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选择

搜索文档
解码小蚂蚁的“大智慧”
环球网资讯· 2025-06-18 11:08
蚂蚁演化历史与成功因素 - 全球蚂蚁现生物种超过1.5万个,总重量超过所有野生鸟类和哺乳动物总和 [1] - 蚂蚁至少在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已形成复杂社会组织,成为"生存大师" [1] - 中国科学家团队在《细胞》发表论文揭示蚂蚁社会系统演化机制及关键基因 [1] 蚂蚁社会组织的演化路径 - 原始蚂蚁社会遵循"单配制"繁殖模式,亲缘选择理论促成稳定生殖分工 [2] - 基础社会架构包含繁殖品级(蚁后/雄蚁)与劳力品级(工蚁),后者分化出无性繁殖等特化形态 [2] - 单蚁后巢穴与多蚁后共存形态并存,部分物种工蚁完全取代蚁后功能 [2] 社会分工的遗传机制 - 蚂蚁基因组中970个基因簇在1.57亿年里保持稳定,参与调控发育和代谢等基础生命过程 [3] - 工蚁亚品级分化(如兵蚁)与关键基因表达差异相关,例如gcm基因影响神经胶质功能特化 [5] - 群体规模扩大驱动社会复杂度升级,保幼激素调控及脑发育基因差异是分子基础 [5] 社会性特征的协同演化 - 蚂蚁演化出种植真菌、放牧蚜虫、社会性寄生等模块化生存策略 [6] - 性状协同演化(如放牧蚜虫+大巢穴+多蚁后)增加社会组织复杂度 [6] - 基因选择压力动态变化(强化/放松)推动不同物种社会结构多样性 [6] 研究意义与理论框架 - 多层次演化机制(基因/个体/群体)为理解社会性动物提供理论模型 [7] - "旧基因,新功能"策略体现生命演化的简约性,核心调控网络重塑是关键 [7]
东南亚人群基因密码破译,填补“最后一块拼图”
观察者网· 2025-05-15 07:07
东南亚人群基因组研究 - 东南亚大陆是全球最重要的人类演化区域之一,拥有近3亿人口和极高的遗传多样性,但基因组学研究长期缺失 [1] -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34个国际团队发起"中国西南与东南亚人类学联合研究联盟(CASEAC)",采集6个国家30多个族群的样本 [3] - 完成3023例全基因组深度测序(含40例高精度长读长数据),构建最完整的东南亚人群基因组变异数据集SEA3K [4] 核心科学发现 - 首次全面揭示东南亚人群遗传变异图谱,发现古代族群分化、混合、适应及丹尼索瓦人基因渗入的综合影响 [6] - 发现热带环境适应关键基因,阐明深肤色、矮身高和疟疾抗性等表型的遗传机制 [6] - 首次在东南亚土著人群中发现丹尼索瓦人多次基因渗入遗迹,重新定义人类史前演化的地理边界 [6] 研究意义与进展 - 成果填补全球基因组"南方盲区",发表于Nature期刊(2025年5月14日) [7][8] - 为解析人类表型与环境互作、热带疾病遗传基础提供关键支撑,推动区域精准医学和跨境健康治理 [6] - 二期工程SEA10K已启动,计划构建东南亚万人级基因组图谱,深化"一带一路"健康科学合作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