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语言动作端到端模型(VLA)

搜索文档
具身智能 “成长”的三大烦恼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4 21:07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展 - 人形机器人产业化进展飞速,从春晚表演到半程马拉松赛事引发广泛关注[1] - 具身智能技术突破是关键,大语言模型(LLM)、视觉语言模型(VLM)和视觉语言动作端到端模型(VLA)显著提升交互感知和泛化能力[1] - 行业面临数据采集、机器人形态应用和大小脑融合等挑战[1] 具身智能发展阶段 - 具身智能概念1950年提出,近年成为科技热点,被定义为能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2] - 当前具身智能模型已具备小范围场景行为复现能力,但力触动作和多指协同仍困难[3] - 泛化能力主要来自视觉语言模型,动作轨迹缺乏泛化性,依赖训练数据[3] 数据采集解决方案 - 行业面临三维数据采集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3] - 跨维智能采用3D生成式AI的Sim2Real仿真解决数据需求[4] - 智元机器人采用真机数据采集模式,年完成亿级数据采集,发布GO-1模型实现小样本泛化[4] 机器人形态发展 - 机器人发展经历工业自动化、大模型和端到端大模型三个阶段,不同架构各有优势[6] - 端到端大模型融合多模态输入与动作输出,提升决策效率,加速人形机器人发展[6] - 人形机器人不等于具身智能,但仍是最大需求者和挑战者[7] 非人形机器人应用 - 非人形机器人在垂直领域更具效率优势,如跨维智能DexVerse引擎在30余行业批量应用,精度超99.9%[8] - 中间态机器人(轮式、双臂等)可在工业、应急等场景承担任务,为具身智能公司提供营收[7] 大小脑融合技术 - 通用人形机器人本体分大脑、小脑和肢体三部分,独立系统导致通讯延迟[9] - 英特尔和东土科技提出大小脑融合方案,采用单一芯片架构降低成本[9][10] - 大小脑融合面临实时控制(1毫秒内完成99%任务)和动态计算负载等挑战[10] 技术路线融合趋势 - 厂商技术路线分化,有的聚焦大脑(场景化落地),有的专注小脑(高精度运动控制)[12] - 市场需求将推动两种技术路线融合,要求机器人兼具智能交互和灵活动作能力[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