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航空发动机国产替代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航空发动机国产替代分析 国产化布局正在不断进行【组图】
前瞻网· 2025-05-14 15:10
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技术布局 - 国内航空发动机行业技术布局集中在航空发动机材料加工、零部件配套、整机制造三个领域 [1] - 材料加工代表企业包括北京钢研高纳(高温母合金/精铸件)、宝钛股份(钛合金材料)、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功能材料) [2] - 零部件配套代表企业包括中航动力控制(军用发动机)、成发科技(机匣/叶片)、西安航空发动机(涡轮喷气发动机) [2] - 整机制造代表企业包括中国航发商用发动机(窄体/宽体客机发动机)、贵州黎阳(WP7/WP13系列)、哈尔滨东安(直升机传动系统) [2] 技术突破进展 - 中航动力控制建立完整航空发动机燃油与控制系统专业体系 [3] - 沈阳黎明拥有精密数控加工、特种焊接等十余条专业化生产线 [3] - 贵州黎阳实现第三代/第四代发动机零部件制造能力跨越,发动机出口量国内第一 [3] - 中国航发商用公司完成商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系列产品开发 [3] 国产化替代进程 - 军用领域:运-20使用国产WS-20发动机,歼-10逐步换装WS-10替代俄制AL-31F [5] - 民用领域:C919当前使用LEAP-1C发动机,国产CJ-1000A已进入测试阶段 [4][5] - 2002年国产发动机定型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航空发动机生产国 [3] 全球市场地位 - 中国军用飞机数量全球第三(3309架),占比6%,仅次于美国(1.3万架)和俄罗斯(4292架) [6] - 2021年全球民航机队规模20563架,预计2041年达47531架,市场重心向亚太转移 [9] - 中国商飞预测显示航空运输需求增长将持续推动新飞机采购需求 [9]
预见2025:《2025年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前瞻网· 2025-04-26 09:11
产业概况 - 航空发动机是飞行器的核心动力装置,涵盖活塞式、火箭式、冲压式、涡轮发动机等多种类型 [1] - 行业是国家经济与安全的重要支柱,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 [1] 产业链剖析 - 产业链覆盖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原材料/零部件/整机)、运营维修三大环节,中国已建立完整研制生产体系 [3] - 研发设计由北航、南航等高校及中国航发集团四所主导,基础研究与主机设计分工明确 [4] - 整机制造被中国航发集团七厂垄断,原材料加工涉及抚顺特钢、宝钢等企业,零部件制造参与者多样化 [4] - 整机试验由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机构完成,维修环节军机由航发集团主导,民机由航司合资公司承担 [4] 行业发展历程 - 1954年仿制首台发动机起步,60-80年代通过仿制掌握基础技术(涡喷-6/涡扇-9为代表) [8] - 80年代后转向自主研制,"昆仑"(涡喷)、"太行"(涡扇)发动机标志技术突破 [8] - 2015年国家专项投入1000亿元推动"两机"发展,2016年航发集团成立加速国产化 [8] - 2024年航展签署1500台发动机订单,总金额超100亿元,自主化进程显著 [8] 政策支持 - 2024年政策聚焦民用航空等新兴产业质量认证,推动技术前瞻性布局 [10] - 2024年《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方案》提出2027年实现电动化、智能化装备商业化 [10] - 2022年《扩大内需纲要》明确加快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研发及卫星基建 [10] 市场规模与需求 - 航空发动机单位价值为船舶的1400倍、汽车的150倍,全球年产值约700亿美元 [12] - 未来15年全球总产值预计达1.3万亿美元,年均866亿美元 [12] - 中国未来20年商用发动机交付量预计1.9万台,市场价值超3000亿美元 [12] - 2024年中国军用飞机达3309架,民用飞机近4400架(客机4013架+货机257架) [14][15] 竞争格局 - 军用发动机国产化率提升,歼20、运20已采用国产发动机,但部分仍需进口过渡 [17] - 商用发动机被GE、普·惠、罗罗、赛峰垄断,2023年CFM与普·惠合计占84%市场份额 [19][20] - C919投入运营将带动国产发动机及配套产业链发展 [22] 未来趋势 - 自主创新、质量可靠性提升、国际合作、研发投入加大及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方向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