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适度利用
icon
搜索文档
城市更新如何传承与再生
经济日报· 2025-08-18 08:23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政策导向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以城市更新为抓手 要求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行动[1] - 《意见》明确8项主要任务 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是核心任务之一[1] - 建立多层级多要素保护传承体系 实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时间全贯通[2] 历史文化保护现状与成果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3座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12个 名村487个[2] - 划定历史文化街区1289片 认定历史建筑6.89万处[2] - 青岛市四方路街区完成9.5万平方米建筑保护修缮 涉及106栋历史风貌建筑[4] - 湖州市小西街保护修缮建筑700余处 历史街巷20余条 河道驳岸近1公里[4] 保护实施机制与要求 - 落实"老城不能再拆"要求 划定最严格保护范围[3] - 建立健全"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保护前置机制[3] - 禁止拆真建假 加强老旧房屋拆除管理[3] - 建立以居民为主体的保护实施机制 探索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路径[3] 活化利用与经济效益 - 重庆开埠遗址公园改造后实现100%招租 吸引游客200万人次[5] - 提供研学运动艺术活动等公共服务约3000余次 助力社区低收入人群就业[5] - 南京颐和路街区国际高端品牌占比达22% 江苏首店品牌占比达83%[6] - 永庆坊一期创造就业岗位约150个 间接带动经济产值约50亿元[7] - 吉安永新古城2024年接待游客36万人次 旅游收入3800万元 文创收入超1800万元[8] 资金机制与运营模式 - 恩宁路项目构建"政府主导 企业运作 多方参与 利益共享"机制[7] - 永庆坊二期可新增就业岗位约1300个 月均流量约20万人次[7] - 永新古城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 国企与社会资本合资成立运营公司[8] - 通过租金减免政策激发商户积极性 保留提升"夜市经济"[8] 专家观点与理论支撑 -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竞争力源泉 保护根本出路在于适度利用[5] - 必须摆正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 反对过度开发和过度商业化[6] - 城市更新中的历史文化保护是守护民族精神根脉的千秋大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