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裂中子源
搜索文档
“十四五”大国科技取得“硬核”成绩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速跑”
央视网· 2025-10-12 16:28
大科学装置的战略意义与能力 - “十四五”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 [1] - 大科学装置是国家创新高地的重要要素,投资大、周期长,但知识创新、科学成果产出丰硕,技术溢出、人才集聚效应显著 [3]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研发人员总量达到世界第一 [5] 硬核本领一:基础科学突破 - 大科学装置代表人类工程技术的最高水平,是探索未知、挑战根本科学问题的“国之重器” [7] - 目标是实现基础研究从0到1的突破,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和话语权 [7] - 中国天眼、江门中微子实验等装置是实现重大科学问题突破的重要平台 [7] 硬核本领二:技术创新与应用 - 大科学装置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能催生颠覆性和变革型技术 [9] - 例如利用散裂中子源研究材料内部应力,为航空航天、高铁等高端制造提供关键数据 [8] - 能将新材料研发周期和成本“减半”,为芯片、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突破提供强大工具,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8] 硬核本领三:民生与健康保障 - 大科学装置与日常生活和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11] - 借助装置解析蛋白质结构,可更快设计出针对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特效药 [11] - 源于粒子加速器的质子/重离子技术能更精准治疗癌症,同步辐射技术可用于开发更灵敏的医学成像设备并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 [11] 长远价值与影响 - 大科学装置关系国家未来科技竞争力,其技术可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人类生活方方面面 [13] - 投资大科学装置是投资国家未来,也是投资人民和人类福祉,关系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未来 [13]
加快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科技日报· 2025-09-30 09:30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战略定位与现状 -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支撑原始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石[1] - 当前大设施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但面临跨域协同薄弱、开放共享不畅等问题,亟待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1] - 大设施历经数十年发展,已形成国家主导与地方特色互补的世界级体系,上海光源、散裂中子源等标志性设施性能国际领先[2]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应用效能与区域协同 - 在基础研究前沿,散裂中子源精准解析材料微观结构,为量子材料、高温超导等前沿领域提供新研究方法[3] - 在应用与产业领域,同步辐射光源支撑芯片缺陷检测与药物设计,超算中心为AI训练及精准气象预报提供强大算力[3] - 大设施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的关键纽带,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三大创新廊道构建一小时实验圈,中西部节点城市加速布局特色设施[3]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趋势与全球竞争 - 大设施加速向体系化、数智化、国际化演进,深度集成5G、人工智能、大数据,从单点运行向智能协同转型[2] - 未来大设施将聚焦深空、深地、深海等前沿方向,强化升级跨学科协同与开放共享能力[2] - 未来5-10年全球科技竞逐将聚焦极限能力前沿竞速,美国、欧盟、日韩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加快布局[5]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面临的挑战 - 大设施仍面临重基建轻科研倾向尚未根本扭转,部分领域重复布局与资源错配并存等深层结构性挑战[6] - 跨学科跨区域协同网络尚未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存在制度性梗阻,适配大设施全周期创新的人才引育体系有脱节[6] - 此类系统性短板严重制约大设施战略效能释放,亟待通过系统谋划与精准政策供给实现体系性攻坚[6] 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效能的政策建议 - 强化顶层设计与全周期治理,聚焦量子科技、核聚变能源、深空深地探测等国家战略必争领域,制定核心设施清单与区域协同图谱[7] - 深化协同联动与精准匹配机制,构建战略需求清单—设施参数库—攻关任务池智能匹配系统,试点国家实验室主导的设施托管模式[7] - 创新多元投入与开放共享生态,实施分类投入策略,基础类设施以中央财政托底支持,应用类设施构建财政引导+竞争经费+社会资本三元投资模式[8] - 重构人才培育与激励体系,设立大设施人才专项基金,打造研用育一体化培养基地,建立工程技术能力与科学研究贡献双轨职称评审体系[8]
科技部答21:“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 远超其他国家总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23:13
科技管理体制与战略布局 - 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彰显,中央科技委员会成立,其办事机构职责由重组后的科技部承担 [1] - 全面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等方面统筹,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基本格局 [1]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展 - 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例如“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发现数总和 [3] - 散裂中子源解决了大型装备无损检测难题,核聚变、光源等设施建设推动了超导产业发展壮大 [3]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建设 - 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已超过270PB,比“十三五”末期增长5倍 [4] -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例如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牵头研制首个微生物数据国际标准 [4] 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 - 31个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保藏战略资源,包括动植物种质资源550多万份、微生物菌(毒)种超过60万株、各类标本资源3900万号 [4] - 微生物资源、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的保藏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4] 野外科学观测与科研资源共享 - 布局建设167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取长期连续数据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需求,例如宁夏沙坡头站积累70年观测数据服务于防沙治沙 [5] - 推动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已有14.7万台(套)单价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向全社会开放 [6] - 组织实施第二次青藏科考和第三次新疆科考,服务于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新疆资源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 [6]
科技部答21:“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总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22:13
科技管理体制与战略布局 - 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彰显,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并由科技部承担其办事机构职责 [2] - 全面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等统筹,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的基本格局 [2]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成果 - “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发现数的总和 [6] - 散裂中子源解决了大型装备无损检测难题,核聚变、光源等设施建设推动了超导产业发展壮大 [6]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建设 - 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已超过270PB,比“十三五”末期增长5倍 [6] -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际影响力提升,例如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牵头研制首个微生物数据国际标准 [6] 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 - 31个国家库保存动植物种质资源550多万份,微生物菌(毒)种超过60万株,各类标本资源3900万号 [6] - 微生物资源、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的保藏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6] 野外科学观测与科研资源共享 - 布局建设167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需求提供长期连续数据支持,如宁夏沙坡头站积累70年观测数据 [7] - 14.7万台(套)单价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共享 [7]
科技部答21:“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总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8 19:35
科技管理体制与战略布局 - 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彰显,中央科技委员会成立,其办事机构职责由重组后的科技部承担 [2] - 全面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等方面统筹,形成全国科技工作一盘棋的基本格局 [2]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进展 - 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许多成果实现国际领跑 [4] - 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发现数总和 [4] - 散裂中子源解决大型装备无损检测难题,核聚变、光源等设施推动超导产业发展壮大 [4]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建设 - 重点加强科学数据统筹和服务能力建设,促进科学数据整合集成与开放共享 [5] - 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超过270PB,比十三五末期增长5倍 [5] - 国家微生物科学数据中心牵头研制第一个微生物数据国际标准,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5] 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 - 重点加强资源库基础条件建设,提升资源保藏与开发应用能力 [5] - 31个国家库保存动植物种质资源550多万份,微生物菌(毒)种超过60万株,各类标本资源3900万号 [5] - 微生物资源、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的保藏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5] 野外科学观测与科研资源共享 - 布局建设167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取长期连续野外科学观测数据 [6] - 宁夏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积累长达70年观测数据,有效服务三北工程区防沙治沙 [6] - 14.7万台(套)单价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共享 [6]
科技部:现有的31个国家库资源保有量稳步提升
央视网· 2025-09-18 16:54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就 - 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 [1] - 中国天眼发现超千颗脉冲星远超其他国家发现数总和 [1] - 散裂中子源解决大型装备无损检测难题并推动超导产业发展 [1] 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发展 - 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数据总量超过270PB比十三五末期增长5倍 [2] - 科学数据国际影响力提升如牵头研制首个微生物数据国际标准 [2] 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 - 31个国家库保存动植物种质资源550多万份和微生物菌种超过60万株 [2] - 资源库保藏微生物资源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总量位居世界前列 [2]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布局 - 布局建设167个国家野外站获取长期连续观测数据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3] - 宁夏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积累长达70年野外科学观测数据 [3] 科研资源开放共享 - 147万台套单价50万元以上科研仪器纳入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共享 [3] - 组织实施第二次青藏科考和第三次新疆科考服务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