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就业公平
icon
搜索文档
“实习货币化”风波背后,私人银行增值服务边界如何守?
北京商报· 2025-05-27 20:47
兴业银行实习计划事件 - 兴业银行私人银行推出"2025菁英实习计划",非私人银行客户需存入1000万元以上,存量客户需新增500万元资金,可获摩根大通、谷歌、字节跳动等名企实习推荐资格 [1][3][6] - 计划引发公众对资源分配失衡的质疑,涉及企业如字节跳动、部分券商声明招聘仅通过官方渠道进行 [3][6] - 兴业银行回应称实习机会由企业最终决定,并暂停该项目,解释其为"高净值客户子女企业实习计划",需通过企业标准化流程筛选 [3][4][5] 兴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表现 - 兴业银行私人银行成立于2011年,2021年获持牌专营资格,截至2024年末客户月日均数77017户,同比增长11.36%,综合金融资产9610.44亿元,同比增长12.40% [6] - 私人银行增值服务包括教育体系,涵盖留学咨询、职业规划、企业实习等,此次实习计划属于教育服务范畴 [6] - 合作企业覆盖金融、互联网、咨询等行业头部机构,如摩根大通、花旗、阿里巴巴、奔驰等 [6] 行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 私人银行客户标准为金融净资产600万-1000万元,行业普遍提供子女教育类增值服务,如留学咨询、国际学校推荐等 [8] - 中国平安等机构亦有类似实习计划,如"2025新锐实践计划",面向私人银行客户免费开放,但强调不保证录用结果 [7] - 私人银行业务被视为零售金融生态链顶端,能为银行带来多元化收入并提升中间业务收入 [7][8] 行业争议与伦理探讨 - 实习机会与高额资金挂钩被质疑加剧社会不公,可能演变为特权通道,损害就业公平 [9][10] - 专家建议采取"资源+能力"综合服务模式,平衡商业价值与社会效益,如开放部分公开实习岗位并公平选拔 [9] - 若"货币化实习机会"广泛存在,将阻碍普通家庭学生公平竞争,影响人才流动 [10]
存款千万换子女名企实习,“金融特权”伤害就业公平|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2025-05-27 18:16
兴业银行私人银行实习计划事件 - 兴业银行私人银行推出实习计划,客户子女可通过新增存款1000万(非私行客户)或500万(存量客户)获得摩根大通、中金资本、谷歌、微软等名企实习机会,活动共40个名额且要求实习期内资金不得转移 [2] - 该计划引发公众对"金融特权挤占普通家庭机会"的争议,焦点在于名企实习资源作为稀缺资源与存款门槛挂钩的公平性问题 [2][3] - 兴业银行已因争议致歉并暂停该项目,金融部门需明确增值服务边界以规范操作 [8] 私人银行业务竞争策略 - 私人银行通过子女教育类增值服务(如留学咨询、国际学校推荐)增强高净值客户黏性,实习机会成为近年竞争激烈下的新吸引点 [5][6] - 类似"存款换实习"操作非孤例,2023年7月某大型商业银行分行曾举办40位客户子女参与的暑期英才实习营 [6] 企业端回应与行业影响 - 字节跳动招聘官方否认"存款换实习"传闻,强调实习生录用均基于业务需求 [7] - 行业需平衡商业逻辑与公共性,企业应规范实习资源分配以减少对私人渠道依赖 [8] 私人银行增值服务趋势 - 高端医疗、艺术鉴赏、子女教育等全方位增值服务是私人银行标配,其中子女教育因高净值客户重视度成为重点领域 [5][6] - 商业银行通过差异化服务争夺高净值客户市场,但需警惕过度资源置换对社会价值观的潜在冲击 [6][8]
董小姐的锅,另一位董小姐背了!
商业洞察· 2025-05-01 17:50
核心观点 - 文章提出两位董小姐事件的内在联系:董明珠关于海归派的争议言论与董某莹学历引发的就业不公事件相互印证,揭示了海归学历在国内就业市场中的不公平现象[6][45] - 民意支持董明珠的核心并非认同其"海归间谍论",而是对海归学历带来的就业不公现象的集体抗议[35][46] - 胡锡进等公知对董明珠的批判与对董某莹事件的立场自相矛盾,暴露了舆论场的双标现象[26][47] 董明珠事件分析 - 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在股东会上发表"不任用海归派,因可能藏间谍"言论引发媒体强烈批判[3][8] - 网络舆论呈现两极分化:媒体文章批判但点赞率低,评论区支持董明珠的留言获得更高点赞[13][14] - 支持董明珠的民意被部分声音指责为民粹和封闭,但实际反映的是就业市场对海归学历过度追捧的不满[17][35] - 南方系媒体引用新京报等"官媒"批判董明珠的报道遭网友质疑,评论区普遍否认这些媒体代表官方立场[24] 董某莹事件分析 - 中日友好医院医师肖飞婚外情事件牵扯出当事人董某莹的学历争议[4][38] - 董某莹通过协和"4+4"培养模式(4年海外经济学本科+4年医学博士)获得行医资格引发公众质疑[40][42] - 争议焦点在于其哥伦比亚大学下属学院学历被质疑相当于国内三四流本科,却享受与985毕业生同等就业机会[44][45] - 该案例成为海归学历在国内就业市场享受超国民待遇的典型例证[45] 两事件关联性 - 董某莹事件印证了董明珠言论背后的真实民意:反对海归学历带来的就业不公而非反对开放[45][51] - 国内就业市场存在系统性偏差:海外三四流大学学历与国内985学历被同等对待[35][44] - 舆论场矛盾现象:同一批声音既批判董明珠"排外",又要求彻查董某莹"学历造假"[26][48] - 民意本质诉求是打破海归滤镜造成的就业不公平,而非排斥人才引进[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