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特权

搜索文档
存款千万换子女名企实习,“金融特权”伤害就业公平|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2025-05-27 18:16
兴业银行私人银行实习计划事件 - 兴业银行私人银行推出实习计划,客户子女可通过新增存款1000万(非私行客户)或500万(存量客户)获得摩根大通、中金资本、谷歌、微软等名企实习机会,活动共40个名额且要求实习期内资金不得转移 [2] - 该计划引发公众对"金融特权挤占普通家庭机会"的争议,焦点在于名企实习资源作为稀缺资源与存款门槛挂钩的公平性问题 [2][3] - 兴业银行已因争议致歉并暂停该项目,金融部门需明确增值服务边界以规范操作 [8] 私人银行业务竞争策略 - 私人银行通过子女教育类增值服务(如留学咨询、国际学校推荐)增强高净值客户黏性,实习机会成为近年竞争激烈下的新吸引点 [5][6] - 类似"存款换实习"操作非孤例,2023年7月某大型商业银行分行曾举办40位客户子女参与的暑期英才实习营 [6] 企业端回应与行业影响 - 字节跳动招聘官方否认"存款换实习"传闻,强调实习生录用均基于业务需求 [7] - 行业需平衡商业逻辑与公共性,企业应规范实习资源分配以减少对私人渠道依赖 [8] 私人银行增值服务趋势 - 高端医疗、艺术鉴赏、子女教育等全方位增值服务是私人银行标配,其中子女教育因高净值客户重视度成为重点领域 [5][6] - 商业银行通过差异化服务争夺高净值客户市场,但需警惕过度资源置换对社会价值观的潜在冲击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