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湖桥文化
搜索文档
浙西南“十四五”先秦考古获系列重要发现
新华社· 2025-10-27 05:24
调查背景与总体成果 - 十四五期间在浙西南山地丘陵开展区域系统调查,成果丰硕[1] - 调查始于2021年,得到国家和浙江省文物局支持,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丽水市县级文物部门执行[1] - 已发现先秦时期考古遗址近700处,总结出有效的山地遗址田野考古方法[1] - 填补了该地区在先秦时期聚落分布、社会结构、文化谱系等方面的研究空白[1] 重要文化序列发现 - 云和县黄山上遗址出土跨湖桥文化陶片及果核水稻样本,经碳14测年最早距今约8000年[3] - 累计发现300多处好川文化遗址,年代为距今5000年至4000年[4] - 云和独山土墩墓遗址发现西周时期贵族墓地,多个遗址包含新石器时期到西周时期遗存[6] - 初步构建了浙西南地区先秦时期的文化序列[1] 代表性遗址与文明模式 - 云和显圣湾遗址为好川文化时期的中心聚落,包含60多座高等级墓地、2处房屋基址和1处石镞加工作坊[4] - 显圣湾遗址有5座大型墓葬规模达22至30平方米,随葬品数量众多种类丰富[4] - 大型墓葬是好川文化社会高度分化的重要例证,表明该区域形成了与浙北平原迥异的独特山地文明模式[4] - 遗址展现了浙西南、闽北和赣东山地丘陵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的独特性,为南方百越地区考古提供新线索[6]
“中华第一舟”见证的8000年文化:访跨湖桥遗址
经济观察报· 2025-09-26 14:33
文章核心观点 - 跨湖桥遗址是距今8000-7000年的史前文化遗址,其确立的跨湖桥文化是浙江境内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之一,打破了该地区原有的史前文化格局 [1][4][6][15] - 该文化以钱塘江—杭州湾为中心分布区,是一种面向海洋的考古学文化,创造了包括“中华第一舟”在内的多个“最早”记录 [1][16][17] - 跨湖桥文化的直接源头是上山文化,并与河姆渡文化等存在衔接和相互影响关系 [17] 遗址发现与发掘过程 - 遗址于1990年5月由学生在萧山湘湖区域发现文物后报告,同年6月1日由当地文管办干部确认并命名为跨湖桥遗址 [2] - 首次发掘于1990年10月至12月进行,发掘面积300多平方米,出土130余件文物,但对文化性质和年代无法准确判断 [3] - 第二次发掘于2001年5月至7月进行,出土大量陶器、石器、木器和骨器,并发现人工栽培稻米 [5] - 第三次发掘于2002年10月至12月进行,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舟”的独木舟及相关遗迹 [11] 文化年代确认 - 碳14测定结果显示遗址年代在距今8000-7000年之间,比河姆渡遗址早1000年,但最初受到考古界质疑 [4] - 为验证年代可靠性,将出土标本送至北京大学考古系测定,结果与首次测定完全一致,确认为浙江境内当时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 [6] - 严文明先生通过分析遗址中无三足器、以狩猎采集为主食等特点,肯定了年代测定数据的可靠性 [9] 文化命名确立 - 2002年3月的学术研讨会认为其文化面貌新颖独特,可视为“跨湖桥类型”,但因同类遗址仅一例,暂不具备文化命名条件 [10] - 2003年5月在下孙村发现同类遗址,发掘证实其文化面貌和年代与跨湖桥遗址相同 [12] - 2004年12月第二次学术研讨会确认“跨湖桥文化”正式命名,后续又发现10多处同类遗址,分布范围扩展至多个地区 [12][13] 文化特征与意义 - 遗址原有面积数万平方米,已发掘1000多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3米,出土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等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 [7] - 陶器常见釜、豆、盆等器形,以圜底、圈足器为主,纹饰有彩绘等多种,制作技术先进 [7] - 该文化的确立打破了浙江史前文化原有格局,成为继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良渚文化之后的第三支文化 [15] - 创造了多个“最早”记录,如最早的独木舟、漆弓、慢轮制陶技术、数卦符号、“草药罐”、蒸汽炊煮器具等 [16][17] 文化源流与关系 - 跨湖桥文化的直接源头是上山文化,二者分布地域重合,年代紧密衔接,陶器许多因素源自上山文化 [17] - 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基本是前后衔接关系,但差异较大,河姆渡文化有自己的起源并吸收了跨湖桥文化因素 [17] - 文化衰落的原因可能为海侵导致居民远走,河姆渡文化居民随后带来新的文化内容 [17]
荡起“双桨”,“中华第一舟”的新航向
杭州日报· 2025-07-16 11:05
文化符号与科技创新融合 - 跨湖桥独木舟作为八千年文化符号,已成为连接世界文明和科技创新的纽带,吸引国际关注并促进文化交流 [3][4] - 湘湖院士岛以独木舟为原型设计A字型LOGO,象征学术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定位为"科学+文化"高地 [5][6] - 院士岛作为"中国视谷"创新核,汇聚院士专家团队,推动视觉智能产业生态链发展 [5][6] 中国视谷战略布局 - 萧山区通过"平台+镇街"协同模式推进"中国视谷"建设,目标打造国家级视觉智能产业集群 [7][8] - 2025年"中国视谷"进入三年成型期,杭州政府明确支持其创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规划万亿级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 [8][9] - 企业如先临三维已四次在视谷园区拿地,建设齿科数字化设备研发基地,体现产业集聚效应 [9] 产业生态与区域发展 - 湘湖通过"文化+科技"双驱动模式,构建环湘湖视觉智能科创生态圈,形成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 [7][8] - 政协委员建议扩大协同区域,将萧山南部乡镇纳入"中国视谷"改革示范带,强化城乡协同发展 [7] - 央视《对话·创新中国行》专题探讨视觉智能产业蓝图,展望十年内建成"世界视谷"的愿景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