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鼓楼那些事儿》
icon
搜索文档
让话剧艺术更好承载中华文明特质(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42
中国式演剧观的核心内涵 - 中国式演剧观的核心是观演关系,凝结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蕴与审美智慧,承载着表演者的理念、方法和程式以及观演者的接受度、理解度和习惯性 [1] - 其提出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旨在让源自西方的话剧艺术更好地承载中华文明特质 [1] - 中国式演剧观具有广博的包容性、鲜明的独特性、极大的开放度和严苛的规矩传承,特点是观演交融、表达一体、丰富自由、简洁明确 [2] 历史传承与演变 - 中国演剧观的历史可上溯至先秦的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经宋金院本、宋元南戏而臻于元杂剧、明传奇之盛,到600余年前诞生的昆曲、200多年前形成的京剧 [2] - 20世纪50年代戏剧界开始“话剧民族化”和“中国学派”的探索,改革开放后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近半个世纪的进程凸显了坚定文化自信之必然 [3] - 传统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 [4] 思想内涵与美学风格 - 中国式演剧观以儒家“明德”“义理”为精神底色,融合道家“虚静”“自然”、禅宗“境界”的哲学思辨,形成寓教于乐、亦庄亦谐的美学风格 [3] - 中华传统美学讲求意境、格局,写意精神和游戏精神交织,可变性和流动性兼备,是重要的审美精神 [3] - 通过如《铡美案》《红鬃烈马》《四郎探母》等故事生动演绎悲欢离合,深刻讨论伦理道德,让观众体会中国道德精神 [3] 艺术表达与创作方法 - 中国戏剧融合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写意、虚拟、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塑造了“以形写神、意蕴为先”的艺术特征 [4] - 传统绘画“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的理念使中国戏剧在有限舞台中展现无限意境,体现出高度智慧 [4] - 创作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素材和灵感,对历史上的优秀经典作品有了解、善转译,将历史转化为具有当代审美特质的舞台叙事 [4] 新时代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 进入新时代,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了《生死场》《四世同堂》《大宅门》《青蛇》等传统历史题材及《谷文昌》《抗战中的文艺》等现当代题材作品 [5] - 主创团队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资源入手,在中国表演艺术的千年脉络里寻找当代答案,从传统戏曲的活态传承中汲取灵感,实现了舞台艺术的创新创造 [5] - 剧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剧方法论,“两个结合”的提出为构建中国式演剧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时代机遇 [5] 未来发展方向与文化立场 - 未来需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理论构建与体系化阐述,使中国式演剧观在世界戏剧对话中产生更大影响 [6] - 要努力辐射影视剧等其他文艺创作,以独立自主的艺术态度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引领世界艺术潮流 [6] - 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人类戏剧文明成果,用弘扬中国精神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为人类戏剧艺术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6]
“中国戏”缘何吸引“Z世代”
中国青年报· 2025-10-03 08:48
演出季概况与市场表现 - 中国国家话剧院于上海举办“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历时两个多月,共上演《四世同堂》等5部话剧,完成16场演出 [1] - 演出季重点打造“票根经济”,有效将观剧人流转化为实际消费流,直接拉动了演出日周边商圈的消费活力 [5] - 此次演出季是国话时隔5年重启上海演出季 [1] 核心成功要素与作品分析 - 演出季成功之本在于思想铸魂、艺术传神的精品剧目,5部作品实现了雅俗共赏 [2] - 具体剧目包括:《四世同堂》展现家国同构的宏大叙事;《鼓楼那些事儿》彰显传统文化根脉;《大宅门》凸显历史纵深;《直播开国大典》实现主旋律题材的艺术突破;《北京法源寺》展现精神重量 [2] - 行业专家指出,重大题材的观赏性极其重要,关乎最大程度吸引观众,能满足观众受教育、找乐子或兼得的不同需求 [2] 吸引Z世代与观演关系 - 行业观察到“中国戏”对年轻人极有吸引力,其魅力源于诗意的文本和类似京剧“一桌两椅”的表达形式等中国基因 [2] - 行业认为21世纪戏剧的核心是观演关系,需要避免成为阳春白雪、自娱自乐,而应建立密切又融洽的观演关系 [1] - 在崇尚娱乐的消费环境和碎片化阅读偏好下,行业通过严肃戏剧赢得尊严与尊崇,为21世纪的中国戏剧增添了吸引Z世代的活力 [3] 行业传承与发展方向 - 行业面临如何留下属于21世纪经典的考验,需要一代代创作者的接力传承,例如《北京法源寺》有望成为像《茶馆》一样的长期保留剧目 [3] - 行业需要到历史的纵深里重新审视中国话剧的百余年发展,思考未来方向 [3] - 未来发展目标包括用中国戏剧的自主体系对接世界,在国际文化大都市展示更多精品剧目 [5] 战略合作与文化影响 - 演出季实现了京沪双城文化血脉的连接,旨在以上海为平台检验国家话剧院艺术理念的普适性与当代性,实现京派与海派文化的深度对话 [4] - 通过移动性文化空间,演出使上海的城市空间获得了新的能量和共鸣,观众在体验戏剧的同时也在接触跨地域的文化记忆和国家叙事 [4][5] - “国话·上海演出季”品牌由2003年的“演出周”发展而来,并于2014年更名后持续6年,今年重启 [5]
“国话·上海演出季”落幕
解放日报· 2025-09-30 09:54
演出季核心表现 - 中国国家话剧院在上海举办“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历时两个多月,共上演《四世同堂》等五部精品话剧,演出16场 [1] - 演出市场反响热烈,前三轮开票场次均迅速售罄,整体上座率高达97.8% [1] - 线上曝光量达到2.8亿,显示出广泛的公众关注度 [1] 行业意义与影响 - 此次演出季是公司时隔5年重启上海演出季,被视为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事件 [1] - 活动标志着中国话剧的金字招牌在中国话剧发源地上海再度闪耀 [1] - 公司作为承载中国戏剧发展使命的国家队,与正加紧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上海交汇碰撞 [1] 相关活动 - 公司联合文汇报社等机构举办了专家研讨论坛,探讨经典新生与中国式演剧观等议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