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相当部分省份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李云泽详解金融化险成效
北京商报· 2025-09-22 22:38
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成效 - 高风险机构数量及高风险资产规模较峰值大幅压降,在金融体系中占比较小,风险完全可控 [1][3] - 相当部分省份已实现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动态清零,重点地区通过一省一策、兼并重组、在线修复、市场退出等方式推进改革化险 [1][3] - 五年来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长超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 [3] 中小金融机构改革与提质 - 中小金融机构减量提质成效明显,区域布局持续优化,截至2024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数量为4295家,较2023年减少195家 [1][5] - 农信社改革蹄疾步稳,过半数省份已组建省级法人机构,城商行改革重组有序实施,股份制银行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4][5] - 改革方向包括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推动省级平台强化科技与资本支持,以及通过并购重组、增资扩股提升资本充足率和风险管理能力 [5][6]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 十四五期间银行业保险业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融资主渠道作用持续凸显 [7] - 资金投向重点领域呈现精准滴灌,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27.2%、21.7%、10.1% [7]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较同期下降2个百分点 [7] 金融监管体系强化 - 金融监管开创局面,完成总局系统机构改革,加快搭建监管法制四梁八柱,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等五大监管 [8] - 坚持严格执法,累计处罚机构2万家次、责任人3.6万人次,罚没金额达210亿元 [8] - 十四五期间发布银行、保险、资管、非银等领域规制171件,《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修订草案)》已原则通过并提请审议 [9]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 需建立更包容的尽职免责制度,打通数据壁垒,利用多维度信息提升风控精准度,构建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 [7] - 应深化金融科技应用,构建精准风险评估模型,针对科技型企业、中小企业、绿色产业等重点领域开发定制化产品 [8] - 需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引导银行将更多资源投向国家战略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 [8]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监管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完善,5年来发布各类规制171件
北京商报· 2025-09-22 17:20
核心观点 - 金融监管总局在“十四五”期间通过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全面强化“五大监管”,深入实施“四新工程”,推动金融监管效能提升和行业改革取得新突破 [1] 制度体系建设 - 行业重要法律修订取得重大进展,银监法修订草案已获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保险法修订也在加快推进 [1] - 监管制度不断完善,5年来发布各类规制171件,涵盖银行、保险、资管、非银等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指引及资本管理、资产分类等重要规则 [1] - 基本建立起贯通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风险监管与合规监管、从准入到退出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体系 [1] 监管效能提升 - 全面推进分级分类监管,坚持高风险高强度、低风险低强度原则,对41家重点机构实施提级监管,同时下放112家中小保险机构监管权限 [2] - 聚焦影响金融稳定的“关键事”、造成重大金融风险的“关键人”、破坏市场秩序的“关键行为”,果断出手形成震慑 [2] - 规划实施“金监工程”,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全面强化监管提供支撑 [2]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 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联动的“大消保”格局初步建成,督促机构加强产品适当性管理并规范营销行为 [2] - 上线金融消保服务平台和产品查询平台,方便消费者“掌上查、指尖办” [2] - 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非法金融活动,非法集资发案数量较“十三五”时期下降50% [2] 行业改革与内生动力增强 - 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不断健全,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 [3] - 多管齐下整治无序竞争,实施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车险综合改革,深入开展“报行合一” [3] - 寿险公司2024年以来压降成本3500亿元,财险公司综合成本率降至近10年最低水平,费用率创20年来新低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