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

搜索文档
 五千年中华文明第一城:说良渚遗址
 经济观察报· 2025-10-26 11:43
 文章核心观点 - 良渚遗址是距今5300至4300年的区域性早期国家“都城”,其规模巨大的城址、高等级墓地、祭坛、玉礼器系统及大型水利工程等发现,证明良渚文化已进入文明阶段,为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见证 [1][7][12]   良渚遗址的考古历程 - 1936年由施昕更首次发现并初步发掘,1938年出版初步报告,但部分出土器物毁于战火 [2] - 1959年考古学家夏鼐将以此为代表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 [3] - 1986年发现反山遗址,11座大型墓葬出土随葬品1200多件;1987年发现瑶山祭坛和汇观山大墓 [4] - 2007年发现占地约3平方公里的良渚古城及占地约8平方公里的外城,并发现古城墙和水利系统,揭示遗址群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5]   良渚古城结构与规模 - 古城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代最大城址,东西长约1770米,南北长约1910米,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呈圆角长方形 [7] - 城市结构分三重:中心为莫角山宫殿区(面积近30万平方米,占古城面积十分之一),其外分别为城墙和外郭,显示等级差异 [7][8] - 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上用黄土堆筑,宽20至150米,高约4米,发现8个水城门和1处陆城门,城内发现古河道51条 [7] - 外围水利系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比大禹治水传说早1000年 [11]   良渚文化的文明特征 - 社会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出现复杂社会分工、阶层分化与城市文明,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7] - 出土遗物总量达1万余件,其中玉器不少于7000件,器型包括玉琮、玉钺、玉璧等,工艺精湛 [11] - 以精美玉石器表征的礼制、神人兽面纹饰和刻划符号,对传统中国的社会意识和思维发展影响深远 [11][12] - 犁耕生产方式、大型工程营建和大规模社会生产组织系统,显示社会剩余劳动空前增多,社会分化明显 [12]   良渚文化的兴衰 - 良渚文化由崧泽文化发展而来,兴盛1000多年后突然消失,消亡原因推测为自然因素或社会因素 [13] - 自然因素包括海侵或洪水,考古发现遗址之上有淤泥、泥炭和沼泽层,证明距今4100年左右有洪水发生 [14] - 社会因素包括外来压迫和内部崩溃,可能因贵族奢靡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在频繁战争中失去优势 [15] - 消亡后部分良渚人可能北上融入山西陶寺文化,或南下融入粤北石硖文化,当地后续的广富林文化在陶器、玉器工艺上远逊于良渚时期 [1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