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发动机

搜索文档
科创板或迎首单商业航天IPO项目!未盈利企业如何选择上市地?投行支招
券商中国· 2025-07-31 07:33
科创板与创业板上市标准对比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40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且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更侧重前沿科技领域[2][6] - 创业板第三套标准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50亿元且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亿元,更倾向于技术相对成熟且已有商业化基础的企业[2][6] -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强调"市值+技术优势+市场空间",适用于技术突破期未形成稳定收入的企业,而创业板第三套标准强调"市值+营收+商业化基础",适用于商业化早期的企业[7] 蓝箭航天IPO案例 - 蓝箭航天计划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申报,可能成为科创板扩大适用范围后的首单商业航天IPO企业[2][4] - 公司核心优势在于火箭发动机自主研发、量产及发射验证的硬核技术壁垒,符合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的定位[4] - 证监会6月18日政策明确支持商业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通过第五套标准上市[4] 未盈利企业上市趋势 - 7月新增27家IPO企业辅导备案创年内单月新高,其中多个项目聚焦新质生产力领域,如商业航天、基因细胞药物、GPU芯片、无人机及人形机器人[5] - 注册制实施以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申报企业中54%已上市(20/37),32%终止(12/37)[9] - 未盈利企业上市审核仍以核心技术为第一优先级,需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并具备行业领先的研发水平[9][10] 板块选择策略 - "硬科技"领域企业若技术领先但收入规模小(如生物医药、芯片)适合科创板,而技术成熟且营收达3亿元以上的企业更适合创业板[7] - 企业需先对照国家产业政策判断是否属于新质生产力范畴,再结合技术、市场地位及财务指标选择上市路径[10]
精工铸就“火箭心” 创新育出工匠才——专访全国技术能手何小虎
科技日报· 2025-07-18 10:10
行业技术突破 - 将产品精度提升至0.02毫米,解决75项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难题,申请各类技术专利25项 [1] - 在非精密环境中实现微米级精度控制,首次试加工合格率达到100%,推翻原有工艺方案并优化加工流程 [3] - 提出"极限加工稳定性控制法"和"首件标定参数法"两大新方法,技术方法推广应用于同类型产品加工 [3] 人才培养模式 - 工作室采用"师带徒""老带新"模式,结合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快速培养新人 [6] - 通过项目攻关和创意成果评比锻炼新人,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6] - 近两年完成20多项院级以上攻关课题,申请32项发明专利,培养出高技术水平的"95后""00后"人才 [7] 职业教育建议 - 职业教育应融入新质生产力内容,结合智能化、数字化手段形成教学案例 [8] - 扩大校企融合,推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让学生提前学习企业先进技术 [8] - 推广"双导师"培养模式,招收具有工程师和教师双重经历的人才 [8] 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 - 团队聚焦数字化制造与智能化制造领域,重点探索数字孪生技术及人工智能融合应用 [5] - 在数字化制造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推动传统制造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5]
商业航天产业创新中心在海南文昌登记成立 注册资本1亿元
快讯· 2025-07-10 17:36
商业航天产业创新中心成立 - 商业航天产业创新中心(海南)有限公司于7月7日成立 注册资本1亿人民币 [1] - 经营范围涵盖微小卫星测运控服务 火箭发射设备研发和制造 火箭发动机研发与制造 航天器及运载火箭制造 卫星导航服务 大数据服务 人工智能公共数据平台等 [1] - 股东包括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 星际荣耀航天科技集团 北京天兵科技 东方空间(山东)科技等 [1] 商业航天产业布局 - 公司业务覆盖航天产业链多个关键环节 包括卫星测控 火箭研发制造 卫星导航及数据服务 [1] - 股东结构显示多方合作 涉及地方政府航天管理机构及民营航天科技企业 [1]
浙江湖州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经济日报· 2025-06-03 06:07
科技创新与人才集聚 - 浙江省湖州市西塞科学谷已累计引进科创项目40多个,集聚青年人才2500余人,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创新资源集聚平台 [1] - 科学谷吸引了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单位,以重点实验室和应用型科学装置为载体,集基础应用研究、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创新赋能于一体 [1] - 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即将进入临床试验,可实现在细胞水平上精准杀灭肿瘤 [1] 产业发展与区域协作 -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湖州动力制造基地生产火箭发动机,在嘉兴港区完成整箭总装,两地密切分工协作打造空天产业链条 [2] - 湖州通过平台建设和生态集聚,为企业快速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企业与当地产业发展匹配度很高 [2] 人才政策与城市发展 - 湖州近3年落地青年创业项目3200余个,提供就业岗位近10万个 [2] - 湖州迭代实施人才新政,解决青年关心的"关键小事",包括吴兴区成立青年人才学院、南浔区设专属服务窗口、长兴县通过恳谈会解决近百个青年问题 [2] - 湖州打造低成本创业之城、高品质生活之城,实现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2][3]
2025年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发展概述 产品领域多,发展前景好【组图】
前瞻网· 2025-05-23 14:58
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发展现状 - 行业已从仿制阶段进入自主研制阶段,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1] - 主要上市公司包括航发科技、航发动力、航发控制、应流股份、中航重机等 [1] - 行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正迈向高质量发展 [1] 航空发动机分类及技术特征 - 按推力原理可分为活塞式、火箭式、冲压式、涡轮发动机等类别 [3] - 涡轮风扇发动机因高效率、低油耗成为当前应用最广的类型 [7] - 行业具有"三高一长"特征(高压/高转速/高温/长期循环),需综合工程热力学、气体动力学等现代技术门类 [5] 细分发动机类型应用场景 - 活塞式发动机:成本低但速度受限,应用于小型低速飞机/无人机 [9] - 冲压式发动机:需配合其他发动机使用,应用于超音速导弹/靶机 [9] - 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大但耗油率高,用于老式战斗机/弹道导弹 [9] - 涡轮风扇发动机:能量利用率高,广泛用于现代军民用飞行器 [9] - 涡轮轴发动机:通过减速器驱动旋翼,为直升机唯一动力源 [9] 行业壁垒与发展方向 - 高技术/高投入特性形成准入壁垒,仅发达国家及寡头企业具备参与能力 [5]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自主创新、质量可靠性提升、国际合作及可持续研发 [9] - 目标成为全球航空领域重要参与者和竞争力主导力量 [9]
预见2025:《2025年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前瞻网· 2025-04-26 09:11
产业概况 - 航空发动机是飞行器的核心动力装置,涵盖活塞式、火箭式、冲压式、涡轮发动机等多种类型 [1] - 行业是国家经济与安全的重要支柱,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 [1] 产业链剖析 - 产业链覆盖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原材料/零部件/整机)、运营维修三大环节,中国已建立完整研制生产体系 [3] - 研发设计由北航、南航等高校及中国航发集团四所主导,基础研究与主机设计分工明确 [4] - 整机制造被中国航发集团七厂垄断,原材料加工涉及抚顺特钢、宝钢等企业,零部件制造参与者多样化 [4] - 整机试验由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机构完成,维修环节军机由航发集团主导,民机由航司合资公司承担 [4] 行业发展历程 - 1954年仿制首台发动机起步,60-80年代通过仿制掌握基础技术(涡喷-6/涡扇-9为代表) [8] - 80年代后转向自主研制,"昆仑"(涡喷)、"太行"(涡扇)发动机标志技术突破 [8] - 2015年国家专项投入1000亿元推动"两机"发展,2016年航发集团成立加速国产化 [8] - 2024年航展签署1500台发动机订单,总金额超100亿元,自主化进程显著 [8] 政策支持 - 2024年政策聚焦民用航空等新兴产业质量认证,推动技术前瞻性布局 [10] - 2024年《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方案》提出2027年实现电动化、智能化装备商业化 [10] - 2022年《扩大内需纲要》明确加快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研发及卫星基建 [10] 市场规模与需求 - 航空发动机单位价值为船舶的1400倍、汽车的150倍,全球年产值约700亿美元 [12] - 未来15年全球总产值预计达1.3万亿美元,年均866亿美元 [12] - 中国未来20年商用发动机交付量预计1.9万台,市场价值超3000亿美元 [12] - 2024年中国军用飞机达3309架,民用飞机近4400架(客机4013架+货机257架) [14][15] 竞争格局 - 军用发动机国产化率提升,歼20、运20已采用国产发动机,但部分仍需进口过渡 [17] - 商用发动机被GE、普·惠、罗罗、赛峰垄断,2023年CFM与普·惠合计占84%市场份额 [19][20] - C919投入运营将带动国产发动机及配套产业链发展 [22] 未来趋势 - 自主创新、质量可靠性提升、国际合作、研发投入加大及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方向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