治影响力 - 哈佛通过校友捐赠制度实现教育资本代际传承,形成"精英再生产"的物质基础 [10] - 1909年哈佛已培养出西奥多·罗斯福等政商领袖,建立"哈佛-华盛顿旋转门",教育精英直接影响两党政治 [12] - 精英网络联通政商界,使哈佛成为民主党重要人才基地,加剧与共和党的对立 [3][12] 美国社会撕裂与民粹主义崛起 - "红脖子"群体(保守派选民占30%)因经济衰落和去工业化沦为边缘群体,成为特朗普的选民基础 [14][16] -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共和党转向反移民、反多元文化政策,吸引保守派选民,特朗普借此上台并推动贸易保护主义 [17] - 特朗普的"MAGA"口号和保守政策扩大选民基础,导致民主党选民流失,两党矛盾激化 [17][19] 两党党争与社会乱象 - 民主党通过司法调查打压特朗普(如FBI搜查海湖庄园),司法体系沦为党争工具 [21] - 高通胀、高外债和贸易战冲击美国经济,贫富分化加剧,暴力事件频发(如"零元购"文化) [22] - 选举政治失灵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民众对政府不满情绪高涨 [19][22]
国际观察|特朗普政府:百日执政 百诉缠身
新华社· 2025-04-27 20:14
特朗普政府诉讼概况 - 特朗普政府上任百日面临211起国内诉讼 涉及关税 移民 教育 机构裁员等领域 [2] - 12个州组成联盟起诉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 指控其"对等关税"违法并要求阻止实施 [1][2] - 108项司法裁决已阻止特朗普政府相关政策推进 包括移民 裁员等行政令 [3] 关税政策争议 - 加利福尼亚州单独起诉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 称其造成经济混乱和破坏 [2] - 美国小企业联合起诉政府关税政策 认为政策损害商业利益 [2] - 联邦最高法院对委内瑞拉公民遣送案作出有利于政府的裁决 但限制司法程序 [3] 移民政策冲突 - 特朗普废除"出生公民权"行政令被多地法院颁布临时禁令阻止 华盛顿州联邦法官裁定其违宪 [2] - 政府援引18世纪战时法律驱逐委内瑞拉公民 华盛顿联邦法院颁布临时禁令阻止 [3] - 全美多地爆发抗议活动 谴责政府移民政策侵犯公民权利 [6] 教育领域诉讼 - 超100名国际留学生联合起诉美国政府 要求恢复被取消的签证或合法身份 [3] - 哈佛大学起诉特朗普政府 指控其以冻结资金手段干预学术决策 被视作高等教育界斗争的重大升级 [3] 党派斗争激化 - 21名民主党籍州总检察长联合起诉特朗普政府 12个起诉州中10个州长为民主党籍 [5] - 威斯康星州法官被捕事件引发对政府"破坏司法系统"的指责 媒体称行政权力被"武器化" [4][5] - 党派矛盾导致诉讼激增 降低美国政治体系运作效率 [5] 社会影响与舆论 - 4月全美50州发生逾千场抗议活动 反对政府移民 裁员 关税政策 [6] - 多项民调显示特朗普支持率创新低 公众对政府行为负面观感加剧 [6] - 媒体分析指出政府陷入法律泥潭 政策执行能力与野心落差导致混乱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