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演关系
搜索文档
“中国戏”缘何吸引“Z世代”
中国青年报· 2025-10-03 08:48
演出季概况与市场表现 - 中国国家话剧院于上海举办“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历时两个多月,共上演《四世同堂》等5部话剧,完成16场演出 [1] - 演出季重点打造“票根经济”,有效将观剧人流转化为实际消费流,直接拉动了演出日周边商圈的消费活力 [5] - 此次演出季是国话时隔5年重启上海演出季 [1] 核心成功要素与作品分析 - 演出季成功之本在于思想铸魂、艺术传神的精品剧目,5部作品实现了雅俗共赏 [2] - 具体剧目包括:《四世同堂》展现家国同构的宏大叙事;《鼓楼那些事儿》彰显传统文化根脉;《大宅门》凸显历史纵深;《直播开国大典》实现主旋律题材的艺术突破;《北京法源寺》展现精神重量 [2] - 行业专家指出,重大题材的观赏性极其重要,关乎最大程度吸引观众,能满足观众受教育、找乐子或兼得的不同需求 [2] 吸引Z世代与观演关系 - 行业观察到“中国戏”对年轻人极有吸引力,其魅力源于诗意的文本和类似京剧“一桌两椅”的表达形式等中国基因 [2] - 行业认为21世纪戏剧的核心是观演关系,需要避免成为阳春白雪、自娱自乐,而应建立密切又融洽的观演关系 [1] - 在崇尚娱乐的消费环境和碎片化阅读偏好下,行业通过严肃戏剧赢得尊严与尊崇,为21世纪的中国戏剧增添了吸引Z世代的活力 [3] 行业传承与发展方向 - 行业面临如何留下属于21世纪经典的考验,需要一代代创作者的接力传承,例如《北京法源寺》有望成为像《茶馆》一样的长期保留剧目 [3] - 行业需要到历史的纵深里重新审视中国话剧的百余年发展,思考未来方向 [3] - 未来发展目标包括用中国戏剧的自主体系对接世界,在国际文化大都市展示更多精品剧目 [5] 战略合作与文化影响 - 演出季实现了京沪双城文化血脉的连接,旨在以上海为平台检验国家话剧院艺术理念的普适性与当代性,实现京派与海派文化的深度对话 [4] - 通过移动性文化空间,演出使上海的城市空间获得了新的能量和共鸣,观众在体验戏剧的同时也在接触跨地域的文化记忆和国家叙事 [4][5] - “国话·上海演出季”品牌由2003年的“演出周”发展而来,并于2014年更名后持续6年,今年重启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