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糖尿病
icon
搜索文档
一个让你怎么都瘦不下来的原因 很多人都不知道
央视新闻· 2025-08-10 06:14
"胰岛素抵抗"近年来受到许多网友关注,不少人都有疑问:"减肥怎么都减不掉,是不是因为胰岛素抵抗?""每天只吃半碗饭,体重却一直涨,医生说我胰 岛素抵抗,这到底是什么?" 今天,一起了解什么是胰岛素抵抗?它有哪些危害? 1 胰岛素抵抗是什么? 要认识胰岛素抵抗,我们就要了解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是胰腺分泌的一种激素,相当于人体内的"血糖管理员",调节人体的血糖水平。当我们吃饭后,食物转化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循环,血糖会升高。 正常情况下,胰岛素能够调度血糖到脂肪细胞、肝脏细胞和肌肉组织中去提供能量,这样多余的血糖消耗掉了,血糖就能维持在稳定健康的水平。 但是胰岛素也有最大承受范围。如果长期让它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它的工作效率会降低,就出现了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就是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和 (或)胰岛素反应性下降的状态。 临床上有很多种评估胰岛素抵抗的方法,比如测量空腹胰岛素水平、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测定等,还可以使用简易人体测量学指标。 体质指数(BMI)是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判断人体胖瘦程度的指标。如果BMI≥24就属于超重,BMI≥28就属于肥胖了,BMI=体重(kg)/身高(m)的平 方。并且,成年男性腰围≥90c ...
诺和诺德公司
2025-08-06 22:45
诺和诺德公司 20250806 摘要 诺和诺德 2025 年前 6 个月销售额增长 16%(丹麦克朗计),固定汇率 下增长 18%。肥胖护理销售额显著增长 58%,国际业务增幅高达 125%,但中国市场 GOP One 销量低于预期,受批发商库存变动影响。 公司在研药物艾美克汀一期 B2a 试验显示,超重或肥胖人群在 36 周内 体重减轻高达 24.3%,计划于 2026 年初启动"Amazed"三期开发计 划,评估其在减重及相关并发症方面的潜力。 诺和诺德已启动 REDEFINE 11 期试验,探索更高剂量卡格米家族药物 的减重潜力,并向欧盟提交 7.2 毫克剂量申请。内部三重激动素受体激 动剂(TLP-1/GIP)联合疗法的一期试验结果预计将为后续试验奠定基础。 美国 GLP-1 糖尿病护理产品销售增长 9%,得益于奥林匹克持续销量增 加。公司投资商业活动和标签更新,推动市场渗透,计划今年晚些时候 推出奥运会,并继续扩大在线存在与远程健康合作。 诺和诺德预计 2025 年销售增长 8%-40%(固定汇率),经营利润增长 10%-16%(固定汇率)。下半年增长预期较低,主要受美国肥胖市场 和美国 1 型糖尿 ...
高血糖暗助斑块?这些症状要警惕
北京青年报· 2025-07-07 08:46
糖尿病与动脉斑块风险 - 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斑块的风险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高血糖会直接损伤血管内膜并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因子激活 [2] - 血管损伤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易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形成是血脂与血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可能累及心脏、脑血管及下肢动脉等全身大血管 [2] 疾病预警与干预措施 - 有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需警惕胸痛、头晕、下肢麻木等早期症状,并及时就医进行血管专项检查 [3] - 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具有心血管风险控制作用的降糖药物,并配合戒烟限酒、运动及体重管理等生活方式调整 [3] 日常预防管理方案 - 饮食控制需限制总热量,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烹调油25-30克,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占比分别为50%、20-30%、15-20% [4] - 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血液指标,通过超声检查动脉斑块及尿微量蛋白检测 [4]
身体3个部位发麻,可能是脑梗信号
环球时报· 2025-07-03 11:45
脑梗早期征兆 - 舌头发麻可能是脑梗早期信号 舌神经连接大脑 脑供血不足会导致舌头发麻发硬 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 [3] - 面部发麻与脑部供血不足相关 可能伴随口眼歪斜 流口水等症状 [5] - 单侧肢体麻木由大脑皮层供血不足引起 若仅一侧肢体麻木需警惕脑卒中 [5] 脑血管病麻木特征 - 麻木感突然发生 可能在静息 运动或夜间出现 [5] - 多为单侧麻木 可能从局部扩展到半身 由短暂性发展为持续性 [6] - 症状与体位变化无关 不会因体位改变而消失 [7] - 常伴随肢体无力 头晕 头痛 视力障碍 记忆减退等症状 [8] 脑梗危险因素 - 久坐不动会减缓血液循环 增加血液黏稠度 易形成血管斑块 [10] - 高盐饮食导致血压升高 高油饮食使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飙升 [12] - 情绪波动释放应激激素 导致血管收缩血压飙升 长期损伤血管内皮 [14] - 夜间打鼾造成反复缺氧 增加血液黏稠度 诱发血栓形成 [16] - 吸烟直接损伤血管内皮 吸烟者卒中风险是不吸烟者的2-3.5倍 [18] 预防建议 - 每坐1小时活动5分钟 促进血液流动 [11] - 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 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 [13] - 通过深呼吸 冥想缓解压力 [14] - 调整睡姿避免仰卧 尽早就医检查打鼾 [17] - 积极戒烟 必要时采用药物或行为干预 [18]
每6人里有1人患糖尿病 这些皮肤状况看出你的血糖水平
央视新闻· 2025-06-27 11:57
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 - 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者数量达2.33亿,占全球糖尿病人口的四分之一 [1][2] - 与2005年相比,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163% [2] - 男性糖尿病流行率始终高于女性,吸烟、肥胖及社会文化因素是重要原因 [3] 地域分布特征 - 北京患病率28.45%居首,天津25.78%、上海22.04%紧随其后 [5] - 华北地区流行率最高,东北和华东次之,华南、西南、西北较低 [6] - 地区差异与饮食结构(北方高碳水)、体力活动水平及快餐业发展相关 [6] 高血糖皮肤表征 - 黑棘皮病表现为皮肤褶皱处颜色加深、粗糙,与胰岛素抵抗直接相关 [8][9] - 皮赘多发于颈部/腋窝,高血糖代谢紊乱导致良性增生 [10] - 皮肤干燥瘙痒因高血糖破坏保湿屏障,秋冬加剧 [11] - 糖尿病足表现为感觉减退、溃疡,源于神经血管损伤 [13][14] - 无痛性水泡、手足皮肤角质增厚分别由微血管病变和长期高血糖引起 [15][16] 其他皮肤病变 - 睑黄瘤(眼睑黄色斑块)与高血糖/高血脂相关 [18] - 胫骨前褐色斑因微血管病变及色素沉着 [19] - 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呈现黄色/红色斑块,从丘疹发展为硬化斑 [21][22] - 环状肉芽肿表现为多色凸起肿块 [23] 饮食控糖策略 - 每日摄入全谷类200-300克、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26] - 用1/3粗粮替代精制碳水,搭配高纤维蔬菜和蛋白质延缓升糖 [28] - 烹饪以蒸煮为主,避免煎炸勾芡 [29] - 调味选用肉桂/醋/姜替代油脂,减少血糖波动 [30] - 每口食物咀嚼20次以上,控制进食速度 [31] - 禁含糖饮料,酒精会干扰胰岛素功能 [32] 血糖监测建议 - 健康人群每年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32] - 高危因素者(如肥胖、家族史)需早筛并定期复查 [32]
做“足”功课,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科技日报· 2025-06-24 09:12
糖尿病足患病现状与预防 - 我国20-79岁糖尿病患者人数到2030年预计将突破1.64亿人 [1] - 5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中糖尿病足1年新发率达8.1%,总截肢率高达19.3% [1] - 专家建议每日用38℃以下温水泡脚,穿透气棉袜与宽松鞋,每年至少做一次足部专项检查 [1][8] 糖尿病足病理机制 - 高血糖引发"血管-神经-免疫"三重打击,导致足部组织渐进性破坏 [2] - 高血糖导致血脂异常,胆固醇沉积形成动脉斑块,微血管基底膜增厚2-3倍 [2] - 糖尿病患者足部血流速度比健康人慢40%,组织供氧不足影响伤口愈合 [3] - 高血糖侵蚀周围神经,导致足部痛觉、温觉迟钝,引发足部畸形 [3] 糖尿病足治疗技术突破 - 基因工程改造干细胞技术实现14天内伤口愈合率超96% [1] - 干细胞衍生物(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促进伤口愈合方面表现显著优势 [4][5] - 抗生素骨水泥能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分泌,改善局部血液供应 [5] - 富血小板血浆辅助脂肪移植技术可缩短溃疡愈合时间,促进组织增殖 [6] 糖尿病足早期症状警示 - 足部皮肤温度较小腿低2-3℃,肤色从苍白转为暗紫 [7] - 出现间歇性跛行,步行距离逐渐缩短 [7] - 静息痛需立即就医,说明血管严重闭塞 [7] - 足部皮肤干燥皲裂、关节畸形、穿鞋尺码变小提示神经受损 [7]
8个不知不觉患上糖尿病的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重复做……
央视新闻· 2025-06-22 06:24
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趋势 - 当前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总体呈升高趋势 与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1] 饮食习惯与糖尿病风险 - 晚餐时间过晚导致胰岛素降低6.7% 葡萄糖升高8.3% 建议睡前4小时内禁食 [1] - 红肉摄入量增加与2型糖尿病风险正相关 每周摄入2份红肉人群风险更高 [3] - 每天饮用≥2杯含糖饮料糖尿病风险增加41% 人工甜味剂饮料风险增加11% [4] - 酒精饮料中啤酒血糖生成指数极高 白酒每克产生7.1千卡能量 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 [7][9] 睡眠模式与糖尿病关联 - 开夜灯睡觉导致次日胰岛素抵抗加剧 长期可能引发糖尿病 [10] - 每日睡眠少于6小时人群更易患2型糖尿病 建议保证至少7小时睡眠 [12] 运动缺乏与慢性病风险 - 每日久坐超6小时人群患糖尿病等慢性病风险增加26.7% 用剧烈活动替代久坐1小时可降低风险11%~13% [14] - 长期缺乏运动导致肥胖 进而引发糖尿病 有氧运动建议每周3~7天 每次30分钟以上 [16] 运动类型指导 - 有氧运动强度通过心率(40%~89%储备心率)、主观感受和讲话测试判定 形式包括快走、骑车等 [17] - 抗阻训练每周2-3次 每组10~15次 覆盖全身大肌群 [17] - 柔韧性训练每周2~3次 每次拉伸10~30秒 总拉伸时间至少60秒 [17]
这些习惯正给你的血管添堵
北京青年报· 2025-05-26 09:12
高盐高糖饮食对血管健康的危害 - 高盐饮食导致血压升高 钠使身体存更多水分 血液量增加 心脏需超负荷泵血 长期可致血管变脆 胆固醇沉积形成动脉狭窄 心脏可能衰竭[1] - 高糖饮食促使脂肪在血管内壁堆积 造成动脉硬化 血糖波动损伤血管内皮 炎症因子持续破坏 血液黏稠度增加 心脏负担加重[1] - 盐糖协同作用加剧危害 盐分滞留水分影响血糖控制 高血糖促进肾脏回收盐分 形成恶性循环 中风和心梗风险比普通人高3倍[1] 高脂及反式脂肪酸的影响 - 高脂肪 高胆固醇及含反式脂肪酸食物对血管健康构成显著威胁 建议减少摄入[2] 久坐不动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 每日久坐超8小时者心脏病风险比普通人高47% 腿部血流减缓导致心脏代偿性加强泵血 可能引发心肌缺血[3] - 久坐导致血液中脂肪糖分堆积 血管狭窄硬化 坐1小时以上血液黏稠度显著上升 高血压糖尿病风险增加[3] - 连续静坐12小时肺栓塞风险翻倍 小腿血流淤积易形成血栓 血栓脱落可能引发致命性肺栓塞[3] - 久坐加速血管老化 30岁人群血管年龄可能达40岁水平[3] 熬夜与心理压力的心血管影响 - 连续熬夜3天血管年龄老化10岁 心脏长期超负荷运转 可能出现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甚至心梗[4] - 熬夜压力促使胆固醇甘油三酯堆积 血管壁硬化加速 年轻人熬夜一年血管硬度比同龄人高30%[4] - 熬夜引发肾上腺素分泌激增 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常见头痛心慌为血压异常信号[4] - 40岁以下猝死案例中60%与熬夜相关心血管问题有关 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下肢血栓[5]
一个让你怎么都瘦不下来的原因,很多人都不知道
央视新闻· 2025-05-25 09:26
胰岛素抵抗定义 - 胰岛素抵抗是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或反应性下降的状态,导致需要更多胰岛素完成血糖调节工作[5] - 胰岛素作为"血糖管理员",正常情况下指挥血糖进入脂肪细胞、肝脏细胞和肌肉组织以维持稳定水平[3] - 长期超负荷工作会导致胰腺功能衰退,可能发展为糖尿病[5] 形成原因 - 遗传基因是首要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更易出现[6] - 年龄超过35岁后肌肉量减少、代谢功能障碍会显著增加风险[6] - 中心型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患者中80%伴随胰岛素抵抗[8][18] - 久坐和缺乏运动使肌肉葡萄糖利用率下降,体重增加进一步加重抵抗[10] - 高精制碳水、高脂肪饮食及烟酒摄入均会提升风险[11][26] 健康危害 - 与肥胖形成恶性循环:高胰岛素水平促进脂肪合成并抑制分解[21] - 糖尿病主要诱因:胰腺持续超负荷分泌导致功能衰竭[20] - 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通过影响交感神经活动加速高血压和动脉硬化[22] - 导致脂肪肝:脂质代谢紊乱促使肝脏脂肪过量积聚[23] 改善措施 - 饮食调整:减少精制碳水(如白米饭)和烹调油(当前国人日均摄入43.2克超标33%),增加全谷物和优质蛋白[25] - 运动干预: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配合力量训练,每增加1kg肌肉日耗能提升110大卡[26] - 医疗干预:糖尿病前期需结合药物与生活方式管理[28] 诊断指标 - 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腰围超标是重要警示信号[17][18][19] - 临床通过空腹胰岛素检测、葡萄糖钳测定等方法评估[16]
瞳孔中央全白了!25岁小伙一夜之间看不清,医生紧急提醒
环球网· 2025-05-05 15:42
白内障年轻化趋势 - 25岁患者小吴一夜之间双眼出现严重白内障,晶状体几乎完全浑浊,瞳孔中央呈现雪白色[1] - 该病例极为罕见,通常白内障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群体[3] 病因分析 - 医生确诊为代谢性白内障,患者血糖值超过30mmol/L,达正常值3-4倍[3] - 糖尿病引发晶状体代谢异常是直接致病机制[4] - 长期过量摄入含糖饮料和火锅等高糖高油饮食是主要诱因[4] 行业警示 - 医疗机构发现多例20多岁年轻患者,共同特征为嗜好含糖饮料[4] - 需警惕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对年轻人群的眼健康威胁[6] 预防措施 - 控制饮食中高糖高油摄入是核心预防手段[6] - 结合适度运动可有效降低代谢性疾病风险[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