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微环境
搜索文档
Cancer Cell:张泽民院士团队揭示全程新辅助治疗重塑直肠癌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潜在机制
生物世界· 2025-11-07 07:50
研究背景与临床需求 - 直肠癌在结直肠癌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中占比均超过三分之一,而结直肠癌是全球发病人数第三、死亡人数第二的癌症[3] - 局部晚期直肠癌(LARC)的标准疗法包括全程新辅助治疗(TNT)或新辅助化疗(nCT),但治疗机制尤其是单细胞水平下的肿瘤微环境变化尚未被全面了解[3] - 深入理解TNT诱导下的肿瘤微环境变化对于阐明治疗机制和优化治疗选择至关重要[3] 核心研究成果 - 研究通过单细胞RNA、T细胞受体和空间转录组测序,系统解析了TNT对局部晚期直肠癌肿瘤免疫微环境的重塑[4][6] - 研究揭示了CD8+ T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是TNT发挥临床疗效的潜在重要原因[4] - TNT治疗与调节性T细胞减少以及高IFNG表达的IFNG+ CD8+效应记忆T细胞增加相关,这可能有助于提高完全缓解率[6] 关键机制发现 - TNT后肿瘤浸润CD8+ T细胞的丰度与ACKR1+内皮细胞亚群的富集相关[6] - 内皮细胞在受到IFNγ(可能由CD8+ T细胞释放)刺激后,其抗原呈递能力和激活CD8+ T细胞的能力增强[6] - ACKR1+内皮细胞能够募集并激活CD8+ T细胞,且在跨突触传递后形成IFNG-IFNGR loop[7] - IFNG+ CD8+ T细胞数量和外周血IFNG信号可作为对TNT治疗响应的生物标记物[8] 研究意义与应用前景 - 该研究为提升直肠癌治疗疗效、优化临床诊疗方案提供了新视角[4] - 研究系统性描述了肿瘤微环境的动态变化,揭示了TNT后活化的CD8+ T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的独特相互作用[10]
Immunity:揭开p53突变的新型促癌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7-02 11:35
胰腺导管腺癌(PDAC)研究 -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癌症,特征为KRAS基因激活突变和TP53基因改变,TP53错义突变会丧失其野生型肿瘤抑制功能[2] - PDAC是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预计到2030年将成为第二大原因,约90%的PDAC存在KRAS激活突变,约70%存在TP53基因改变[6][7] - 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发现p53 R172H突变会占据免疫抑制性趋化因子增强子,刺激其表达,建立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并降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3][4] p53突变机制 - 人类癌症中最常见的六种p53氨基酸残基突变可分为"接触"突变或"结构"突变,突变型p53通过功能丧失、显性负效应或功能增益效应促肿瘤发生[8] - p53 R172H突变通过调控趋化因子基因(尤其是Cxcl1)建立免疫抑制环境,减少Cxcl1表达可促进T细胞浸润并抑制肿瘤生长[11] - p53 R172H占据Cxcl1远端增强子并增强其表达,NF-κB是p53 R172H占据增强子所必需的关键辅助因子[12] 研究核心发现 - 突变型p53在PDAC中建立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敲除突变型p53可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13] - p53 R172H通过占据并激活Cxcl1远端增强子驱动其表达,这一过程依赖于NF-κB[13] - 研究阐明了p53 R172H促进免疫抑制的具体机制,为p53错义突变在癌症进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见解[16] 治疗策略 - 增强PDAC对现有治疗手段(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敏感性是潜在的新型治疗策略[6] - 近期通过针对DNA修复蛋白、共刺激受体和免疫调节剂等发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潜力的策略在某些癌症中已显示希望[6] - 深入了解致癌事件如何影响肿瘤免疫微环境对开发新治疗途径至关重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