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文化
搜索文档
“中华第一舟”见证的8000年文化:访跨湖桥遗址
经济观察报· 2025-09-26 14:33
文章核心观点 - 跨湖桥遗址是距今8000-7000年的史前文化遗址,其确立的跨湖桥文化是浙江境内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之一,打破了该地区原有的史前文化格局 [1][4][6][15] - 该文化以钱塘江—杭州湾为中心分布区,是一种面向海洋的考古学文化,创造了包括“中华第一舟”在内的多个“最早”记录 [1][16][17] - 跨湖桥文化的直接源头是上山文化,并与河姆渡文化等存在衔接和相互影响关系 [17] 遗址发现与发掘过程 - 遗址于1990年5月由学生在萧山湘湖区域发现文物后报告,同年6月1日由当地文管办干部确认并命名为跨湖桥遗址 [2] - 首次发掘于1990年10月至12月进行,发掘面积300多平方米,出土130余件文物,但对文化性质和年代无法准确判断 [3] - 第二次发掘于2001年5月至7月进行,出土大量陶器、石器、木器和骨器,并发现人工栽培稻米 [5] - 第三次发掘于2002年10月至12月进行,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舟”的独木舟及相关遗迹 [11] 文化年代确认 - 碳14测定结果显示遗址年代在距今8000-7000年之间,比河姆渡遗址早1000年,但最初受到考古界质疑 [4] - 为验证年代可靠性,将出土标本送至北京大学考古系测定,结果与首次测定完全一致,确认为浙江境内当时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 [6] - 严文明先生通过分析遗址中无三足器、以狩猎采集为主食等特点,肯定了年代测定数据的可靠性 [9] 文化命名确立 - 2002年3月的学术研讨会认为其文化面貌新颖独特,可视为“跨湖桥类型”,但因同类遗址仅一例,暂不具备文化命名条件 [10] - 2003年5月在下孙村发现同类遗址,发掘证实其文化面貌和年代与跨湖桥遗址相同 [12] - 2004年12月第二次学术研讨会确认“跨湖桥文化”正式命名,后续又发现10多处同类遗址,分布范围扩展至多个地区 [12][13] 文化特征与意义 - 遗址原有面积数万平方米,已发掘1000多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3米,出土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等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 [7] - 陶器常见釜、豆、盆等器形,以圜底、圈足器为主,纹饰有彩绘等多种,制作技术先进 [7] - 该文化的确立打破了浙江史前文化原有格局,成为继河姆渡文化与马家浜-良渚文化之后的第三支文化 [15] - 创造了多个“最早”记录,如最早的独木舟、漆弓、慢轮制陶技术、数卦符号、“草药罐”、蒸汽炊煮器具等 [16][17] 文化源流与关系 - 跨湖桥文化的直接源头是上山文化,二者分布地域重合,年代紧密衔接,陶器许多因素源自上山文化 [17] - 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基本是前后衔接关系,但差异较大,河姆渡文化有自己的起源并吸收了跨湖桥文化因素 [17] - 文化衰落的原因可能为海侵导致居民远走,河姆渡文化居民随后带来新的文化内容 [17]
万年中华,上山启明:访上山遗址
经济观察报· 2025-09-17 20:01
文章核心观点 - 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11000至8500年,其考古发现颠覆了传统认知,证明长江下游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 [1][6][12] - 上山文化已明确两个世界第一: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和彩陶世界第一,同时是中国农耕村落文化的源头,实证了钱塘江流域是世界稻作文明的起源地 [12][16] - 上山文化的发现将杭州湾地区的文化史向前推进了数千年,在中华史前文化中具有“启明星”的地位,并显示出向跨湖桥文化发展的清晰源流关系 [4][12][16] 上山遗址的发现与发掘 - 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2000年因平整土地出土陶片而被发现,属于抢救性发掘,2001年进行第一次发掘 [2][3] - 2001年发掘发现由三排柱洞构成的完整建筑基础、大口盆残器、大量夹炭红衣陶片、石磨盘、石磨棒、石球等遗物,并在陶片中发现世界最早的人工驯化早期栽培稻证据 [4] - 2004至2006年第二次大规模发掘揭露出多座房址,确认先民已形成定居村落,碳14测年显示遗址下层年代可早到距今11000年 [5] - 遗址于2006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被列入“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16年以遗址为核心的“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开放 [6] 上山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 - 发现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出土遗物包括陶器以及大量石球、石磨盘等石器 [7] - 在早期地层中发现掺杂炭化稻壳的红烧土残块和少量炭化稻米遗存,其中一粒完整炭化稻米长3.732毫米、宽1.667毫米、厚1.723毫米,长宽比2.239,属于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稻 [8] - 发现长方形房址,长14米、宽6米,根据三排柱洞配置推测为干栏式建筑,可能是中国最早的同类建筑 [8] - 发现两种不同用途的窖穴,分别用于存放食物和大量完整陶器,表明已有剩余产品或存在早期祭祀仪式 [9] - 环壕被认为是东亚地区最早环壕,表明居民已具备土地占有意识和家园意识 [11] 上山文化的稻作农业证据 - 遗址保存了丰富的水稻遗存,表明先民已认识稻的食物属性并初步掌握耕种技术,耕种程序包括用石斧等清除杂草、在沼泽湿地播撒稻种、用镰形器割取稻穗、用石磨盘和石磨棒脱壳 [8] - 在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发现距今约9300至8000年的水稻田,确证上山文化稻作遗存早于其他地区1000多年 [12] - 陶器胎土中普遍羼有稻壳、稻叶等残余物,以减轻陶器重量并增加韧性防止开裂,反映先民高度智慧 [14] 上山文化的其他重要成就 - 可能已掌握酿酒技术,陶壶中发现低温发酵产生的糊化淀粉,可能是中国最早酒器,桥头遗址20件陶器中有8件曾用于储存酒或发酵饮料 [13] - 发现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彩陶,分为红彩和乳白彩两种,纹饰包括太阳纹、短线组合纹等,可能具有装饰和礼仪性质 [15] - 遗址普遍发现环壕,桥头遗址环壕深度超过2米、宽度近10米,采用“环壕—中心台地”模式,中心台地边长40米,可能有祭祀功能 [16] - 在钱塘江上游地区已发现上山文化遗址20多处,是起步最早、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12]
上山考古遗址公园获评“国字号” 如何做好后半篇文章?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09:31
上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挂牌 - 金华市浦江县上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新一批10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 [1] - 上山遗址发现于2000年,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代表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1] - 上山文化是浙江乃至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起点 [1] 国际交流与合作 - 金华市上山文化遗址管理中心计划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出海出圈",提升国际认同度 [1] - 已赴埃及、日本、捷克等8个国家办展,计划拓展至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西班牙、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1] - 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加强跨国、跨领域学术交流 [1] 上山稻作文化系统 - 浙江浦江上山稻作文化系统正在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已通过省级评审并报送至农业农村部 [2] - 该系统是实证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遗产 [2] - 浦江县开发米酒等深加工产品,打造上山稻作文化研学精品路线,推动文化多元价值展现 [2] 考古遗址公园运营成果 - 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已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开展各类研学活动720余批次 [3] - 浦江县将全面提升公园建设管理水平,深入挖掘上山文化的多重价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