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型人才培养

搜索文档
2025名校之约|北京外国语大学:“语言+专业+国际”三位一体育人实践 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北外范式”
央视网· 2025-06-27 14:56
北京外国语大学2025招生政策与培养体系 - 学校现已发展成为拥有101种外语专业的顶尖学府 涵盖所有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语言 同时开设23个非语言类专业 其中12个入选国家级重点本科专业建设点 [1] - 2025年创新推出俄语+德语+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三学位项目 英语专业专八通过率超98% 语言类专业超91% 非语言类达80%以上 [1] - 采取复合型 复语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可选择第三外语进行选读 2025开设复语型专业方向如西班牙语+葡萄牙语 马达加斯加语+法语 [2] 校际联合培养与国际化平台 - 2021年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外国语言文学+法学项目 各招15名同学 实行三校轮转学习模式 [2] - 2022年新增三个联合培养项目:中国人民大学西班牙语+国际新闻传播专业 中央财经大学英语+金融学专业 北京理工大学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2] - 在全球承办23所孔子学院及独立孔子课堂 与80多个国家300余所高校 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交流协议 [3] 毕业生发展与就业优势 - 年度升学率持续保持在60%以上 其中25%选择出国和出境深造 72%进入QS世界百强名校 国内升学35% 98%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 [5][6] - 毕业生广受外交部 商务部等政府部门以及金融 国企 国际组织等单位青睐 [6] - 通过开展本校语言类专业与外校特色专业相结合的方式 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复合型拔尖人才 [6] 俄语学院特色培养项目 - 形成8个语种教学体系 俄语和乌克兰语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5年首开"俄语+大数据"跨学科专业 [7][10] - 与俄罗斯 白俄罗斯 乌克兰 中亚五国的21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 与9家企业共建实习基地 [9] - 2025年启动"俄语+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双学士学位项目 总学分194 计划仅面向理科生招生 [10][11] 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 构建"主修+辅修+微专业"立体化课程体系 推行多语种复语型人才培养 [3] - 创新"择优出国""按需派出""全班出国"等特色派出机制 提供summer school 暑期班 国际组织实习等机会 [3][4] - 形成"复语+复合+国际"创新模式 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世界眼光的复合型人才 [12]
2025央视网名校之约|华东理工大学:2025年招生计划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扩招350人
央视网· 2025-06-23 15:49
华东理工大学2025年本科招生政策 - 2025年计划扩招350人 招生规模达4520人 覆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 招生类别包括普通类本科 艺术类 国家专项计划等12种[5] - 新增"教育部拔尖基地班" 扩大双学士学位项目招生名额 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工程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金融学等交叉学科组合[5] - 新增智能制造工程 人工智能 机器人工程 储能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材料5个专业 聚焦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需求[4] 学科建设与认证体系 - 3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化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化学工程与技术) 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其中化学 工程学 材料科学进入前1‰[2][3] - 1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中国大陆首个ABET认证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商学院获AACSB EQUIS AMBA&BGA三重认证[3] - 拥有12个学科门类 3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1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16个博士后流动站 国家/上海市重点学科合计25个[3] 人才培养特色 - 实施7类培养模式:工科试验班 双学士学位 拔尖创新计划等 本科一 二年级转专业比例达15%[2][6] - 63个本科专业中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41个 上海市一流专业6个 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7个[3] - 2024届本科生深造率51.94% 毕业去向落实率93.25% QS全球就业竞争力排名大陆高校第16位[9] 就业市场数据 - 2024年毕业生岗位供需比5.98:1 70.48%就业集中于上海 14.30%分布在华东六省 行业覆盖化工医药 金融商贸等[9] - 世界500强企业招聘活跃 就业单位包括上海医药 万华化学 金龙鱼等知名企业[7][9] 奖助学金体系 - 年度奖助学金总额超2000万元 覆盖40%在校生 包含政府 学校 社会三类来源[6][7] - 社会奖助学金设立方包括上海化学工业区 宝钢教育基金会等 校友设立华谊奖助学金等专项[7]
港中深信息管理与商业分析专业深度解析
搜狐财经· 2025-06-22 10:16
专业定位与培养体系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信息管理与商业分析专业是融合商科与技术的交叉学科项目,旨在培养兼具数据思维与商业洞察的复合型人才 [3] - 专业下设信息管理(IM)和商业分析(BA)两大方向,申请阶段需明确选择 [3] - IM方向侧重数据开发与系统治理,核心课程包括商业智能编程、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技术模块 [3] - BA方向聚焦统计建模与决策优化,核心课程涵盖商业机器学习、经济模型分析等量化方法 [3] 申请关键要素拆解 - 学术背景要求本科学历,建议均分B等级以上(GPA 3.0+),偏好数理、计算机或商科相关背景 [4] - 语言能力基本要求为托福79分或雅思6.5分,部分优秀申请者可用六级540+成绩破格申请 [4] - 申请周期为每年9月1日至次年5月19日,建议尽早递交材料 [4] 录取案例多维参考 - 成功申请者背景多元化,包括211院校统计专业学生(均分90+、雅思6.5、两段互联网实习)和双非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均分92) [6] - 跨专业申请案例包括985文科背景(均分86+、雅思6.5)和会计专业学生(GPA 3.8/4.0、六级547分、两段四大实习) [6] - 综合背景优势案例包括QS前50海本数学金融专业(3段实习)和211管理类专业学生(均分85+、无语言成绩但有实践经历) [6] 专业核心竞争力洞察 - BA方向竞争更激烈,偏好"商科+技术"复合背景,毕业生可胜任数据分析师、量化分析师等岗位 [8] - IM方向倾向计算机/信息系统背景,就业覆盖数据产品经理、数据工程师及IT咨询等领域 [8] - 课程设计扎实,IM方向注重技术落地能力,BA方向强调量化分析素养,毕业生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竞争力强 [9] 项目特色与就读体验 - 笔面试环节包含商业案例分析与逻辑测试,提前准备通过率较高 [9] - 课业压力大但学制灵活(2.5年弹性学制),可参与多次校招 [9] - 深圳地理区位优势与课程设计共同提升就业竞争力 [9] 给申请者的建议 - IM方向申请需强化Python编程、数据库管理等技术储备 [10] - BA方向申请需突出统计建模、机器学习项目经验 [10] - 实习与科研经历的相关性是重要加分项,建议结合目标岗位定制背景提升计划 [10]
培养复合型人才,华科大推出“低空经济领航者计划”
搜狐财经· 2025-06-19 15:38
低空经济发展现状 - 数字孪生、无人机技术、北斗导航等领域的突破性发展推动低空经济成为全球城市竞争新赛道 [1] - 中国已将低空经济纳入"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预计2035年市场规模突破3.5万亿元 [3] - 低空经济将成为智慧城市、立体交通、绿色能源等领域的核心驱动力 [3] 行业发展瓶颈与解决方案 - 当前面临政策落地断层、产业协同薄弱、人才供需错配三大瓶颈 [3] - 低空空域开发涉及政策协调、技术融合、安全治理等多重挑战 需跨学科协作与专业化人才培养 [3] - 华中科技大学推出"低空经济领航者计划" 通过高级研修班培养复合型人才 [3] 人才培养计划详情 - 研修班面向地方政府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及业务骨干 [5] - 面向低空产业链企业、国央企创新部门、科创企业创始人及高管 [5] - 面向高校管理者、院系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及硕博研究生 [5] - 课程地点在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 时间为2025年8月25至28日 [8] - 完成课程并通过考核可获得华中科技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结业证书 [8]
近期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官宣扩招本科生
杭州日报· 2025-06-18 10:30
高校扩招计划 - 浙江大学宣布扩大2025年本科招生规模,重点增加人工智能专业招生,并新增拔尖创新人才特色培养项目 [1] - 清华大学扩招约150人,北京大学扩招150人,中国人民大学扩招超100人,上海交通大学扩招150人,西安交通大学扩招200人,武汉大学扩招85人,华中科技大学扩招80人,南开大学扩招105人,天津大学扩招120人,中国农业大学扩招500人,四川大学扩招101人 [1] - 国家政策推动优质本科扩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国家发改委目标增加"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2万人 [1] 扩招重点领域 - 扩招聚焦国家急需前沿技术及新兴业态,包括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新能源等学科领域 [2] - 清华大学成立新本科通识书院,培养具备AI思维、AI技术与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 - 中国人民大学扩招计划聚焦数字时代发展,布局人工智能、智慧治理等"AI+"前沿领域 [2] - 中国农业大学围绕粮食安全、生物智造、人工智能与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等学科领域扩招 [2] - 电子科技大学重点扩招电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领域,强化新兴学科和优质特色本科专业布局 [2] 学科布局与培养模式 - 四川大学新增招生指标投放于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优质特色本科专业 [3] - 湖南大学招生计划增量重点投放至基础学科、新工科、新文科与战略性新兴领域专业 [3] - 各院校普遍增加本硕贯通培养、双学士学位等项目,依托新学院或培养单位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3]
中山大学:新增双学士学位项目
科技日报· 2025-06-18 08:42
招生规模与布局 - 2025年中山大学内地本科生招生计划增加至7845人 港澳台本科生招生规模保持在500人以上 [1] - 公司在广州 珠海 深圳三地设立校区 形成三校区五校园统筹发展格局 学科布局涵盖文理医工农艺 [1] 学科与专业设置 - 新增招生计划聚焦新兴交叉学科 国家紧缺学科及双学士学位等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1] - 2025年强基计划新增药学(生物医药)专业和数学与应用数学(智能科学)培养方向 共招收12个强基专业(方向) 依托13个院系培养 [2] - 新增柔性电子 智慧农业 数字经济3个本科专业 [2] - 推出七大创新班 涵盖基础理科 新医科 新工科等领域 通过高考招生和院内遴选选拔 [2] 双学士学位项目 - 新增10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 涉及X+人工智能 涉外人才类 生命健康类 湾区战略类四大领域 全国总计划招生210名 [2] - 双学士学位项目培养目标为开辟新型交叉人才培养路径 依托学科专业均具博士学位授予权且分属不同学科门类 [4] - 培养方案采用单独编班 小班教学 专属跨学科融合课程占核心课程四分之一以上 学生需完成1篇融合性毕业论文 毕业获1张毕业证和1张学位证 [4] 招生政策 - 按院系专业招生 录取时确定院系 实施零调剂 不退档 认加分 无级差政策 [4] - 学生可通过新生二次遴选 转专业 辅修等途径规划学习 全校各院系专业提供跨学科学习机会 [4]
产学研大咖齐聚 热议科技文化融合“最后一公里”
深圳商报· 2025-05-28 01:04
AI赋能与文化科技融合 - 大模型训练依赖互联网开放资源,但高质量专业资源分散于传统机构,需加强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打造集约型数字基础设施 [2] - 反向赋能AI理念提出,需通过调整流程、组织架构和业态打造更强大的垂直领域AI应用,而非单纯消耗AI能力 [2] - 数字技术重塑文化生产、传播与消费全链条,如文物数字化、沉浸式体验、AI创意辅助等场景普及 [3] 复合型人才培养 - 当前文化人才缺乏科技素养,科技人才欠缺文化认知,需培养"懂文化、通科技、精商业、明社会"的跨界全才 [2] - 突破学科壁垒需建立多学科协同机制,突破校园壁垒需推动高校与科技企业、文化机构合作 [3] - 文化与科技融合进入实践爆发期,人才短板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 [3] 科技赋能文旅产业 - 利亚德打造"AI+显示+文旅"产业生态闭环,推动文化产业实现产值增长、税收提升与就业扩容 [4] - 喜马拉雅通过全景声技术创新服务近1亿活跃车主,全景声内容超3300小时,巩固车载音频市场领导地位 [4] - 中文音频平台持续用科技赋能文化,为用户提供极致内容消费体验 [4]
复旦大学设立新文科发展基金 校友亿元捐赠助力人文社科创新破局
长江商报· 2025-05-10 07:34
新文科发展基金设立 - 复旦大学设立"新文科发展基金",首期获曹国伟与王长田联合捐赠1亿元,标志着国内高校文科建设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 [1] - 基金以"催化创新"为核心使命,聚焦理实交融引擎、学科交叉熔炉、科教融汇枢纽三大战略支点 [1][2] - 基金将助力文科从"知识仓库"升级为"战略智库",在数字人文、计算社会科学、全球治理等领域抢占学术制高点 [2] 学科交叉与科技赋能成果 -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利用AI技术实现甲骨文缀合效率突破,近一年新增50组甲骨文拼缀成果 [1] - 新闻学院"望道班"采用"2+X+Y"培养模式,2024届毕业生在媒体融合岗位就业率同比提升40% [1] - 历史系与计算机学院联合开发的"古代贸易路线大数据分析平台"吸引12个院系300余名学生参与,催生《丝绸之路数字考古图谱》等跨学科成果 [2] 人才培养与学科融合 - 基金将培育"π型人才",即兼具人文经典与代码算法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 - 通过"学科特区""揭榜挂帅"等机制,支持数字时代人文社科方法论体系构建 [3] - 首批项目涵盖"长三角数字文化遗产地图""全球传播力指数模型"等课题,与华为、腾讯等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 [3] 行业发展新趋势 - 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深度融合成为应对气候变化、数字治理等复杂议题的必然趋势 [2] - 传统文科面临学科壁垒固化、研究范式滞后、社会服务脱节三重困境 [2] - 复旦大学探索"守正创新、融通致用"的文科发展新范式,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样本 [3]
想要接住“哪吒热”的泼天富贵,文科生就业如何破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05 12:51
国产动漫行业招聘热 - 《哪吒2》火爆全球带动相关公司招聘需求增长 包括动画剪辑助理 动画场景模型等传统和新兴岗位 [2] - 参与《哪吒2》制作的公司目前推进几十部动画电影 开放动画师 材质师 灯光师 特效师等紧缺岗位 [4] - 行业出现"人工智能艺术家"等新兴岗位 但毕业生技能与实际应用存在差距 三维模型岗位需企业培训半年以上才能达标 [4] 跨境电商行业就业现状 - 深圳跨境电商从业人员超10万 90%为30岁以下年轻人 约一半是海归留学生 [6] - 文科生进入跨境电商多从助理岗起步 月薪约5000-6000元 存在低效人工操作现象 [5] - 跨境电商成为文科生新选择 英语等语言专业在切换赛道时显现优势 [5][6] 文科生就业结构性矛盾 - 2022年中国本科生文科占比49.2% 低于美国57.7% 英国58.5% 日本65.7% 规模非核心问题 [7] - 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对口率仅66%-69% 低于本科生72%平均水平 24%毕业生因技能不达标转行 [7][8] - 课程内容陈旧问题突出 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近半数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不实用 [10] 文科教育改革方向 - 北师大2024年推出"社会学+心理学"等3个双学位项目 计划新增"汉语言文学+AI"等4个交叉学科项目 [11] - 外语+法律复合培养模式较成功 但法律英语等专业因资格考试压力导致培养效果不佳 [12][13] - 高校需转向能力培养导向 淡化专业对口概念 通过交叉学科提升就业适应性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