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保卫战

搜索文档
“理财刺客”横行,30万亿财富保卫战亟待制度补丁
第一财经· 2025-06-19 14:52
行业现状 - 银行理财产品宣传收益与实际收益严重不符,部分产品宣传年化收益率高达4%,实际收益率不足一半[1] - 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通过标高收益率、"壳产品"循环发行等手段诱导投资者,初期推高收益率至3%~4%,吸引资金后迅速回落[1] - 理财产品收益率展示存在"多轨并行"乱象,如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2.59%与近一月年化1.95%差异显著,新发产品收益率从11%骤降至-1.03%[2] 问题根源 - 信息披露机制缺乏统一标准,业绩比较基准、成立以来年化等指标未规范协调[3] - 理财产品备案制催生"重发行轻管理"生态,2024年新发产品超3万只,为公募基金发行量的26倍[3] - 部分机构违背资管新规精神,通过新发产品变相实现"承诺收益",损害净值化转型与市场公平[3] 监管动态 - 2024年8月金融监管部门通报理财子公司"年化收益率展示虚高"问题,12月要求不得违规操作及夸大宣传[4] - 《银行保险机构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拟规范产品生命周期信息披露[4] 改革建议 - 引入动态收益披露基准,强制展示近3个月滚动年化收益率等指标[5] - 重构业绩比较基准体系,以市场指数(如债券指数)替代易操纵的数值或区间基准[6] - 强化异常波动监控,识别"收益腾挪"等违规操作,控制发行数量与频率抑制恶性竞争[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