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
搜索文档
“中国戏”缘何吸引“Z世代”
中国青年报· 2025-10-03 08:48
演出季概况与市场表现 - 中国国家话剧院于上海举办“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历时两个多月,共上演《四世同堂》等5部话剧,完成16场演出 [1] - 演出季重点打造“票根经济”,有效将观剧人流转化为实际消费流,直接拉动了演出日周边商圈的消费活力 [5] - 此次演出季是国话时隔5年重启上海演出季 [1] 核心成功要素与作品分析 - 演出季成功之本在于思想铸魂、艺术传神的精品剧目,5部作品实现了雅俗共赏 [2] - 具体剧目包括:《四世同堂》展现家国同构的宏大叙事;《鼓楼那些事儿》彰显传统文化根脉;《大宅门》凸显历史纵深;《直播开国大典》实现主旋律题材的艺术突破;《北京法源寺》展现精神重量 [2] - 行业专家指出,重大题材的观赏性极其重要,关乎最大程度吸引观众,能满足观众受教育、找乐子或兼得的不同需求 [2] 吸引Z世代与观演关系 - 行业观察到“中国戏”对年轻人极有吸引力,其魅力源于诗意的文本和类似京剧“一桌两椅”的表达形式等中国基因 [2] - 行业认为21世纪戏剧的核心是观演关系,需要避免成为阳春白雪、自娱自乐,而应建立密切又融洽的观演关系 [1] - 在崇尚娱乐的消费环境和碎片化阅读偏好下,行业通过严肃戏剧赢得尊严与尊崇,为21世纪的中国戏剧增添了吸引Z世代的活力 [3] 行业传承与发展方向 - 行业面临如何留下属于21世纪经典的考验,需要一代代创作者的接力传承,例如《北京法源寺》有望成为像《茶馆》一样的长期保留剧目 [3] - 行业需要到历史的纵深里重新审视中国话剧的百余年发展,思考未来方向 [3] - 未来发展目标包括用中国戏剧的自主体系对接世界,在国际文化大都市展示更多精品剧目 [5] 战略合作与文化影响 - 演出季实现了京沪双城文化血脉的连接,旨在以上海为平台检验国家话剧院艺术理念的普适性与当代性,实现京派与海派文化的深度对话 [4] - 通过移动性文化空间,演出使上海的城市空间获得了新的能量和共鸣,观众在体验戏剧的同时也在接触跨地域的文化记忆和国家叙事 [4][5] - “国话·上海演出季”品牌由2003年的“演出周”发展而来,并于2014年更名后持续6年,今年重启 [5]
71岁陈佩斯,回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2 00:34
陈佩斯回归电影行业 - 71岁的陈佩斯以导演兼主演身份携新作《戏台》回归大银幕 暌违电影行业30余年 [1][5] - 电影工业发生根本性变革 从胶片到数字摄影 从单一机位到多机位摄像 灯光系统与现场布置全面升级 [6][7] - 陈佩斯以"求知学徒"姿态重新学习新技术 与摄影师反复探讨镜头运用与场景切换 [1][6] 《戏台》电影创作特点 - 影片改编自同名话剧 话剧版自2015年首演以来演出超360场 豆瓣评分9.0 [1][8] - 陈佩斯为演员准备8页导演手记 涵盖电影背景 风格定位 角色塑造 喜剧架构因果关系及笑点铺垫 [12][14] - 创作坚持"戏比天大"理念 对表演细节要求苛刻 包括台词节奏和眼神快慢的精准把控 [1][20] 《戏台》市场表现 - 票房已突破2.7亿元 最新预测票房涨至近6亿元 成为暑期档黑马 [3] - 影片无流量明星和大IP加持 凭借扎实剧本和严密结构在竞争激烈的暑期档脱颖而出 [3] - 吸引大量白发观众 深夜场次上座率较高 但"凌晨三点幽灵场"传闻被片方辟谣 [3] 陈佩斯的创作理念 - 强调喜剧创作依赖结构 多余内容会影响整体风格 需严格把控 [9] - 通过技术技巧构建喜剧逻辑 发现技巧的兴奋感是持续创作的动力 [16] - 多重身份切换自如 导演时做好功课引导演员 表演时给予充分时间进入角色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