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

搜索文档
听音乐养生,功效几何?(健康驿站)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4 06:46
中医五音疗法理论 - 中医五音疗法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对应五脏 通过音乐调节情志防治疾病 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经》"百病生于气 止于音也"的理论 [5] - 五音与五脏对应关系为:宫音→脾(土) 商音→肺(金) 角音→肝(木) 徵音→心(火) 羽音→肾(水) 通过音波振动与脏腑产生共鸣调节功能 [7] - 古代文献如《礼记·乐记》《史记·乐书》均记载音乐具有调和心神 平复气血 促进血脉运行的作用 元代医家朱震亨提出"乐者 亦为药也" [6] 临床应用现状 - 五音疗法在中医诊疗体系中属于辅助调理手段 核心价值在于调节情志 现代研究证实音乐可调节情绪压力疼痛睡眠 机制涉及皮质醇水平和脑电波影响 [8][9] - 在安宁疗护领域 五音疗法与西医音乐治疗结合 能跨越语言障碍缓解患者焦虑抑郁 提升末期生活质量 成为整体关怀重要手段 [10] - 中医康复科和儿科通过播放特定音乐缓解患者紧张焦虑 如康复大厅用舒缓音乐 儿科用欢快音乐减轻患儿恐惧 [16] 网络传播问题 - 当前网络流行的五音疗法存在过度简化 忽略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原则 如笼统建议"肝郁听角音""失眠听羽音"缺乏个体化考量 [12] - 部分视频偷换古代五音概念 将特定调式音阶与现代流行音乐混淆 甚至炮制"万能音乐处方"宣称治某病 背离中医根本原则 [13] - 网络文案如"连续听21天肝强得可怕"夸大功效 实际应定位为安全低成本的辅助调理手段 不能替代主流医疗措施 [11] 实践指导建议 - 应用逻辑分两种:"同气相求"养生逻辑顺应脏腑特性 "五行相克"治疗逻辑用相克音调平衡过度情绪 如悲伤时用宫音克制 [15] - 选择音乐以舒适为核心原则 无需拘泥特定音调 可参考经典曲目如宫音《春江花月夜》 角音《江南丝竹》 徵音《步步高》等 [18][19] - 建议保持理性认知 关注主观舒适度 遇健康问题及时就医 音乐仅作为舒缓陪伴工具 不替代必要医疗干预 [17]
“中医是值得一生体悟和实践的东方智慧”(我在中国·行耕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8 06:12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 德国籍中医马赛丽在中国学习并实践中医超过10年,拥有北京中医药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能使用多国语言与患者交流,助力中医药服务更具国际范儿 [4] - 中医药已推广到全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外籍中医在中医药国际化过程中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能够结合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患者需求传播中医价值 [9] - 国医汇集团推出"国际青年中医健康服务团队计划",通过提供资金、品牌、供应链等支持,培养既精通中医又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中医药人才 [9] 中医药文化传播 - 马赛丽积极向外国朋友普及中医药文化理念,组织中医药文化交流活动,用德语解释中医健康理念,并展示中医养生食疗 [8] - 马赛丽开设中医培训强化班,分为德语班和英语班,已在上海、天津、长春等地举办多次,帮助外国人系统性学习中医 [8] - 一位参与培训班的学员学成后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开起了中医诊所,将中医带回故乡服务同胞 [9] 中医诊疗特色 - 中医临床注重辨证论治,针对病例的具体情况施以个性化治疗,问诊细节对判断体质对症下药很关键 [6] - 马赛丽在诊疗中充分考虑中外文化差异,用患者听得懂的方式解释中医的抽象概念和诊疗原理,例如通过舌苔照片展示"上火"的表现 [6] - 中医是温和的、润物细无声的,马赛丽曾通过中药汤剂配合艾灸的整体治疗方法,帮助一位长期受免疫性疾病困扰的外国患者症状明显好转 [6][7] 中医教育与学习 - 马赛丽初到北京学习中医时面临语言难题,中医术语晦涩难懂,德语里找不到对应词,她通过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泡图书馆等方式克服困难 [5] - 马赛丽通过自身经历感悟到中医不仅是疗法,更是一门与自然对话的古老智慧,每一味草药都承载着医者的良苦用心 [5][6] - 学好中医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深入的临床实践,马赛丽提醒学习者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