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周期投资

搜索文档
LP心声:以后只会投“这类GP”
FOFWEEKLY· 2025-09-24 18:10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一级市场正处于信心重建与范式重塑的关键节点,投资机构的信心源于对产业规律的深刻理解、对资金属性的清醒认知以及对跨周期能力的持续构建 [3][6] - 市场上资金充裕,但只会流向策略清晰、业绩优秀的管理人,行业正回归本质、强调专业、拒绝浮躁的新时代 [5][6] - 真正的信心并非源于市场周期波动,而是来自深度产业认知、全球资源整合与长期资金匹配,未来属于真正创造价值的机构 [6][25][27] LP眼中的耐心资本 - 保险资金天然是耐心资本,投资策略需匹配资金属性,关注跨产业周期轮动,在硬科技时代聚焦产业链投资,并采取P+S策略及投资稳定现金流的并购机会以控制风险 [9] - 招商局资本作为以金融为主业的驻港央企,管理规模约2000亿元,投资主线围绕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科技安全等领域的迫切需求,退出节奏加快体现运营效能 [10] - 地方性投资平台调整策略,不再过度强调行业比较,而是聚焦“硬科技”主线并与本地产业协同,同时重视并购重组和S基金等多元退出与投资机会 [11] 跨区域布局与技术穿越周期 - 机构优势在于全球化布局与跨区域洞察,能更早感知趋势,例如三年前投资核聚变企业,如今已成为国家与地方重点布局方向,信心源于长期布局与深耕 [13][14] - 股权投资属长周期金融产品,基金期限多为8-10年以上,需长期陪伴企业成长而非因短期市场波动或IPO收紧提前退出,足够时长足以穿越经济周期、把握产业周期 [14] - 半导体产业长期趋势向好,过去五十余年市场规模保持上升趋势,年增长率与全球GDP增长关联,投资逻辑清晰,关键在于基金退出时机与时间点的规划 [15][16] 退出策略与流动性重构 - 长期资金供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来源,保险资金、养老金和金融机构资金等可从市场化角度推动股权投资发展,行业需要良性顺畅的退出渠道以实现LP的持续支持 [18] - 当前市场上超过85%甚至90%的LP资金来源于政府或政府出资平台,结构不均衡,期待金融机构获更多政策支持,S基金策略将迎来爆发,股权投资存量规模已超过10万亿元 [18][19] - A股IPO排队企业289家,港股234家,按当前发行速度完全消化需约两年半,退出压力显著,S基金和并购重组在未来两三年将成为重要退出方向 [20][21] - 健康良性的人民币市场应有超一半资金来自市场化LP,基金规模与回报往往呈反比,推动设立大型S基金(规模可达数百亿甚至上千亿)比追求超大规模基金更有效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