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icon
搜索文档
加快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科技日报· 2025-09-30 09:30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战略定位与现状 -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支撑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石[1] - 当前大设施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但面临跨域协同薄弱、开放共享不畅等问题,亟待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1] - 大设施历经数十年发展,已形成国家主导与地方特色互补的世界级体系,上海光源、散裂中子源等标志性设施性能国际领先[2]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应用效能与区域协同 - 在基础研究前沿,散裂中子源精准解析材料微观结构,为量子材料、高温超导等前沿领域提供新研究方法[3] - 在应用与产业领域,同步辐射光源支撑芯片缺陷检测与药物设计,超算中心为AI训练及精准气象预报提供强大算力[3] - 大设施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的关键纽带,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三大创新廊道构建一小时实验圈,中西部节点城市加速布局特色设施[3]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与全球竞争 - 大设施加速向体系化、数智化、国际化演进,深度集成5G、人工智能、大数据,从单点运行向智能协同转型[2] - 未来大设施将聚焦深空、深地、深海等前沿方向,强化升级跨学科协同与开放共享能力[2] - 未来5-10年全球科技竞逐将聚焦极限能力前沿竞速,美国、欧盟、日韩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加快布局[5]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面临的挑战 - 大设施仍面临重基建轻科研倾向尚未根本扭转,部分领域重复布局与资源错配并存等深层结构性挑战[6] - 跨学科跨区域协同网络尚未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存在制度性梗阻,适配大设施全周期创新的人才引育体系有脱节[6] - 此类系统性短板严重制约大设施战略效能释放,亟待通过系统谋划与精准政策供给实现体系性攻坚[6] 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效能的政策建议 - 强化顶层设计与全周期治理,聚焦量子科技、核聚变能源、深空深地探测等国家战略必争领域,制定核心设施清单与区域协同图谱[7] - 深化协同联动与精准匹配机制,构建战略需求清单—设施参数库—攻关任务池智能匹配系统,试点国家实验室主导的设施托管模式[7] - 创新多元投入与开放共享生态,实施分类投入策略,基础类设施以中央财政托底支持,应用类设施构建财政引导+竞争经费+社会资本三元投资模式[8] - 重构人才培育与激励体系,设立大设施人才专项基金,打造研用育一体化培养基地,建立工程技术能力与科学研究贡献双轨职称评审体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