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宅门》
icon
搜索文档
让话剧艺术更好承载中华文明特质(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42
中国式演剧观的核心内涵 - 中国式演剧观的核心是观演关系,凝结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蕴与审美智慧,承载着表演者的理念、方法和程式以及观演者的接受度、理解度和习惯性 [1] - 其提出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旨在让源自西方的话剧艺术更好地承载中华文明特质 [1] - 中国式演剧观具有广博的包容性、鲜明的独特性、极大的开放度和严苛的规矩传承,特点是观演交融、表达一体、丰富自由、简洁明确 [2] 历史传承与演变 - 中国演剧观的历史可上溯至先秦的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经宋金院本、宋元南戏而臻于元杂剧、明传奇之盛,到600余年前诞生的昆曲、200多年前形成的京剧 [2] - 20世纪50年代戏剧界开始“话剧民族化”和“中国学派”的探索,改革开放后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近半个世纪的进程凸显了坚定文化自信之必然 [3] - 传统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 [4] 思想内涵与美学风格 - 中国式演剧观以儒家“明德”“义理”为精神底色,融合道家“虚静”“自然”、禅宗“境界”的哲学思辨,形成寓教于乐、亦庄亦谐的美学风格 [3] - 中华传统美学讲求意境、格局,写意精神和游戏精神交织,可变性和流动性兼备,是重要的审美精神 [3] - 通过如《铡美案》《红鬃烈马》《四郎探母》等故事生动演绎悲欢离合,深刻讨论伦理道德,让观众体会中国道德精神 [3] 艺术表达与创作方法 - 中国戏剧融合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写意、虚拟、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塑造了“以形写神、意蕴为先”的艺术特征 [4] - 传统绘画“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的理念使中国戏剧在有限舞台中展现无限意境,体现出高度智慧 [4] - 创作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素材和灵感,对历史上的优秀经典作品有了解、善转译,将历史转化为具有当代审美特质的舞台叙事 [4] 新时代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 进入新时代,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了《生死场》《四世同堂》《大宅门》《青蛇》等传统历史题材及《谷文昌》《抗战中的文艺》等现当代题材作品 [5] - 主创团队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资源入手,在中国表演艺术的千年脉络里寻找当代答案,从传统戏曲的活态传承中汲取灵感,实现了舞台艺术的创新创造 [5] - 剧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剧方法论,“两个结合”的提出为构建中国式演剧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时代机遇 [5] 未来发展方向与文化立场 - 未来需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理论构建与体系化阐述,使中国式演剧观在世界戏剧对话中产生更大影响 [6] - 要努力辐射影视剧等其他文艺创作,以独立自主的艺术态度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引领世界艺术潮流 [6] - 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人类戏剧文明成果,用弘扬中国精神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为人类戏剧艺术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6]
“中国戏”缘何吸引“Z世代”
中国青年报· 2025-10-03 08:48
演出季概况与市场表现 - 中国国家话剧院于上海举办“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历时两个多月,共上演《四世同堂》等5部话剧,完成16场演出 [1] - 演出季重点打造“票根经济”,有效将观剧人流转化为实际消费流,直接拉动了演出日周边商圈的消费活力 [5] - 此次演出季是国话时隔5年重启上海演出季 [1] 核心成功要素与作品分析 - 演出季成功之本在于思想铸魂、艺术传神的精品剧目,5部作品实现了雅俗共赏 [2] - 具体剧目包括:《四世同堂》展现家国同构的宏大叙事;《鼓楼那些事儿》彰显传统文化根脉;《大宅门》凸显历史纵深;《直播开国大典》实现主旋律题材的艺术突破;《北京法源寺》展现精神重量 [2] - 行业专家指出,重大题材的观赏性极其重要,关乎最大程度吸引观众,能满足观众受教育、找乐子或兼得的不同需求 [2] 吸引Z世代与观演关系 - 行业观察到“中国戏”对年轻人极有吸引力,其魅力源于诗意的文本和类似京剧“一桌两椅”的表达形式等中国基因 [2] - 行业认为21世纪戏剧的核心是观演关系,需要避免成为阳春白雪、自娱自乐,而应建立密切又融洽的观演关系 [1] - 在崇尚娱乐的消费环境和碎片化阅读偏好下,行业通过严肃戏剧赢得尊严与尊崇,为21世纪的中国戏剧增添了吸引Z世代的活力 [3] 行业传承与发展方向 - 行业面临如何留下属于21世纪经典的考验,需要一代代创作者的接力传承,例如《北京法源寺》有望成为像《茶馆》一样的长期保留剧目 [3] - 行业需要到历史的纵深里重新审视中国话剧的百余年发展,思考未来方向 [3] - 未来发展目标包括用中国戏剧的自主体系对接世界,在国际文化大都市展示更多精品剧目 [5] 战略合作与文化影响 - 演出季实现了京沪双城文化血脉的连接,旨在以上海为平台检验国家话剧院艺术理念的普适性与当代性,实现京派与海派文化的深度对话 [4] - 通过移动性文化空间,演出使上海的城市空间获得了新的能量和共鸣,观众在体验戏剧的同时也在接触跨地域的文化记忆和国家叙事 [4][5] - “国话·上海演出季”品牌由2003年的“演出周”发展而来,并于2014年更名后持续6年,今年重启 [5]
“国话·上海演出季”落幕
解放日报· 2025-09-30 09:54
演出季核心表现 - 中国国家话剧院在上海举办“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历时两个多月,共上演《四世同堂》等五部精品话剧,演出16场 [1] - 演出市场反响热烈,前三轮开票场次均迅速售罄,整体上座率高达97.8% [1] - 线上曝光量达到2.8亿,显示出广泛的公众关注度 [1] 行业意义与影响 - 此次演出季是公司时隔5年重启上海演出季,被视为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事件 [1] - 活动标志着中国话剧的金字招牌在中国话剧发源地上海再度闪耀 [1] - 公司作为承载中国戏剧发展使命的国家队,与正加紧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上海交汇碰撞 [1] 相关活动 - 公司联合文汇报社等机构举办了专家研讨论坛,探讨经典新生与中国式演剧观等议题 [1]
朱媛媛,也是一位连吼带叫、天天催孩子写作业的普通妈妈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1 15:04
演艺生涯成就 - 凭借《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李云芳"一角斩获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观众最喜爱女主角奖及第十届北京市电视艺术春燕奖优秀女主角奖 [4] - 在《我的姐姐》中凭借对姑妈的隐忍诠释连续拿下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和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4] - 成为同时囊括金鸡奖最佳女主、最佳女配和百花奖最佳女配的"大满贯"演员 [4] 话剧舞台表现 - 在话剧《大宅门》中一人分饰黄春、杨九红、李香秀三个经典角色 [4] - 导演郭宝昌曾赞叹其站在镜头前就与角色浑然一体的功力在业内罕见 [4] 影视作品与角色塑造 - 在《家有九凤》里把"七凤"的泼辣刻画得入木三分 [4] - 在《孙中山》中将宋庆龄的端庄优雅展现得恰到好处 [4] - 离世前刚完成电视剧《造城者》的拍摄并参与宣传 [4] 个人生活与家庭 - 与大学同窗辛柏青携手走过14年爱情长跑于2006年步入婚姻殿堂育有一女 [5] - 在金鸡奖颁奖台上分享《我的姐姐》拍摄于女儿"小升初"假期的经历 [5] - 通过获奖向女儿证明自我价值并展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 [5][7] 行业影响与情感共鸣 - 在颁奖台上分享的朴实话语引发同为家长的记者情感共鸣 [7] - 其坚韧与温暖的形象成为行业内外温暖而深刻的回忆 [8]
著名演员朱媛媛去世
券商中国· 2025-05-21 12:04
朱媛媛生平与艺术成就 - 朱媛媛同志生于1974年3月 江苏无锡人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将全部热忱奉献给舞台和影视艺术事业 从业二十八载 [5] - 在中国国家话剧院期间 参演《思凡》《四世同堂》等经典话剧 塑造多个灵魂角色 同时通过《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海洋天堂》等影视作品刻画动人形象 [5] - 荣获中国电视金鹰奖 上海影评人奖等国家级荣誉 以卓越表演艺术成就诠释德艺双馨内涵 [5] 艺术贡献与行业影响 - 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杰出代表 秉持"戏比天大"信念 在话剧《狂飙》中展现表演艺术者的纯粹担当 在《理查三世》中体现中国演员国际视野 [5] - 通过《红尘》演绎女性坚韧 在《大宅门》中一人分饰三角 展现卓越演技与艺术多样性 [5] - 艺术足迹丈量中国戏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探索之路 生命光芒辉映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征程 [5] 行业反响与纪念 - 中国国家话剧院认定其病逝使中国戏剧界 影视界痛失栋梁 观众失去挚友 [6] - 其艺术精神如"戏骨丹心"将被剧院全体同事传承 激励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前行 [6] - 中国国家话剧院呼吁以艺术之名纪念这位用生命点亮舞台的表演艺术家 愿其艺术生命在观众记忆中永续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