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桐庐以文润城展画卷
杭州日报· 2025-07-28 10:36
文化与科技融合 - 桐庐推进"文化+科技"融合,数字技术成为强劲引擎,推动"人工智能+文化"等新业态发展[7] - 棱镜光电搭建车载AID、AR-HUD全息智能终端产品生产线及检测线,核心技术应用于车规级智能车软硬件解决方案、儿童智能教育设备及AI驱动的交互硬件模组[9][10] - 分水制笔产业通过技改升级,由"专精特新"企业领衔,年产85亿支笔,产品附加值提升30%[11] 传统产业升级 - 分水制笔产业研发投入强度达3.8%,高于全省制造业平均水平,与温州大学深化"产学研"合作共建产品检测中心、模具研发中心[11][12] - 横村镇从家庭作坊转型为特色产业集群,计划通过工厂店业态创新、农商旅资源整合,构建"线上推广+线下体验"全渠道营销体系[12] 文旅产业发展 - 桐庐位列2025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第8位,连续6年上榜且连续3年位列前十[13] - 开元森泊旅游度假区项目总投资20亿元,串联杭州马术中心、瑶琳仙境等资源,打造华东区域一站式旅游度假目的地[14] - 中国·桐庐富春江影视基地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开辟"文旅+影视"新赛道[14] 文旅产品创新 - 瑶琳仙境通过5.0版灯光系统完成"科技焕颜",红灯笼外婆家景区植入度假酒店与亲子游乐设施,垂云通天河景区借助AR技术转型为"OMG心跳乐园"[14] - 梅蓉村千亩稻田成为"黄金左岸"大地艺术展厅,石舍村串联"舍庐艺术馆""洒秀"咖啡馆等形成文创生态圈,翙岗古村以叶浅予国漫IP为媒注入文化肌理[15] 交通与旅游联动 - 杭温高铁开通使桐庐进入"双高铁时代",18分钟直达杭州,推出"高铁+酒店""高铁+景区"联票及长三角主要城市旅游直通车[15]
王浩专题调研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周年有关工作并赴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调度
杭州日报· 2025-07-28 10:36
25日,省委书记王浩专题调研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周年有关工作并赴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调 度,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文化建设"八项 工程"实施20周年新起点,更自觉地把文化建设工作放到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大场景中谋划 推进,深学笃行、守正创新、狠抓落实,在统筹推进"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中找准切入 口和发力点,用改革创新的务实举措推动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25日下午,王浩来到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看望干部职工;并主持召开调度会,观摩"嗨游"平台演 示,听取有关汇报和意见建议,对全省文化系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今年以来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 定,就贯彻落实省委十五届七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发挥职能作用,持续深化文化建 设"八项工程"、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更好服务全省大局提出要求。 王浩强调,要高标准高质量做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周年系列活动,打造成为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溯源铸魂传播的标杆。要把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各项工作落地落细落到位,确保 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出真绩见实效。要积极推动文 ...
香港媒体盛赞展览 开创传统文化传播新范式
河南日报· 2025-07-22 07:57
展览内容与形式 - 展览以"文化+科技"形式呈现,让沉睡3000多年的甲骨文焕发新生,在香港掀起传统文化热潮 [1] - "溯源·见证"展区系统梳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展示60个《河南日报》版面内容的艺术帷幔,寓意黄河文明波澜壮阔 [1] - "穿越·对话"科技展区推出两部XR沉浸式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和《清明上河图:千年之约》,几乎场场预约爆满 [1] 展览亮点与反响 - 河南日报社在蛇年春节前夕印制3000套甲骨文春联赠予香港市民,获得高度评价 [1] - XR沉浸式电影精准契合Z世代观众兴趣点,让观众在互动体验中领略中华文化魅力 [1] - 展览开创传统文化创新传播新范式,展现媒体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担当 [2] 参观者评价 - 全国政协委员李大宏称赞展览是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实践,体现豫港两地深厚情谊 [1] -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副董事长张国义表示作为在香港工作的河南人感到无比自豪 [2]
数智“顶流”汇聚 内蒙古文博会“潮”好玩儿
中国新闻网· 2025-07-20 19:54
数智技术在文化产业的应用 - 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于7月17日至21日在呼和浩特举办,数智技术成为展会主角,包括机器人互动、AI下棋等[1][3] - 现场展示全球首款量产家庭消费级机械臂下棋机器人,具备AI技术,体积缩小、精度和安全性提升[3] - 四足机器狗可通过语音指令完成巡馆、群舞等动作,待机时间50分钟至1小时[3] VR与数字文旅新业态 - VR技术深度绑定乌兰哈达火山、乌兰察布之夜等景区,提供沉浸式"云游"体验[5] - 体验者通过VR眼镜和感应手柄可虚拟游览内蒙古草原、沙漠、湿地等景观[5] 智能穿戴与互动科技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团队展出智能温控服饰,支持3档温度调节(最高55℃),耐寒器件可抵御-20℃低温[7] - 熊猫动效道具"牛奶熊"采用表情捕捉系统,观众面部表情可实时映射至道具,并支持AR互动[7] 科技重构文化产业形态 - 展会涵盖大模型智能创作、人形机器人、沉浸式空间等技术,体现"文化+科技"融合趋势[7]
荡起“双桨”,“中华第一舟”的新航向
杭州日报· 2025-07-16 11:05
文化符号与科技创新融合 - 跨湖桥独木舟作为八千年文化符号,已成为连接世界文明和科技创新的纽带,吸引国际关注并促进文化交流 [3][4] - 湘湖院士岛以独木舟为原型设计A字型LOGO,象征学术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定位为"科学+文化"高地 [5][6] - 院士岛作为"中国视谷"创新核,汇聚院士专家团队,推动视觉智能产业生态链发展 [5][6] 中国视谷战略布局 - 萧山区通过"平台+镇街"协同模式推进"中国视谷"建设,目标打造国家级视觉智能产业集群 [7][8] - 2025年"中国视谷"进入三年成型期,杭州政府明确支持其创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规划万亿级智能物联产业生态圈 [8][9] - 企业如先临三维已四次在视谷园区拿地,建设齿科数字化设备研发基地,体现产业集聚效应 [9] 产业生态与区域发展 - 湘湖通过"文化+科技"双驱动模式,构建环湘湖视觉智能科创生态圈,形成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 [7][8] - 政协委员建议扩大协同区域,将萧山南部乡镇纳入"中国视谷"改革示范带,强化城乡协同发展 [7] - 央视《对话·创新中国行》专题探讨视觉智能产业蓝图,展望十年内建成"世界视谷"的愿景 [7][10]
浙江统筹推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
人民日报· 2025-07-14 06:00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 浙江杭州启动拱宸桥数字化保护项目 使用无人机 大场景三维激光扫描仪等设备采集数据 并运用三维建模等技术将拱宸桥"搬"到数字世界 [1] - 数字化成果为后续研究保护 公众教育 展陈展示等提供科学支撑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通过裸眼三维技术呈现数字拱宸桥 [1][2] - 温州推出文物保护"云端守卫"应用 融合物联感知和人工智能分析技术 绍兴基于"数字孪生"系统打造虚拟现实应用 [2]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 杭州良渚数字文化社区入驻企业涵盖游戏动漫 影视传媒等领域 2024年社区企业营收达35亿元 [2] - 企业运用AI工具生成海外短剧海报 通过调整广角镜头和提高分辨率优化设计效果 [2] - 浙江从搭建平台 布局攻关等方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文化创作 传播和体验升级 [2] 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 - 杭州"M511光影汇"利用AI交互 激光追踪等技术打造"光影+科技+艺术"体验 实现从胶片仓库到文化新场景的转型 [3] - 项目整合精品内容生产 场景智能制作和复合文化体验 提供宇航员生活 古代茶坊 中世纪欧洲等沉浸式体验 [3] - 浙江建立线上文化公共服务平台 联动14万余个公共文化设施和1.4万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覆盖3万从业人员和234万文化志愿者 [3]
杭州临空:在“新围垦”的沃土上翱翔未来
杭州日报· 2025-07-09 10:12
萧山文化赋能经济发展 - 萧山持续推进"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融合发展 通过文化创新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6] - 围垦展示馆建设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体现"围垦精神"对现代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的深远影响 [7][9] 临空经济示范区战略定位 - 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定位为"全球数字贸易创新港 国际航空服务枢纽港 全国临空高科技产业高地" 目标打造世界级滨江水岸和产业新高地 [10][12] - 示范区采用"领导小组+管委会+平台公司"六位一体协同机制 推动核心启动区征迁清零和产业空间重构 [10] 重大产业项目进展 - 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项目总投资50亿元 聚焦大飞机关键部件维修与研发 填补浙江高端航空维修产业空白 [15] - 杭州生物科技谷三大园区集中开园 致力于构建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强化临空高附加值产业生态 [16] 基础设施与空间规划 - 阳城滨江片区进入实施建设阶段 规划融合"古今双堤"设计 形成国际风范滨江天际线与古韵文化带 [11][12] - 萧山国际机场三期征迁启动 大会展中心二期项目同步推进 通过"机与会"双引擎驱动临空经济跃升 [13] 围垦精神与现代实践 - "百日攻坚"征迁效率体现现代版"人定胜天"气魄 "腾笼换鸟"产业升级延续围垦开拓精神 [9][10] - 红山农场从边缘农场转型为临空经济"C位" 印证"艰苦创业 勇于竞争"的红山精神与围垦基因 [9]
申遗成功六周年 良渚展现新气象
中国新闻网· 2025-07-08 09:29
良渚文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 良渚古城遗址2019年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后,杭州持续推动"良渚与世界"对话活动,已与英国巨石阵、希腊雅典卫城、西班牙托莱多古城等世界遗产开展文明对话[1] - 近期举办"良渚古城·罗马古城"对话活动,吸引中意两国110余位嘉宾参与,聚焦古城营建、遗产保护等议题[1] - 通过全球巡展特展、海外玉器数据库建设、文艺作品出海等形式,良渚文化已传播至希腊、古巴、巴西等14个国家和地区[1]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体验 - 良渚文化周推出全球首个良渚古城主题VR大空间互动体验"神纹之约",实现全感官沉浸式游览[2] - 良渚博物院应用AR导览系统,支持空间视频介绍和虚拟文物交互,提升参观体验[2] - 遗址公园投用无人驾驶智能网联车,增强游览科技感[2] 文化遗产分众化教育 - 良渚博物院开发针对特殊群体的教育项目,包括盲人触觉博物馆、心智障碍群体艺术展等[2] - 推出中国首本大字盲文绘本《良良的古城世界》,助力盲童认知良渚文明[2] - 实施分众化教育理念,将博物院定位为公众终身学习平台[3]
★透过文博会读懂文化产业含科量含金量大流量
证券时报· 2025-07-03 09:56
文化科技双核驱动 -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强调文化科技双核驱动,汇聚全球文化"顶流"和科技"新势力","含科量"成为最大看点 [1] - 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驱动作用日益突出,科技已深入渗透文化生产、消费、传播的整个链条 [1] - 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14万亿元,其中数字化、智能化相关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9万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高出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 [3] AI技术赋能文化生产 - 腾讯通过混元大模型技术基底融入内容生产全产业链,大幅加快文化宣传产品生产流程,如AI生成网络文学出海宣传海报仅需输入画面元素及风格即可快速完成 [1][2] - 三七互娱自研行业大模型"小七"支持广告投放、生成游戏素材及代码文本创作,国内发行端AI视频占比达80%,海外达70%,AI智能客服准确率超80% [2][3] 智能硬件重塑文化消费 -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G1进入多地景区,通过定制化IP(如道士形象)提升文化传播效果,成为景区"流量担当" [3][4] - 宸境科技VR游船项目《天枢·古运河的心跳》结合无锡地标与非遺元素,15分钟沉浸式体验助力景区差异化升级,已在"五一"假期落地创收 [4][5] 科技助力文化传承与出海 - 《叫我大掌柜》游戏以国风美术和传统节日元素吸引海外玩家,《南海丝路》版本推广触达3.6亿次海外用户 [5][6] - 腾讯AI影像修复技术转录修复30多部经典戏曲作品,解决上世纪影像的残缺、抖动等问题,使呈现更细腻鲜活 [7] - 群宇互动歌舞机器人模仿潮汕英歌舞,何璇智能钢琴机器人演奏《青花瓷》,科技与传统文化元素深度融合 [7]
以文化创意激活发展新意(人民时评) ——从展会感受中国经济脉动③
人民日报· 2025-06-17 05:54
文博会盛况与交易成果 -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吸引628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展示12万余件文化产品 [1] - 展会促成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现场交易与展示,吸引3.5万余名海外专业观众参与 [1] - 广东展团开幕首日签约18个重点项目,累计成交额超16亿元 [1] 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创新 - 良渚文化展区通过3D建模技术动态呈现玉琮王"神徽纹",山东展区"智慧魔镜"结合图像识别与云计算提供养生方案 [2] - 南京展区基于《红楼梦》数据库生成"命运判词",实现古典文学叙事逻辑的算法重构 [2] - 人工智能展区首次设立,汇聚60余家头部企业,包括乐聚机器人演绎咏春拳法、元萝卜机器人展示人机棋艺对决等 [2] 文化产业跨界赋能效应 - 汽车企业将东方美学融入设计,实现低风阻与艺术性统一 [3] - "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展区通过VR技术引流线下旅游,新疆展馆用棉花纺品呈现喀什古城文化创意 [3] - 文化附加值推动制造业升级、服务业转型和农业品牌化发展,形成"文化赋能—产业升级—反哺创新"循环 [3] 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 通过"一带一路"文化走廊建设推动中华文化出海,加快文化数字化战略构建虚实共生场景 [3] - 文博会定位为中小文化企业孵化器,促进"草根创意"规模化发展 [3] - 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支撑,文博会持续为全球文明互鉴提供中国方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