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芯片性能
icon
搜索文档
极限更高、游戏都能满帧,iPhone 17系列性能专项测试
36氪· 2025-10-20 08:22
芯片规格与设计策略 - iPhone 17系列全系采用基于TSMC N3P新制程和新架构的A19系列芯片,A19与A19 Pro在CPU、GPU及NPU的架构和频率上完全一致 [7] - 苹果通过差异化配置CPU缓存、GPU核心数量和内存频率来区分产品定位:A19 Pro拥有大核16MB+小核6MB的L2缓存和32MB系统级缓存,而A19则为大核8MB+小核4MB的L2缓存和12MB系统级缓存;A19 Pro的GPU为6核心,A19为5核心;内存方面,A19 Pro采用LPDDR5X-9600(12GB,带宽76.80GB/s),A19采用LPDDR5X-8533(8GB,带宽68.26GB/s) [7][8] - iPhone 17 Pro系列首次引入均热板作为内部导热材料,旨在提升散热效率,而标准版iPhone 17则没有此配置 [10] 理论性能表现 - 在Geekbench 6.5测试中,iPhone 17(A19芯片)于常温环境下单核成绩为3710分,较前代A18提升约5.9%,多核成绩为9450分,提升约5.8% [13] - 在低温环境下,A19芯片的单核性能提升约3%,多核性能大幅提升8.5% [14] - iPhone 17 Pro Max(A19 Pro芯片)在常温下Geekbench单核成绩为3823分,多核成绩为10257分,分别比A19芯片高5.5%和6.8%;低温环境下其多核成绩进一步提升7.8% [15][16] - 在3DMark GPU测试中,环境温度对A19芯片性能影响显著,低温环境下成绩可比常温提升高达11.3%;A19 Pro芯片的常温成绩(总体分数2529,平均帧率18.7 FPS)已超越A19芯片的低温成绩,但其在低温环境下仍有接近15%的性能提升 [26][33][41] 游戏实测与能效分析 - 在《王者荣耀》游戏中,iPhone 17(A19)平均帧率59.4 FPS,平均功耗2853.8mW;而iPhone 17 Pro Max(A19 Pro)在支持更高帧率(监测显示为59.9 FPS)的情况下,平均功耗显著降低至1583.7mW [45][49] - 在《燕云十六声》游戏中,iPhone 17 Pro Max的平均功耗为4415.7mW,比iPhone 17的5461.4mW功耗低超过1W,显示出能效优势 [46][50] - 在《崩坏:星穹铁道》高负载场景下,iPhone 17(A19)平均帧率59.4 FPS,平均功耗5055mW,能效表现优秀;iPhone 17 Pro Max平均帧率59.9 FPS,平均功耗升至6594.3mW,负载更高 [48][53] - 测试表明,iPhone 17 Pro Max凭借更强的散热设计、更大的缓存和更高的能效,在多数游戏场景下相比标准版具有帧率或功耗优势,但长时间高负载游戏仍建议使用外部散热器 [44][59] 产品定位与市场影响 - 苹果采用同一架构搭配不同缓存、内存及散热配置的策略来区分iPhone 17系列产品定位,相较于业内常见的砍制程或架构的做法,缩小了“旗舰”与“次旗舰”之间的绝对性能差距 [54] - iPhone 17是首款配备120Hz ProMotion屏幕的标准版机型,但其芯片能效相对Pro版本较低,这可能暂时影响了高刷新率游戏生态的适配进度 [57] - 尽管存在配置差异,iPhone 17系列在各自主打的最高画质下均能提供稳定的游戏帧率,结合苹果的图形API和开发生态,在画质和帧率方面相较于部分安卓竞品仍保持优势 [59]
苹果iPhone 17 A19单核性能全球最强,碾压PC处理器
猿大侠· 2025-09-30 12:15
芯片性能表现 - 苹果A19芯片在PassMark单核性能基准测试中得分5749分,成为全球单核性能最强的CPU,超越了包括桌面级处理器在内的所有已知芯片 [1][3] - A19芯片的单核性能得分为5749分,略高于A19 Pro芯片的5088分以及前代旗舰M3 Ultra芯片的5140分 [3] - 该芯片的性能成就是在被动散热的条件下达成的,iPhone 17标准版并未配备VC均热板 [1][4] 能效优势对比 - A19芯片在实现顶级单核性能时,整体功耗约为12瓦,单核负载下的估算功耗可能仅为4瓦左右 [2][4] - 与x86架构竞品相比,A19芯片能效优势显著:英特尔酷睿Ultra 9 285K单核功耗约为44瓦,AMD EPYC 4585PX单核功耗约为56瓦 [2][4] - 竞品处理器的整体标称TDP远高于A19,例如英特尔Ultra 9为125瓦以上,AMD EPYC 4585PX为170瓦以上 [2][4] 市场定位与局限性 - A19芯片的单核性能超过了采用x86架构的PC处理器,包括英特尔酷睿Ultra 9 285K和AMD EPYC 4585PX [4] - 在多核性能方面,A19芯片并不占优,这主要受限于其12瓦的手机芯片定位以及核心数量远少于125瓦以上的桌面竞品 [4]
机器人域控制器设计专家
2025-05-29 23:25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机器人、汽车 - 公司:英伟达、高通、特斯拉、地平线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机器人与汽车产业趋势差异 - 核心观点:机器人产业趋势与汽车产业趋势不同,难以在集中式架构上实现突破 [1][4] - 论据:芯片功耗、性能及体积限制,模块化供应链各公司有独特系统设计,不愿开放子系统统一管理,目前无适合平台,产业体量小依赖改制服务 [1][4] 机器人通讯架构 - 核心观点:行业存在 CAN/Serviceware 和 ROS/ROS2 两大流派,未来趋势可能是光纤加硬线组合 [1][5] - 论据:CAN/Serviceware 线缆重、功耗高、缺乏灵活性;ROS/ROS2 成本低效率高,以太网和 GPIO 硬线控制优势明显,光缆通信有潜力但离量产远 [5] 芯片散热与规格封装 - 核心观点:汽车和机器人芯片散热方式不同影响规格和封装工艺 [7] - 论据:汽车可用水冷散热,机器人受体积重量限制用小体积散热,板上设计功耗冗余 35 - 45 瓦,通常采用钎焊工艺封装 [7] 机器人算法与功耗矛盾解决 - 核心观点:通过使用更好芯片在低频下运行提高能效比解决矛盾 [1][8] - 论据:Sora 芯片标定算力低于峰值,CPU 和 GPU 频率仅为满载一半以平衡功耗 [8] 芯片利用率差异 - 核心观点:自动驾驶芯片利用率高于机器人 [9] - 论据:硬件受物理条件制约,高性能带来大发热,机器人需筛选或有条件使用硬件 [9] 芯片版本价格差异 - 核心观点:Jetson 版本比 AGX 版本便宜 30% - 40% [1][10] - 论据:机器人版本无需考虑功能安全要求,汽车智驾芯片含系统参考设计和收费底软,Jetson 不提供 Drive OS 软件且内存便宜 [10] 芯片供应商优势 - 核心观点:高通更可能在机器人领域占据类似英伟达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位置 [2][15] - 论据:高通在 ISP 端集成度、低功耗 ISP 开发能力、多传感器融合及 AI 方面有优势,英伟达欠缺这些能力 [15] 机器人产业分工与量产 - 核心观点:机器人产业分工不成熟,短期内统一运动控制端不现实,实现规模化量产需解决通讯协议一致性问题 [2][12][13] - 论据:控制端未标准化,分为 world model/大模型开发和运动控制两大流派,强化学习训练运动控制困难,通讯协议不一致导致供应链混乱 [2][12][13] 行业标准化推动 - 核心观点:有展示卓越产品的标杆企业出现可推动机器人行业标准化 [14] - 论据:类似苹果在智能手机领域带动 iOS 和安卓发展 [14] 国产芯片厂商发展 - 核心观点:国产芯片厂商发展缓慢面临挑战,短期内突破瓶颈困难,扫地机器人公司自研芯片可推动发展 [16] - 论据:国内厂商在 IO 系列方面较弱,市场规模不足,多数设计公司集中于手机芯片,与专用机器人差异大 [16] 机器人硬件架构 - 核心观点:机器人硬件架构更可能分为大小脑两个板子 [17] - 论据:机器人公司不受汽车原有组织架构制约,硬件划分基于业务需求 [17] 机器人成熟量产时间 - 核心观点:机器人包括机器人域控成熟量产大约还需三年左右 [18] - 论据:各方需碰撞磨合制定标准协议,尖端制程价格下降降低定制芯片成本,算力解放将引发技术爆发 [18]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英伟达在车用领域提供参考设计和底层软件支持主机厂自研域控制器,在机器人领域提供开发版模式需进一步加工 [11] - 特斯拉展示设计框架不是推动机器人行业标准化唯一途径,关键是有标杆企业展示卓越产品 [14] - 通信协议问题初步解决后可顺利部署算法、开发底层软件、运行芯片并配置域控制器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