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工科
icon
搜索文档
南开“新工科”升级再出发
中国青年报· 2025-10-14 10:17
南开大学新工科建设战略 - 南开大学新工科建设是一次深刻的教育范式革新,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产业实际问题为导向,打破学科壁垒,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1] - 新工科建设深刻契合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时代需求,旨在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亟需大批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1] 学科专业布局与体系 - 新工科建设在专业布局上靶向发力,增设与国家急需学科领域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高度契合的学科专业,实现教育与前沿技术、行业需求精准匹配 [2] - 学校新增人工智能、计算机、光电信息3个新工科卓越班,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 [2] - 学校在工学门类下布局建设一级学科10个、专业学位类别6个、工学本科专业18个,覆盖多个前沿方向,构建起多元协同的新工科专业体系 [2] - 新工科建设的核心支撑源于数学、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实力和面向前沿的交叉学科布局,形成理科引领、工科突破的独特学科生态 [2] 学科交叉融合与平台建设 - 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工科建设的核心驱动力,学校作为教育部首批16个学科交叉中心试点建设单位,重点推进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建设 [3] - 学校拥有包括特种化学电源、光伏材料与电池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各类理工科科研平台90余个,为跨学科工科团队打造集中攻关平台 [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新设立的卓越班实行本研贯通培养,全程导师领航,学生全部纳入新时代优秀青年人才后备计划,可提前加入课题组进行项目实践 [4] - 学校打破传统工科培养壁垒,推动本硕博一贯制培养,实现高阶课程有效衔接,开设专业+微专业课程体系 [5] - 卓越工程师学院创设一二三四培养新范式,通过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双轮驱动,打破学科、校企、校际界限 [5] 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 - 新工科建设成效体现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上,创新攻关路径包括主动发现行业新问题、催生战略新产业 [6] - 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赵新团队承担的国家重大仪器专项面向脑科学研究的机器人化膜片钳系统研制已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6] - 有机新物质创造前沿科学中心教授张振杰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的吨级量产 [7] - 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程明明教授团队的基于对焦任务的显著性检测技术被华为评为全球18个优秀技术合作项目之一 [7] - 学校全面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横向科研和成果转化等对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的考核权重,形成人才培育-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7] 重大技术突破 - 南开大学聚变智能实验室助力玄龙-50U球形环氢硼聚变装置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百万安培(兆安)氢硼等离子体放电 [1]
师范院校“改行”教AI,到底靠不靠谱?
36氪· 2025-09-23 10:45
师范院校AI专业发展现状 - 全国已有621所高校成功通过人工智能专业的备案或审批,至少93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7][9] - 近期陕西师范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南宁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多所师范类高校相继成立人工智能学院[1][2] - 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双一流"师范名校早在教育部增设人工智能专业之初就已抢先布局[3] 政策与行业背景 - 教育部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仅一年时间就有十多所师范类高校新增了人工智能专业[4] - 2025年4月,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新增29种专业包括人工智能教育等AI赋能方向[16] - 202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加强学科建设[16] 师范院校AI专业面临的挑战 - 师范院校以人文社科为主,理工科基础相对薄弱,其人工智能专业在全国排名中仅处于中上游位置[19][25][26] - 师资力量存在显著差距,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由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担任院长,而师范院校师资总体实力稍显逊色[28][29] - 经费投入差距明显,陕西师范大学2024年度收入约27.77亿元,财政拨款占比65.41%,而清华大学收入高达约260亿元,财政拨款占比仅20%左右[33] 市场机遇与就业前景 - 国内AI人才缺口已超500万,技术类人才极为紧缺[36] - 2025年人工智能专业本科相关招聘职位33692个,较2024年上涨39%,平均月薪为25.0K,其中20-50K月薪群体占比达50.5%[36][37] - 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2024届本科毕业生93名,66.67%选择升学,其中国内升学占比88.71%,双一流高校及重点科研院所深造率为98.18%[40] 差异化竞争策略 - 师范院校应立足教育特色,推动AI与教育深度融合,开辟"AI+X"的特色航道,而非简单模仿顶尖理工科院校的培养模式[41][45] - 企业招聘更看重个人能力,包括技术实践水平、项目经验和工程能力等,学历并非决定因素[42][43] - 华东师范大学正在打造AI智能体生态平台'云知师AI',通过AI辅助备课、生成教案、共享资源,减少教师重复劳动[41]
预算1.03亿元!天津大学近期大批仪器采购意向
仪器信息网· 2025-09-17 11:58
文章核心观点 - 天津大学发布45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预算总额达1.03亿元人民币,预计采购时间为2025年8月至9月 [2][3] 采购概况 - 采购意向共包含45项仪器设备,预算总额为1.03亿元 [2] - 采购计划预计于2025年8月至9月执行 [3] 主要采购设备清单及预算 - **纳米细胞分析仪**:预算170万元,用于环境微生物学教学科研,具备至少7参数检测能力 [8] - **智慧实验室管理系统**:预算170万元,实现物联网设备智能化管理 [8] - **热激励去极化电流和高低温数字电桥多功能测试系统**:预算595万元,包含5套测试系统,支持-160℃至1000℃温度范围测试 [8] - **桌面式扫描电子显微镜**:预算220万元,采购2台,用于本科生教学实践 [8] - **机器人动力学自平衡控制系统**:预算110万元,集成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 [8] - **化工流程创新设计装置**:预算110万元,用于提高化学工程教育实践性 [8] -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气质联用仪**:预算150万元,用于环境污染物分析教学 [9] - **智慧机器混合虚拟现实综合实验系统**:预算162万元,支持虚拟仿真教学 [9] - **材料连接过程高速图像光电采集系统**:预算100万元,用于材料加工教学 [9] - **多模态神经信号采集系统**:预算108万元,用于神经环路功能研究 [9] - **智能传感器薄膜沉积与刻蚀系统**:预算298万元,用于传感器薄膜制备 [9] - **智慧能源与智能系统虚实结合实验系统**:预算148万元,支持新能源发电实验 [9] - **磁光克尔显微系统**:预算208万元,用于磁性材料研究 [9] - **机器人3D线激光测量实验平台**:预算118万元,集成机器人控制与激光加工技术 [10] - **新型模拟电力系统**:预算425万元,涵盖新能源发电技术 [10] - **虚拟现实催化裂化过程体验装置**:预算130万元,模拟化工生产过程 [10] - **LED屏幕**:预算700万元,作为AI虚拟云数字孪生平台显示设备 [10] - **施工机械作业性能监测设备**:预算170万元,用于水利工程智能感知实验 [10] - **拉扭复合动态疲劳智能试验机**:预算151万元,采购2台用于材料力学测试 [10] - **X射线三维显微成像系统**:预算290万元,用于软包锂电池无损检测 [10] - **PBL虚拟仿真解剖系统**:预算115万元,用于临床医学解剖教学 [10] - **超高真空激光脉冲沉积系统**:预算203万元,用于功能薄膜制备 [11] - **云端智控精密精馏实验装置**:预算120万元,支持远程操作实验 [11] - **化工过程安全智能培训装置**:预算195万元,集成VR/AR技术 [11] - **AI+智慧虚实互联综合实验装置**:预算150万元,培养复杂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11] - **增材制造智能化协作系统**:预算170万元,包含金属和非金属增材制造系统 [11] - **人机融合决策实训平台**:预算127万元,提供接近真实的驾驶体验 [11] - **空间多参量智能检测系统**:预算120万元,结合三坐标测量仪与工业机器人 [11] -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预算112万元,用于环境污染物监测 [12] - **智能化污水处理实操教具系统**:预算100万元,采用数字孪生技术 [12] - **机器人脑机交互教学实践平台**:预算629万元,支持神经电生理采集与调控 [12] - **复合型多智能体集群协同系统**:预算172万元,包含6套机器人平台 [13] - **原位微尺度力学测试仪**:预算170万元,用于扫描电镜内微观力学测试 [14] - **半导体芯片制备工艺精密测量与仪器实践教学平台**:预算198万元,覆盖晶圆测量等多个关键领域 [14] - **多功能机构创新设计实践平台**:预算290万元,可搭建1至6轴工业机器人 [15] - **多功能原粒度催化剂自动化评价系统**:预算181万元,支持非均相催化反应研究 [16] - **国产化物联网教学实训平台**:预算450万元,用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类课程实践 [16] - **三联智能电磁控制式振动三轴仪**:预算110万元,可进行高频动态应力试验 [16] - **高功率激光焊接/熔覆系统**:预算160万元,促进材料加工知识理解 [16] - **单细胞原位空间蛋白组表型分析仪**:预算503万元,实现单张切片100种以上蛋白检测 [16] - **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机**:预算169万元,支持6英寸样品刻蚀 [16] - **模块化智能生产系统**:预算100万元,模拟工业场景生产过程 [17] - **智慧化学分子表征与成像系统**:预算未明确,包含多通道原位高分辨质谱成像系统等设备 [19] - **海洋工程智能数字化教学系统**:预算240万元,包含国产深海油气厚壁钢管焊接设备 [19] - **未来科技驱动模型创新展示装置**:预算105万元,运用VR/AR技术展示化工流程 [19] 设备技术特点 - **纳米细胞分析仪**:基于流式细胞术原理,配备488nm和638nm固态激光器,检测粒径、浓度等信息 [4][8] - **凝胶色谱系统**:基于分子尺寸差异实现分离,用于高分子材料和生物医药分析 [5] - **桌面式扫描电子显微镜**:体积为传统大型SEM的1/5至1/10,可直接放置于实验室桌面 [6] - **热激励去极化电流和高低温数字电桥多功能测试系统**:电流测量精度达0.1fA(1e-16A) [8] - **X射线三维显微成像系统**:最小分辨率≤2μm,最大样品尺寸直径300mm×高300mm [10] - **原位微尺度力学测试仪**:压痕深度≥20μm,最大载荷≥20mN,共振频率≥700Hz [14] 采购背景与目标 - 采购旨在满足教学科研需求,提升学科竞争力,支持新工科建设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8][9][20][23][24][25] - 天津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在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具有领先优势 [20]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我国完成高校20%学科专业调整
新华社· 2025-08-28 22:16
学科专业调整总体进展 - 全国高校优化调整约20%学科专业布点 目标已如期实现 [1] - 增设博士点1064个和硕士点2258个 撤销博士点27个和硕士点285个 [1] - 新增本科专业点3715个 撤销和停招6638个 [1] - 高职新增专业点1.2万个 撤销专业点8200余个 [1] 学科专业调整方向与重点领域 - 调整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 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 [2] - 新设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区域国别等新兴学科专业 [2] - 增设国际邮轮管理、健康与医疗保障等29种本科专业 [2] - 面向低空经济领域打破学位授权审核限制 支持高校设置目录外学科 [2] - 面向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6个先进制造业领域启动高技能人才集群培养计划 [2] 学科专业调整机制与试点 - 18个省份和97所高校报送290份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机制改革试点任务书 [2] - 建立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 [5] - 加快建设国家人才供需对接大数据平台 目前已进入试运行阶段 [5] 学科专业调整的驱动因素 - 产业升级加快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需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3] - 产业人才队伍存在重点领域人才数量不足、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不足、高技能人才不足情况 [3] - 调整学科专业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大举措 [3] 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实践案例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挥学科集群优势 构建低空技术与工程学科本博贯通培养体系 [4] - 高校通过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直面新领域关键技术问题 [4] 学科专业质量保障与未来规划 - 学科专业设置需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具备成熟学科基础条件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5] - 实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 提升与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发展的匹配度 [5] - 促进改革成果转化应用 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5]
从“链”与“炼”看“工程师红利”
人民网· 2025-08-25 16:40
工程师规模增长 - 中国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约520万人增长至2020年约1770万人 增幅达240% [1] 人才培养机制 - 通过成立32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设立前沿交叉学科 推进新工科建设实现教育链与人才链贯通 [1] - 采用校企协同订单式培养模式 注重产学研用结合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贯通 [1] 实践能力培养 - 在重大工程项目一线如"江海号"等实战场景中锤炼工程师实战本领 [1] - 在未来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中通过攻克技术难题提升实践能力 [1] 发展现状与需求 - 中国高层次工程师仍存在较大缺口 需要持续扩大人才队伍规模 [1] - 工程师队伍建设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1]
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大洗牌
第一财经· 2025-08-22 00:0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工程教育体系面临需求失配、内涵老化、名称陈旧和能力不适等问题,80%以上学科专业仍基于前三次工业革命需求设立,难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 - 高校需强化工程智能赋能,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转型和内涵升级,以应对新技术和新场景带来的产业变革 [2][3] - 工科专业粗放型设置导致知识碎片化,需转向系统性知识集成和跨学科融合,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3][15] 高校工科教育改革举措 - 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与感知学院、计算机学院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协同为人工智能驱动的科技革命提供人才支撑 [7] - 北京大学将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分拆为工学部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聚焦集成电路和智能技术等前沿领域,强化基础研究与跨学科融合 [7] - 西安交通大学建立8个共享科研平台、30多个研究院和400多个科研基地,通过项目实践课程取代部分实验课,实施问题导向的项目制学习 [7] 课程与教学创新 -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有限元与数值计算》课程采用产学研贯通式教学体系,结合产业需求调整设置,例如与数字孪生技术结合,并将国家级项目转化为课程资源 [8] - 课程引入航空发动机叶片模型、风电诊断技术和动漫义体结构等真实工程案例,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8] - 斯坦福大学要求所有工程学生修满至少36个数学和科学学分,计算机科学专业占本科生总数25%,并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 [8] 专业调整与设置 - 教育部等五部门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20%专业,两年间高校新设本科专业3229个,撤销专业2534个,工学专业调整力度最大 [10][11][14] - 工学新增专业1395个,以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和机械类为主,其中人工智能新增94个、智能建造83个、智能制造工程72个 [14] - 工学撤销专业823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撤销36个、工业设计33个、网络工程32个,传统专业逐步被新兴领域替代 [14] 学科改革方向 - 学科专业改革需从小切口入手,以工科为起点,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形成专业集群 [15] - 推动自上而下的专业设置模式,从系统、整机和应用场景出发,替代传统自下而上的知识堆积方式,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发展 [15] - 教育部将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加强专业交叉融合,提升人才培养对高质量发展的服务能力 [16]
需求失配、能力不适问题凸显 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大洗牌
第一财经· 2025-08-21 22:56
工程教育转型背景 - 中国高校超过80%的学科专业为前三次工业革命产物 存在需求失配、内涵老化、名称陈旧和能力不适等问题 [1] - 传统工科教育理念过度专业化 导致人才知识面窄、人文底蕴和创新能力不足 难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 [1] - 人工智能赋能学科转型发展和内涵升级成为行业共识 学科间"高墙"正被打破 [1] 工科专业设置问题 - 工科专业按工业门类细分的技术支撑体系设置 不符合现代工程科技从应用侧突破的特点 [2] - 传统细分模式易导致知识碎片化 稀释教育资源和弱化知识集成性 [2] - 创新人才培养更强调系统性知识规律 需改变粗放型专业设置方式 [2] 高校改革实践案例 - 上海交通大学2024年2月新成立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与感知学院、计算机学院和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与人工智能学院协同支撑科技革命 [3] - 北京大学将信息与工程科学部分拆为工学部与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部 聚焦集成电路和智能技术等前沿领域 [3] - 西安交通大学建立8个共享科研平台、30多个研究院和400多个科研基地 改革本科教学体系 [3] 课程与教学创新 - 西安交通大学《工程有限元与数值计算》课程采用产学研贯通式教学体系 新增智能制造专业并与数字孪生技术结合 [4] - 课程引入航空发动机叶片模型、风电诊断技术等国家级项目转化内容 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 - 斯坦福大学要求所有工程学生修满至少36个数学和科学学分 计算机科学专业占本科生总数25% [4] 专业调整数据 - 2023-2024年高校新设本科专业3229个 撤销专业2534个 创历史新高 [5][9] - 工学专业新增1395个 撤销823个 调整力度最大 [9] - 人工智能专业新增94个 智能建造新增83个 智能制造工程新增72个 [9][10]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撤销36个 工业设计撤销33个 网络工程撤销32个 [9][10] 专业调整方向 - 新增专业聚焦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和机械类 涉及人工智能、新能源、大数据、机器人等领域 [9] - 撤销专业以机械类、电子信息类为主 包括测控仪器、生物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 [9][10] - 改革倡导设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大类专业集群 [12] 政策引导与未来方向 - 教育部提出2025年前优化调整20%专业 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5][12] - 专业设置突出高质量发展逻辑 加强教育系统与行业部门联动 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 [13] - 鼓励从系统、整机和产业新业态出发向下梳理专业方向 促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发展 [12]
高考分数线赶超985,新型研究型大学“八小龙”火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15:36
新型研究型大学崛起 - 八所新型研究型大学("高校八小龙")最低投档分超过部分985高校 甚至接近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山大学等顶尖名校[1] - 福耀科技大学首次招生在河南录取最高分683分(全省857名)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分数线656分(与浙江大学仅差2分) 西湖大学在浙江录取多名680分以上考生[1] - 深圳理工大学 南方科技大学在广东分数线超过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等传统985院校[1] 高分数线驱动因素 - 招生规模"少而精":南方科技大学在广东仅招38人 对比中山大学2500人 小规模招生导致分数区间集中[1] - 专业设置前沿:聚焦新工科领域如智能制造工程 车辆工程 材料科学 福耀科技大学与一汽 赛力斯共建实验室 宁波东方理工与中芯国际深度合作[2] - 培养模式创新:深圳理工要求学生每年实验室时间超100天 大一接触6个领域实验室 福耀科技大学实行本科生"双导师制"(学术导师+科研导师)[2] 行业影响与争议 - 新型大学尚未有毕业生 部分考生持观望态度 家长担忧非985/211学历认可度及企业办学资金持续性[2] - 培养定位差异:曹德旺提出"从工程师做起"的办学理念 这些院校致力于成为"工程师摇篮"[3] - 对高等教育生态产生鲶鱼效应 推动传统高校改革[2]
高考分数线赶超985,新型研究型大学“八小龙”火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14:18
核心观点 - 八所新型研究型大学(高校八小龙)最低投档分数超过多所传统985高校 甚至直接挑战浙江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山大学等顶尖名校 反映高等教育格局出现新变化 [1][2] 招生表现 - 福耀科技大学首次招生即取得显著成绩 在河南录取最高分683分 对应全省排名857名 [1] -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分数线达656分 与浙江大学仅差2分 [1] - 西湖大学在浙江录取多名680分以上考生 该分数在浙江大学具备多专业选择资格 [1] - 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理工大学在广东的分数线均超越中山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 [1] 成功因素 - 采用少而精招生策略 南方科技大学在广东仅通过普通高考招收38人 而中山大学招生规模达2500人 [2] - 专业设置聚焦前沿领域 包括智能制造工程 车辆工程 材料科学等新工科方向 [2] - 深度产业融合 福耀科技大学与一汽 赛力斯共建实验室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与中芯国际开展合作 [2] - 强化实践培养模式 深圳理工大学要求学生年实验室时间超100天 大一即接触6个不同领域实验室 福耀科技大学为本科生配备学术与科研双导师 [2] 行业影响 - 新型大学通过产业协同与培养模式创新 形成差异化竞争态势 对传统高等教育生态产生鲶鱼效应 [3] - 办学定位强调工程师培养导向 曹德旺提出"从工程师做起来"的培养理念 [3]
以绿色发展助力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
新华日报· 2025-08-01 05:55
绿色工程教育改革 - 绿色发展理念正推动工程教育从单一技术赋能向绿色赋能转型,以响应"双碳"目标并培育新质生产力[1] - 高校需建立绿色工程师培养委员会和专家工作组,制定以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标准及方案[2] -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核心保障,需开发匹配的培训课程并强化在职教师激励[2] 课程体系优化 - 将绿色发展理念分层融入通识课(工程伦理)、专业基础课(绿色工程导论)及核心课(碳中和技术)[3] - 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整合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以拓宽学生认知思维[3] - 建立多维课程评价体系(学习成效、教学质量、内容适应性)并动态优化[3] 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 搭建"场景化+问题导向"育人模式,通过校企共建绿色产业学院/实验中心强化实战能力[4] - 推行项目式教学,覆盖项目全流程(设计-实施-评价)以培养自主解决问题能力[4] - 设立绿色工程基金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并联合社区开展节能改造等实践[4] 科研协同与国际合作 - 联合科研院所设立绿色技术研究中心,开设硕博项目培养高层次人才[5] - 建立科研-教学转化机制,将实验室资源与科研成果反哺课程建设[5] - 参与国际绿色技术合作,引入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国际化[5] 绿色校园文化建设 - 通过绿色建筑、节能系统等硬件设施提供沉浸式教学场景[6][7] - 开展低碳讲座、环保志愿等活动,引导学生组建绿色科研团队[7] - 建设雨水花园等生态载体,全方位渗透可持续发展价值观[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