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本位制
搜索文档
银色的落幕与回响:中国与白银时代的终结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28 23:49
书籍核心观点 - 著作剖析了1873至1937年间全球货币体系向金本位转变背景下中国作为白银使用大国的独特历程及其终结 [3] - 研究揭示了国际白银市场如何成为列强干预中国经济的重要工具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复杂互动 [3] - 白银作为货币的退出被视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中国自身现代化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8] 明朝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及大航海时代大量白银流入促使白银因币值稳定、便于携带分割而取代纸钞铜钱成为市场主流货币 [4] - 万历年间一条鞭法规定赋役可折银缴纳此举确立了白银在税收体系中的合法地位并显著提升了其市场重要性 [4] 晚清货币体系的困境与外部干预 - 晚清市场流通银两、银元、铜钱、银行券等多种货币体系混乱增加了交易成本并制约经济统一与发展 [5] - 清政府币制改革受挫于国内各地经济水平差异、货币铸造发行分散、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及缺乏有效金融监管信用体系等内部困难 [5] - 外国势力通过控制货币体系谋取利益例如汇丰银行深度介入白银交易其他外商银行参与制定上海“规元”、汉口“洋例银”等银两制度 [5][6] 国民政府时期的货币改革 - 1933年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将银两改为银元统一了货币单位但未解决发行权分散问题 [7] - 1935年国民政府宣布放弃银本位发行法币使货币发行权集中于国家标志着中国长期依赖白银历史的结束和白银时代在中国的落幕 [7] 历史启示与当代意义 - 回顾白银时代可理解货币体系稳定与自主对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以及国际经济格局博弈合作对经济走向的关键影响 [9] - 著作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为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新视角对思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通过金融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9]
白银:中国近代货币变革的缩影——读《中国与白银时代的终结,1873~1937》
上海证券报· 2025-06-09 02:07
中国白银货币体系的演变 - 19世纪末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白银使用国面临币制杂乱问题,全国存在至少170种不同银两标准,每次交易都是"智慧的较量"[6] - 1808-1850年中国白银外流3.84亿美元,1856-1886年又有6.91亿墨西哥银元流入,加剧货币主权问题[6] - 1901年《辛丑条约》要求以黄金价格结算赔款,使清政府承担白银贬值带来的额外汇率风险[7] 晚清至民国的货币改革尝试 - 张之洞在广东率先铸造"龙洋"但成色不足未能广泛流通,1911年国内流通银元中一半是墨西哥"鹰洋"[8] - 1914年《国币条例》确立银本位制,"袁大头"银币迅速占据市场主导,1924年在9.6亿流通银元中占7.5亿[9] - 梁启超认为金本位制在中国水土不服,马寅初建议禁止白银进口以稳定货币[10] 国际势力对中国货币体系的影响 - 列强银行在中国大量发行不受监管的货币,如汇丰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德华银行等[12] - 一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对中国影响力最大国家,日本也通过"天羽声明"展现对华货币野心[13] - 1934年美国《托马斯修正案》推高国际银价导致中国年流出白银1.8亿两,日本同时大肆收购走私白银[13] 白银货币的终结与法币改革 - 1932年南京国民政府取消不同银两记账单位确立银本位制,但1933年后白银外流加剧[13] - 全球白银产量高企但中国市场出现"钱荒",导致通货紧缩和出口受挫[14] -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宣布脱离银本位制改用法币,但未能挽救金融体系[14]