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血糖控制
icon
搜索文档
血糖失控竟会"偷走"身高?瑞典研究揭示惊人发现:男孩更易中招
GLP1减重宝典· 2025-08-19 18:01
核心观点 - 儿童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与成年身高减少存在直接关联 血糖控制不佳可导致成年身高减少2-3厘米 其中男性受影响更显著[5][6][8]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每升高1% 患儿最终身高相应减少0.3厘米 这种影响在青春期生长高峰期最为明显[6][8] - 性别差异显著 男性患者身高平均减少2.91厘米 女性患者平均减少1.83厘米 且男性无论何时发病都会受影响 女性主要受青春期前血糖管理影响[10][12][13] 研究数据发现 - 血糖控制不佳(HbA1c > 9.0%)的男性患者成年后平均身高减少2.91厘米[10] - 女性患者平均身高减少1.83厘米 但仅青春期前发病且血糖控制差者会出现明显身高损失[10][13] - 研究基于瑞典全国性队列研究 涉及上万名糖尿病患儿[5][6] 影响机制 - 青春期快速生长期血糖波动直接干扰生长激素正常分泌[6][8] - 男孩青春期启动较晚 生长突增期与糖尿病并发症高发期重叠 因此面临更大身高损失风险[6][10] - 血糖控制不良通过影响生长激素分泌途径干扰正常生长发育过程[6][8] 临床管理建议 - 从确诊之日起就应建立严格的血糖监测体系 特别是在青春期生长高峰期要保持血糖水平稳定[6][14] - 需要制定更具性别针对性的血糖管理方案 男孩需全程重点关注 女孩需重点管控青春期前血糖[6][12][13] - 建议早期规范胰岛素治疗 定期监测血糖 避免长期高血糖影响生长激素分泌[15] - 通过科学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 增加膳食纤维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来稳定血糖波动[16] - 适度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车可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助力血糖控制[17] - 提供心理支持 关注患儿情绪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18]
"升糖元凶"浮出水面,并非传统认知的主食!大量人群仍在长期误食,专家发出紧急警示
GLP1减重宝典· 2025-07-23 16:02
白米饭的健康争议 - 白米饭因高升糖指数(GI>80)被质疑为"最差主食",但完全戒掉可能带来代谢紊乱、记忆力减退等健康隐患 [9][10] - 2022年荟萃分析显示每日摄入超过300克米饭后每增加158克可能使2型糖尿病风险上升13%,但中国人群数据中3/4研究未发现显著关联 [9] - 建议科学食用方式:适量摄入、避免过度烹饪、搭配粗粮、细嚼慢咽并控制七分饱 [10] 中日饮食差异与血糖管理 - 日本糖尿病发病率全球最低(国际糖尿病联盟2021年数据),而中国患者达1.41亿(每8人1名) [11] - 关键差异:日本食用冷却米饭(抗性淀粉减缓吸收)、单餐米饭量100-150克(中国超200克)、清淡烹饪(中国重油盐)、醋抑制淀粉酶活性(降低分解速度30%-40%) [11][12] 隐形高升糖食物风险 - 花式早餐奶含糖量高且添加剂多,升糖指数远超普通牛奶 [13] - 蔬菜冻干制品营养流失,添加糖盐油脂后成为高热量伪健康食品 [13] - 火龙果含糖量达14%(超西瓜)、苏打饼干GI值72,均属中高升糖食物 [14]
每6人里有1人患糖尿病 这些皮肤状况看出你的血糖水平
央视新闻· 2025-06-27 11:57
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 - 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者数量达2.33亿,占全球糖尿病人口的四分之一 [1][2] - 与2005年相比,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163% [2] - 男性糖尿病流行率始终高于女性,吸烟、肥胖及社会文化因素是重要原因 [3] 地域分布特征 - 北京患病率28.45%居首,天津25.78%、上海22.04%紧随其后 [5] - 华北地区流行率最高,东北和华东次之,华南、西南、西北较低 [6] - 地区差异与饮食结构(北方高碳水)、体力活动水平及快餐业发展相关 [6] 高血糖皮肤表征 - 黑棘皮病表现为皮肤褶皱处颜色加深、粗糙,与胰岛素抵抗直接相关 [8][9] - 皮赘多发于颈部/腋窝,高血糖代谢紊乱导致良性增生 [10] - 皮肤干燥瘙痒因高血糖破坏保湿屏障,秋冬加剧 [11] - 糖尿病足表现为感觉减退、溃疡,源于神经血管损伤 [13][14] - 无痛性水泡、手足皮肤角质增厚分别由微血管病变和长期高血糖引起 [15][16] 其他皮肤病变 - 睑黄瘤(眼睑黄色斑块)与高血糖/高血脂相关 [18] - 胫骨前褐色斑因微血管病变及色素沉着 [19] -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呈现黄色/红色斑块,从丘疹发展为硬化斑 [21][22] - 环状肉芽肿表现为多色凸起肿块 [23] 饮食控糖策略 - 每日摄入全谷类200-300克、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26] - 用1/3粗粮替代精制碳水,搭配高纤维蔬菜和蛋白质延缓升糖 [28] - 烹饪以蒸煮为主,避免煎炸勾芡 [29] - 调味选用肉桂/醋/姜替代油脂,减少血糖波动 [30] - 每口食物咀嚼20次以上,控制进食速度 [31] - 禁含糖饮料,酒精会干扰胰岛素功能 [32] 血糖监测建议 - 健康人群每年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32] - 高危因素者(如肥胖、家族史)需早筛并定期复查 [32]
“控糖族”注意 这些“伪粗粮”升糖比大米更快
央视新闻· 2025-05-14 09:14
多数人都有这样的认知:粗粮升血糖较慢,适当吃粗粮有利于控制血糖。 事实上,粗粮是个大家族,并不是所有粗粮都有控糖效果,一些粗粮甚至是"伪粗粮",它们升糖速度比大米、白面等细粮还要快。 种类选不对 升糖速度快 吃起来口感糯糯的糯性谷物,比如大黄米、小黄米、糯玉米、黑糯米等,升糖速度快。 粗细粮等主食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主要有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两种。 燕麦、红豆等粗粮中直链淀粉含量多,直链淀粉排列很紧密,在体内不容易被分解,对血糖的影响相对较小。 你吃的也可能变成"伪粗粮" 在食用方式上,很多人喜欢把粗粮打成粉,然后用水冲成糊喝,觉得方便又营养。但大家可能不知道,打粉的这个环节,会让食物的血糖生成指 数(GI)升高。 从以下表格可以看到,粗粮打粉后GI普遍升高,有些食物直接从低GI变成高GI食物。 打粉前后血糖指数 (GI) 对比 (GI<55为低,55-70为中,>70为高) 而糯性谷物中支链淀粉含量多,支链淀粉分支多,结构相对松散,容易被消化分解,升糖速度更快。 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一定要避开支链淀粉含量较多的粗粮。以小黄米为例,小黄米又称糯小米,很多人喜欢在晚餐时喝点小黄米粥,但实际上, 黄米粥比白米粥升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