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培养
搜索文档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褚驰恒:探索跨学科培养新模式 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新浪证券· 2025-10-18 12:10
专题: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首届绿色产业与可持续消费博览会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市黄浦区世博园区召开。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由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GDO)与新浪集团联合主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基金会(IFRS Foundation)北京办公室协办,新浪财经与世界绿色设计组织北京代表处承办,上海市黄 浦区人民政府支持。 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褚驰恒教授指出,传统多专业修读模式存在学分压力过大等弊端。 为此,浙江大学进行了创新尝试,采用"30+30+30"的学分分配模式,让学生分别修读工程、AI科学、 经济学等不同领域的核心课程,同时为学生提供在不同实验室开展短期研究的机会,助力其在跨学科交 流中明确研究方向与职业规划。 褚驰恒教授表示,这种跨学科的创新培养模式,既能高效培育复合型人才,又能汇聚不同背景的学生与 科研力量,为解决当下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挑战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王珂 在《可持续理念如何融入高等教育与未来人才培养体系》议题中,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院长褚驰 恒出席圆桌论坛。 褚驰恒教授介绍,浙江大学自2021年参与全球大学领导的203 ...
“天坑”专业大翻身?这些领域成香饽饽
第一财经· 2025-06-26 10:39
天坑专业就业前景改善 - 曾被戏称为"天坑专业"的生化环材(生物、化学、环境、材料)就业率和起薪已跻身前列,材料类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进入本科主要专业类前十[1][2] - 2024届理学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6115元,应用化学专业达6217元,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工作相关度和就业满意度均为87%[4][5] - 2023届材料类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6474元,较五年前提升近1200元,为起薪增幅第三高的专业[7] 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需求 - 2024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达7.8万亿元,同比增长13.5%,教育部新增21个工科专业中6个与材料创新直接相关[5] - 2024年我国药企完成94笔license-out交易,总金额519亿美元,同比增长26%,AI制药、合成生物等领域发展带来就业机会[3] - 北京科技大学开设首个材料智能技术本科专业,推动材料研发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6] 跨学科培养成为趋势 - 复旦大学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全部采用跨学科培养模式,本研融通,院长由顶尖科学家担任[10] - 人工智能专业2024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6546元,进入收入前50位专业,78%从业者需研究生学历[9] - 2025年本科专业目录新增29种专业,包括智能分子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强化"四新"建设引领[11] 专业应用场景扩展 - 功能化介孔材料应用广泛,涵盖催化剂、电池、生物医疗及化妆品等领域[4] - 东华大学在智能穿戴、智能纤维领域取得成果,材料学院近年本科和研究生基本全员就业[7] - 集成电路等专业需要光学、材料学等多学科协作,高校推进专业化学院设置[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